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帝王的治国之策,历代帝王研究治国方略的典籍:《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自幼嗜学,著述颇丰,著有《资治通鉴》,《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

此外,其在文学、经学、哲学等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涑水记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

在历史上,司马光曾与孔子、孟子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深受仕林学子们的尊崇。

《资治通鉴》的定名,来源于宋神宗。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以史为鉴,研究治国方略,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共约三百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历史,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前后共1362年。

全书按照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司马光才华卓著,《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精心定稿,统一修辞的典籍,其文字优美,叙事生动,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典籍珍璧。于叙事外,其还选录了前人的史论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史论118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司马光的历史观点。

《资治通鉴》在政治、文化、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均有记载。

在文化方面,从先秦的儒、法名、阴阳、纵横五家的代表人物和学术主张,汉初的黄老思想,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以及魏晋玄学的盛行都有记载。对于佛教、道教的起源、发展,也有叙述。对西汉以来经学的发展,典籍的校雠学,石经的刻立,九经的雕印及流传,都有较系统的描述,对于著名的文人学士及其作品也都有记载。

在科技方面,记载了历代的历法、天文学、地理学、土木建筑(如秦代的长城,隋唐的长安城和洛阳城)、水利工程(隋代的大运河)等方面。

《资治通鉴》对于军事的记载,对于战争的描述很生动,凡是重大的战役,对战争的起因,战局的分析,战事的过程及其影响,都有详细记载,比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杰出的例证。

《资治通鉴》也有关于经济的记载,因田赋和赋税是封建经济的首要问题。因此,它对于商鞅变法,文景之治,北魏孝文帝的均田制等都有记载。

《资治通鉴》成书后,元丰八年,范祖禹、司马康、黄庭坚、张舜民等奉命重行校定,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校定完毕,送往杭州雕版,元祐七年刊印行世。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

书中体系是将年表、帝纪、历法、天象、目录、举要及索引,集于一体,开创了编年体史书多功能目录的新体例,使《资治通鉴》全书的结构,更臻于完善。

司马光以《资治通鉴》的文献整理思想,文献整理模式及方法,丰富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对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资治通鉴》成书以来,千年之间,是历代帝王研究治国方略的必读典籍著述。

以千百年来浩如烟海的历史为鉴,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与胸襟。《资治通鉴》博大精深,拜读之,使人感觉高山仰止,我认为《资治通鉴》是一部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值得毕生阅读的好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g202212161400069b27.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