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一鼓作气的历史故事,一鼓作气出自什么时期?

“一鼓作气”出自春秋时期之《左传·庄公十年》

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原意是作战擂响第一声战鼓时,士气最为高涨,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一鼓作气、把握机会。正所谓“气可鼓,不可泄”,只有一鼓作气,保持高度的热情,并学会借力、借势,才能将事情做好。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地掌握要点。其次,在做事情时,策略永远比蛮拼重要,好的时机也必不可少,并且应该注意观察。

一鼓作气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初期,讲述的是来自乡间的曹刿以出色的才智帮助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强大的齐国。为后世留下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真知灼见。

对此曹刿做了这样的解释“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枯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

春秋时,有一次齐国和鲁国交战。当齐军打过第一通鼓的时候,鲁庄公也要下令擂鼓,准备冲击,但大将军曹判阻止住了。

一直等到齐军擂过第三通鼓时,曹判对鲁庄公说: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兵的勇气大大振作,第二次就要差一些,到第三次击鼓时,士兵几乎没有勇气了。当敌人已没有勇气时,而我军勇气正高涨,这才是取胜的最好时机。在曹判的帮助下,鲁庄公打胜了这一仗

答案公式1:?你好像问错问题了,历史团结故事并不是四字的。

历史中有很多团结故事,它们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呈现,但通常不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可以举例一些历史团结故事来说明它们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例如,南非的“和解与真相委员会”是一个团结故事的例子,它帮助南非社会在废除种族隔离政策后进行了和解,促进了民族团结。

还有冷战结束后的德国团结,东西德合并的历史事件,这也是一个具有团结意义的故事。

 历史中存在许多团结故事,它们有助于加强社会凝聚力并促进和谐共处。

1、张骞出使西域。

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2、文成公主和亲。

文成公主原本是李唐远支宗室女,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太宗李世民封李氏为文成公主;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

3、王昭君出塞。

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来长安朝觐汉天子,自请为婿。元帝遂将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单于,并改元为竟宁。单于非常高兴,上书表示愿意永保塞上边境。

王昭君抵达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yān zhī)。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为右日逐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退避三舍一鼓作气都出自左传,作者是左丘明。

退避三舍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一鼓作气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鲁国之附庸小邾国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东周春秋末期鲁国之附庸小邾国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一鼓作气:出 处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全局意思是作战是靠士兵的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会衰弱,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

退避三舍:出 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退避三舍的意思是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g202309061748093ae7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