首页 / 投稿 / 正文

临沂文化历史报手抄,书的七种演变过程?

1、书籍的雏形——甲骨文和埃及纸草书卷

最早的书写材料都是来源于自然界,例如一些树皮、叶子、石头、兽皮、兽骨和动物的甲壳等。甲骨文的发现让我们看到了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是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

而在国外,将纸莎草纸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了纸草书卷,被现代学者认为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古巴比伦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2、中国最早的书籍——竹简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8世纪前后出现的竹简,当时人们把字刻在竹简上。

还有一种比简稍宽的称为牍,竹制称竹牍,木制称木牍,均用毛笔和墨书写。

它们是在纸被发明出来之前,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

《尚书·多士》中有这样的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可以看出早在商代,人们已利用竹木制简,用绳编连成册。

从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来看,在商周时期,简册已经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当时载录档案文书与书籍的主要载体。

到了战国时期,竹简的使用变得十分广泛。

3、书籍的进一步发展——帛书

在战国时期,有一种用帛作为书写材料的书体——帛书,帛是白色的丝织品,汉代总称丝织品为帛或缯,或合称缯帛,所以帛书也叫缯书。中国目前现存最早的帛书是20世纪30年代在长沙的楚墓中发现的。4、书籍的又一大进步——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时期,蔡伦总结了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年)之后,造纸术产生,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简和帛书。

印刷术的发明也为书籍提供了前进的动力。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

雕版印刷术是在版料上雕刻图文进行印刷的技术,它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

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

然后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

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

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造纸术和印刷术也成为了思想传播的助推器。

5、机器时代的到来——造纸机和印刷机的诞生

造纸术和印刷术出现之后,纸质书籍已经基本定型。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6、步入科技时代——电子书的出现。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已经与电子产品分不开了。这一点也体现在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上,那就是电子书的出现。因为纸质书籍比较厚重,难以随着携带,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使用电子书进行阅读

我国的第一种书,是龟壳“书”。在3000多年的商朝,人们发明了甲骨文,这种文字刻在龟背上。因此,我国的有文字时代就从这里开始,同时,龟背也成我国第一种“书”了。

我国的第二种书,是青铜“书”。刻在青铜“书”上的文字是金文,又叫钟鼎文。

我国的第三种书,是竹简。这种书的制作方法是:用麻绳、丝绳或皮条串编一根根竹条或木条。

我国的第四种书,是帛书。将文字写在绸子上面,一部书就是一卷绸子。

我国的第五种书,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见到的书——用纸做成的书。

公元前12年,纸就出现了。

当时造出来的纸,质量很差。

蔡伦发明的造纸术,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这时的书还是用手抄的。

唐朝时期,书是利用雕版印刷术印刷出来的。

到了宋朝,书是利用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印刷出来的。

到了现代,书就是用电脑备份,然后用打印机打印出来。

2002年,天津津科公司创造了电子书。我现在所拥有的电子书就是这家公司的产品。与此同时,网络书也同大家见面。

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

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

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2、简策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

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

”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

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 方”。

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

3、帛书

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4、卷轴

公元前 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

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

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

公元 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

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

古今中外出土的文物中的古画有

在遂川县雩田镇衡溪“古南乡蒋氏宗祠的屋檐下,发现一幅彩色巨型古画。

该画长2.2米,宽1.98米,画工笔法细腻,线条明快流畅,色泽瑰丽鲜艳,人物栩栩如生。

画上绘有人物292个,衣着纹饰精美,面部神态逼真,表情丰富多彩,神态动作各异。

画中反映的信息十分丰富,有关官员及随从服饰、体态、等级,以及乐舞、杂耍、龙舟竞渡等场景对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及民俗风情应该具有重要。

福建罗源万石洋村周氏祠堂发现600年漆金古画5副,5副古画画轴宽约1.2米,根据对残破的处整理,推断该花长度约1.5米以上,古画上有文字,因年代久远部分已残破或模糊,古画所用的宣纸材质颇有厚度,画上金粉依稀可见,色彩鲜艳,而画上所漆的金粉经考证为真金。

初步确认画中人物身份,疑似与中国历史上谜案之一的“建文帝之死”有关。

3、在马王堆汉墓墓主人棺材内发现的巨幅古画,有2米多长。这是一幅美妙的艺术作品,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宇宙和

4、在苏北徐州和鲁南临沂、枣庄地区、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室“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刻壁画均有银杏古画。银杏因其特性而被崇拜,古人希望通过在画像石中描绘银杏形象,能够将银杏的特性转移给人们,寄托着古人期望多子多福、长寿富贵的渴望。

5、在埃及首都开罗以北约160公里的布海拉省发现一部珍贵的《古兰经》古代手抄本。这一珍贵的《古兰经》手抄本历史可追溯至公元17世纪,除经文外,还附有经文注解、注音以及其他珍贵的手抄文献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h202211192036164c95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