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赵括历史故事,关于赵括用兵的故事历史上有一个成语是什么?

不就是纸上谈兵吗?应该就是纸上谈兵。

相传赵括的军事理论知识非常丰富。就连他的父亲,马服君赵奢都说不过他。

也正因为如此,赵奢才告诉自己的夫人,行军打仗可不是儿戏。现在,自己的儿子竟然说的如此的漫不经心。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倘若真有一天,赵王把兵权交给赵括的话,赵括一定会断送国家的军队的。

果不其然,赵孝成王嫌老将廉颇不出战,便换上了赵括。结果导致了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军被秦军白起坑杀的惨剧发生。

成语:纸上谈兵成语故事: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

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

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

那时赵奢已经去世。

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纸上谈兵[zhǐ shàng tán bīng]: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原文: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史记》)

纸上谈兵

秦赵在长平对峙。

赵将廉颇固守,秦不得进。

赵王中了秦国反间计,派赵括为将替换廉颇。

赵括的母亲阻止并对赵王说:“赵括只是死读兵书,不知通变,非将才。

况且他的父亲当将军时,所得赏赐,尽以与军吏;受命之日,即宿于军中,不问及家事,与士卒同甘苦;每事必博谘于众,不敢自专。

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所赐金帛,悉归私家。

为将岂宜如此?括若为将,赵兵必败”!

成语:纸上谈兵

成语故事: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纸上谈兵[zhǐ shàng tán bīng]: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原文: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史记》)

简而言之,天旋地转!

主将赵括战死对赵国来说只是伤了皮毛,真正伤筋动骨的是被秦军活埋屠杀的四十万壮年赵军。要知道赵国当时都没有一千万人口,相当于家家户户都有壮丁入军,也是赵国能与秦国争天下的最大底气。赵括一死,加上40万士兵被屠杀。赵国等于生力军全部丧失。自然举国悲泣,天旋地转!

赵括一取得了廉颇的职权,就立刻全盘更改法令,调动官吏。秦国将领白起得到情报,运用奇兵巧计,假装战败退走,却由背后偷袭赵军的辎重及补给路线,把赵国的军队截断为两部分,赵军军心浮动。

经过四十几天后,赵军饥饿难忍,赵括就出动精兵亲自突围,四次突围均告失败,赵括在突围中被射死。主将阵亡,数十万大军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坑杀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包围了邯郸,达一年之久,赵国几近灭亡,全靠楚、魏两国军队来救助,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

赵孝成王也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就没有治她的罪。

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爆发,在两军僵持几个月后,赵王对廉颇前期接连战败,而后又坚守不出,有很大的怨恨。决定换掉廉颇,以赵括为赵军主将。

赵括到任后,改变廉颇的防守策略,主动进攻秦军,不幸中了白起的诱敌深入之计。赵军粮草被断,主帅赵括被秦军团团围困。最后赵括战死,赵军向白起投降,四十五万人被杀,赵国元气大伤。

长平之战后,几乎所有国家都认为赵国完蛋了。秦军撤军后不久,携长平之战胜利的军威,再度发起灭亡赵国的邯郸之战,结果在魏国、楚国的支援下,秦军损失二十多人,大败而归。

战括战死后,紧接着放武器的赵军被坑杀,连带此前战死的赵军,长平之战让赵国损失了42万大军,让赵国家家带孝,户户悲声,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积攒的家底几乎败光,也使山东六国再也无力反击秦军东出,使得秦国具有决定性优势,从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

赵国虽然在此后与秦国的争斗互有胜负,但终究无法改变秦强赵弱的格局,也就无法摆脱灭亡的命运。

公元前260年,秦军和赵军在长平对峙,秦军屡次挑战,赵军大将廉颇置之不理。

赵孝成王急于求胜,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

赵括一反廉颇的防守策略,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

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

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长平之战后,赵括战死,又爆发了邯郸保卫战。此战李牧没有参与,但赵人空前的团结,家家户户都对秦国人充满血海深仇,男女老幼皆自发武装起来,登上邯郸城楼抵御秦军。赵相平原君赵胜亦散家财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

同时,赵国发动外交攻势,向楚、魏两国求援。两国深知唇寒齿亡的道理,各发兵十万,赵魏楚三面夹击秦军,击退秦军30里,逼降秦将郑安平所部2万余人。

邯郸之战,赵国人同仇敌忾,大量消耗了秦国的实力,造成秦国军队近20万人的伤亡,推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

因长平之战,赵括闻名遐迩,只可惜,这并不是啥流芳百世之名,到头来还得到了个“纸上谈兵”的“美名”。如若赵括知道,或许会在被气死一次也说不定。知道赵括怎么死的吗?历史上又是如何评价赵括的呢?

明朝的一位诗人,在感叹古事时随口吟诵的”朝野犹夸纸上兵“,便成为了后世”纸上谈兵“故事的衍生。一句诗又引起了人们的回忆,让我们的思绪回到千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暂时安静的各国都悄悄地在国内酝酿着某些计划和阴谋,一场春秋大戏即将上演。

赵国的名相蔺相如评价赵括:”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就连自己的父亲赵奢也直接指出:”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毫不避讳地点出了儿子赵括的缺点,年轻气盛又缺少经验,不知道变通,最后的下场就是只有死路一条。

赵括出生年不详,嬴姓,赵氏,名括。

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

出生名门之后的赵括,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应该称得上是自幼饱读诗书,而赵括尤喜读兵书,还喜欢和别人谈论兵法,聊天交流观点时遇到不和时,赵奢都会据理力争,认为书上说的都是对的,得理不饶人的赵括是个读书的好手,而他的确对兵法烂熟于心,但是却不擅长灵活处理行军中的问题,赵括甚至还没有任何作战经验,就经常和他人泛泛讨论关于军事的问题。

因此,年轻气盛的赵括,自以为自己多读了几本兵书就比比人懂得多,与别人谈论的时候也是相当有自信的,觉得书上的东西都是精华,都是正确的。

然而他的父亲却不这样认为。父亲赵奢久经沙场,是个稳重又干练的老将,长期的疆场生活,磨练出了他识人的本事,一双慧眼,几句交谈过后,便对一个人略知一二。

他看自己的儿子也如此迷恋兵法,时常试探下儿子对兵法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程度,几番交谈过后,赵奢发现自己的儿子并不能成为杰出军事家,《史记》里曾记载:”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奢甚至已经能够预见自己的儿子的未来。长平之战,是赵括他一生的第一次征战,也是最后一次战争,并在这一战中葬送了他年轻的生命,也埋葬了赵国四十万士兵的生命,赵国百年的国运瞬间耗尽。

秦赵之战达到了春秋战争的一个相当大的规模,两个强国进行交战,免不了一场恶战。双方对

纸上谈兵 ( zhǐ shàng tán bīng )

解 释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赵括纸上谈兵,说明蔺相如有识人之能,很有见识,另一方面阻用赵括,可见他忠心爱国,尽职尽责,其他特点如下:蔺相如聪明,这从流芳千古的“完璧归赵”故事中可以看出来;蔺相如勇敢,

从渑池之会中可以的出来;蔺相如大度,从负荆请罪中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机智,从其为国家利益着想、顾全大局的处事方式可以看出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g20230508162013f2a7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