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晚清老照片:男子辫子很长垂到脚跟,妇女发型精致睡觉都不拆开

1870年,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拍摄了一批人物照片,展现了各个阶层人士的形象,我们一起来看看。

老农与孩子。

汤姆逊发现,中国的农民细心又勤劳,认真总结了谷物、棉花、桑树等作物的种植技术,并且善于使用新的工具来节省体力。就像照片中老农手中的巨大镰刀,源自欧洲,在收割庄稼的时候提高了效率。

挑夫。

这名汉子穿着破烂的衣裳,扛着扁担和绳索,将人们所需要的货物(尤其多易碎品)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他干着很苦很累的活,因身处贫穷阶层而备受歧视,但是生活中少了这样一批人,人们的生活必将面临诸多不便。

清军士兵。

汤姆逊标注此人为Chinese soldier,事实上他可能只是地方官招募的练勇,不属于正规军。

戴枷示众的青年。

这名青年因犯罪被官府判处戴枷示众,脖子上套着厚厚的枷板,辫子也系在门柱上,不能随意移动。根据《大清律例·名例律》的规定,枷板的型号有两种:“寻常枷号重二十五斤,重枷重三十五斤。”清朝“二十五斤”约等于现如今的30斤,“三十五斤”约等于现如今的42斤。数十斤重的木板套在颈部,那种痛苦可想而知。

端托盘的青年男子。

长长的大辫子垂到脚后跟,可能出生以后就没剪过头发。他端着托盘,上面放着洋酒和高脚杯,可能是为洋人服务的侍者。

出售笤帚的小商贩。

我分辨不出照片中小商贩的性别,汤姆逊说这是一位妇女。此人随身携带了十几把笤帚(很可能是其本人制作的),沿街叫卖,无疑属于小本生意。

手持雨伞的妇女。

这位女子的发型是广东、福建沿海一带独具特色的帆船髻,额前梳成鬅头,脑后挽成船帆形状的发髻,整体看起来非常精致。梳发过程略显复杂,费时较多,所以她并不是每天晚上都拆开,而是侧躺在枕头上睡觉,以保持发型不乱。

三位女子合影。

三位女子头戴抹额,身穿袄子和马面裙,脚缠“三寸金莲”,装饰比较讲究,显然来自较为富裕的家庭。封建社会里的妇女一般没有个人财产,为数不多的个人财产就是身上那些金银首饰。

洗脚的女子。

清朝是历史上缠足风气最为严重的时期,但并非所有的汉人女子都缠足,这张照片就是证明。照片中的女子正在洗脚,和正常人并无不同,而上图裹“三寸金莲”的女子就不一样了,她们要缠裹脚布,洗一次脚很费时,并不是天天洗脚,所以就有一句歇后语: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上海道台端坐,随从为他点烟。

汤姆逊没有记录这位上海道台的姓名,但根据历史记载,1870年涂宗瀛担任这一职位。上海道的正式名称是“分巡苏松太兵备道”,辖苏州府、松江府、太仓州,因驻地位于上海县城内,简称“上海道”。涂宗瀛在任期间支持李鸿章办洋务,负责江南制造局的管理,颇有一番作为。

史册号网友观点:清朝的衣服是真够难看的,甭管有钱没钱都穿的跟麻袋一样,大户人家一般才裹小脚,干不了活也养得起。

普通的农户佃工是不可能让一个好好的闺女裹的,因为至少可以帮家里干一些活。

嫁到婆家也不会说干不了重活被说没用。

汉族女子也不是都缠足,东北没缠足的,山东有缠足,好像某一个地区缠足特厉害。

只有汉族女子缠足,满清是游牧民族,她们是不缠足的,看图是富家女子,看洗脸盆就知道了,打开辫子,苍蝇,虱子,老鼠,跳蚤至少一个连。

嗡…,尼玛,清朝好像就没有夏天,照片上的人永远穿的都是棉袄棉裤,古代长辫子长头发不好看,而且看着很恶心可能很久都不洗一次头发,不对吧???清十六两等于一斤,二十五斤里面有多少个十六两??小编仔细算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g202211070714053784.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