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希利尔写给孩子的世界历史怎么样?《希利尔写给儿童的世界历史》:“教”与“练”结合,建立时间感

我原来只是在实际工作、生活与教学实践中切身体会到学习方法、时间感与空间感的重要,并深感这确实是童子功。

看完《希利尔写给儿童的世界历史》,我才知道,学习方法、时间感与空间感都不仅是“教”出来的,更是“练”出来的。

而且一本儿童教材,竟然能够如此严谨周密、全面细致地实现了“教”与“练”的目的,确实大出我的意料。

1、学习方法

读透这本书的孩子,不用别人教,自然而然就学会了通过现象看本质。

并且明白“发生的都是合理的”。

历史不再是“传说中的故事”,而是你与我现在每时每刻都参与其中的生活,不论多么离奇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必有由来。

孩子学会了用情感和逻辑去探究事件背后的真实线索,这就是推理。

在此基础上独立思考,进而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就是批判性思维。

书中随处可见跨学科知识的自然融合,深厚的学术功底让他在书中随意引用,挥洒自如。此后孩子们的批判性思维不会再受制于任一学科的门墙,可以在任何学科的学习中发挥作用,同时任一学科的所学都会与其他学科相辅相承,结合在一起往往就是耀目的创造力。这就是语文好的孩子往往数学也同样不弱的原因所在。学习能力是相通的。

2、使用地图

对于一定要用地图学历史这一点,希利尔可不光是口头说说,而是在书中的“课堂”抓住一切时机,千方百计引导孩子看地图,用实例指导孩子如何使用地图,利用地图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自然而然地形成空间概念。

比如针对第13页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地中海地图”,文本是这样说的“如果我们搭乘一架飞机,向下俯瞰世界最早的文明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我们就会看到两条漂流、一片海洋和一个海湾…..左图中的一条线是底格里斯河,另一条是幼发拉底河。

它们奔流着,越流越靠近,最后交汇在一起,流入现在人们所说的“波斯湾”…..接下来,如果我们乘坐的飞机往西飞,我们就会在非洲的东北角看见一个叫埃及的国家,还会看见另一条河流,名叫尼罗河,也会看见一片现在称为地中海的海洋。

在描述意大利时,希利尔这样说“那么,有一只更大的靴子,有五百多英里长,而且这只靴子就在地中海…..从空中往下看,它看起来就像一只靴子。这只靴子叫做意大利。”

“横跨在这只‘靴子’的上方,也就是在意大利北方,有一条宏伟的阿尔卑斯山脉。”

面对着清晰的局部地图,这样画一般的文字描述让孩子在地图上看到了形象,理解了历史,也理解了方位。

字就是图,图就是字,融而为一,孩子这样看着读着,方位感与空间感就成为一种本能,一种内嵌的能力,自然学会了使用地图的方法,养成了使用地图的习惯。

这种空间感不但对于历史和地理学习至关重要,对于数学和其他科学学科都极其重要。

时间空间感成为一个整体,就同时完成了“智力训练”的目的。

另外,这本书提供的地图不论是质还是量,都好到无法再好,具体表现是:

原来是手绘地图,只标明大致相对方位,而且数量很少,是黑白的。这个版本《世界历史》的地图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基本上每一个重要历史时期都提供了非常清晰的局部彩图,而且比例更加精确,标注的都是当时的地名,和文本相对应,文中又把重要地名的古名和今名相对应,感觉读起来特别轻松,理解相当透彻。

对于孩子来说,少就是多,慢就是快。任何知识都要理解吸收并且内化为能力,才是有效的传达。因而尽管现在市面上很多“高大全”的“汇编”童书,但孩子们却乏书可看,因为这些书离孩子的理解认知太远。

局部地图比全局地图更适合孩子,甚至是作为学习者的成人。

全局地图因为涵盖范围大,所以地区多,比较复杂,反而让孩子望而生畏,而且和文本有关的只有局部一小块。

东方版本的《希利尔写给儿童的世界历史》中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间段都提供了局部彩色地图,大小适当,标注了当时的地名和边界线,而且标注的国名或地名专为辅助本书文本所设计,以“对当时当地有用,帮助孩子理解”为唯一目的,看去一目了然,相对位置无比清晰。

同时也兼顾了学术地图的严谨精准性,辅助理解、传达知识和能力的效果确实达到了最佳。

3、建立时间感,养成将历史知识按时间归类的习惯

对孩子来说,时间感与时间概念不是一回事儿。

什么时候是公元元年?什么是公元前,什么是公元后?什么是世纪?距今已经2000多年是什么意思?大人理解的东西孩子并不一定能够理解,孩子能够记住的概念在头脑中很可能只是一个用于应试的数字,而不是可以活用的感性认知。

只有内化的感性认知与表面的记忆相结合,才是学以致用的“美好婚姻”。

只有希利尔这样深深了解孩子心智发展的一线教师能够确知这一点,并在这本“讲课式”教材中达到完美的教学目标—感性认知与记忆概念的自然结合。

2000多年,孩子的本能反应是很长很长的时间,但20000多年也很长,和2000年有什么区别吗?希利尔这样说“你也许见过或听说过一个活了100岁的老人,对不对?2000年的时间,刚好是20个100岁的男人,一个接一个地活下去的时间。

第5章(16-17页)讲述了公元前公元后以及时间长短的概念,第45章“一个赶骆驼的人”(166页)用两小段讲述了“世纪”的概念,第34章(122页)重复强调了“公元前”的概念,均堪称经典,无法超越。

家长可以和孩子细细品读其中的妙处,共同学习时间概念,建立时间感。

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读者要善加利用。

前面讲本书结构的时候已经讲到,《希利尔写给儿童的世界历史》是横向纵向(时间空间)扩展相结合的,所以其对时间、时间段、时间距离的强调程度简直是无所不用其及。

这就是希利尔历史教学的核心所在。

因而书中的所有历史人物与事件无一不是挂在“时间框架”上的珍珠,对时间概念的高效传达以及无处不在的强调(以孩子喜欢且理解的语言)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也是其作为经典教材区别于“历史故事书”的根本原因。

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与人物,都有时间标注:

美尼斯,第一位埃及国王,公元前3100年。

胡夫,公元前2600年

中世纪:476—1453年

1066年:威廉征服英国,这一年更像英国人的元年

在第9章“流浪的犹太人”中,“从犹太人初到埃及算起,大约过去了400年—从公元前1700年中减去400年,是公元前1300年—埃及出现了一位……”

扎马战役—公元前202年

“在13世纪,或者说公元1200-1300之间,这些黄种人部落中的一个名叫蒙古人(Mongol)或者鞑靼人的部落,开始在东方崛起。”

……

这些还嫌不够,还要加上图形化的时间阶梯和大事年表,帮助孩子统一进行梳理。

为什么要如此费力地强调时间与时间感呢?

没有时间感和准确的时间记忆,无法建立历史架构,所有历史事件与人物都成为孤立的、没有逻辑关系的大海孤舟。

没有时间的前后顺序,就无法理解知识碎片之间的逻辑联系。

这样吸收的碎片化知识,既不能形成深入学习的根基,更无法达到智力训练的目的。

也就是说,既无法形成知识积累,也无法构建能力。

如果说亲子阅读时期吸收碎片化知识有其合理性,但当完成阅读能力和基本知识面的积累以后,一个对人生有所追求的人就不应该继续停留在吸收碎片化知识的层次上。

青少年阶段如果继续在碎片化知识的标准化应试海洋中漂浮,精神与学识都不会有所提高,人生堪忧。

碎片化学习与系统跨学科学习之间没有明确的分水岭,不能指望一夜速成,希利尔这套人文启蒙教材就是最好的承上启下,是人文学科的碎片化学习向系统学习的理想桥梁。

史册号网友观点:看完《希利尔写给儿童的世界历史》,我才知道,学习方法、时间感,看完《希利尔写给儿童的世界历史》,我才知道,学习方法、时间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g202302231450078a36.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