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隋王朝的历史贡献有哪些?隋建立什么专权?

贵族专权

隋朝出现过几次贵臣现象。隋文帝时代有所谓的“四贵”,炀帝时代有“五贵”,后来天下大乱,洛阳的皇泰政权也有所谓的“七贵”。国家大政被几个重要政治人物把持,而非依靠政治机关来运作,从历史的进化发展来看,是比较落后的政治状态。

一系列的贵臣揽政,隋朝的前身北周没有,后来的唐朝也没有。隋文帝致力于建立三省六部制这样的先进制度,照这个趋势,自然是向君主独裁式政治模式转变,一切天子说了算。但文、炀两代却搞出了悖论,一边完善政治体系,一边纵容贵臣政治。这等于把政权分给臣僚,重又捡起了北朝时代贵族政治的老一套。

是隋朝皇帝不够聪明?抑或是贵族政治惯性强大?深入地分析一下,似乎并不是这么简单,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

1、北齐的贵臣政治

隋朝政治制度很多来自北齐,这是广为人知的一种说法。北齐的许多政治理念和制度设计,在隋朝都找得到痕迹,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贵臣政治在北齐也是源远流长,有着和隋朝差不多的发展历程。

北齐分别出现过三次贵臣政治。第一次是齐神武帝高欢时代,有所谓的“四贵”(注:《北齐书·列传第十·孙腾传》)。分别是孙腾、高隆之、司马子如和高岳。前三位都偏于行政领域,都担任过东魏的尚书仆射,是高欢的主要幕僚。高岳是高欢的族弟,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战将,深受高欢的器重和倚靠。

高欢的“四贵”多有劣迹,比如贪污受贿、欺压良善等等。但公允地讲,这四位贵臣在东魏北齐创业过程中发挥更多的是积极作用。高欢对他们也给足了信任、给足了面子。

但随着高欢去世,文襄帝高澄(帝位系死后追尊)、文宣帝高洋相继执政,“四贵”遭到政治清算,高岳传闻被文宣帝赐鸩毒死,另外三位都不同程度遭到打击,虽然都以善终,但政治权力基本被剥夺殆尽。“四贵”遭到打击,表面上看似乎是贪污枉法所致,根本的还是贵臣拥有的政治权力过大,分割了皇权,引发皇帝的不满。

第二次是齐后主即位初期的“八贵”。

分别是胡长粲、领军娄定远、录尚书事赵彦深、和士开、高文遥、领军綦连猛、高阿那肱、尚书仆射唐邕(注:《北齐书··补列传第四十·胡长仁传》)。

这一批贵臣出现在武成帝去世、后主刚刚继位之时,由于后主年轻不懂政事——事实上他也不愿意理政,朝中军政大事被这八位贵臣分而揽之。

八贵的成分很杂,内官、外臣、武人、文官都有,从个人特点上看,有佞幸者,如和士开、高阿那肱;也有明于政事者,如唐邕、赵彦深。

八贵总体上维持了齐后主时代的国势,由于赵彦深等人的努力,北齐尚不至于危堕。

但即使是昏庸暗弱的齐后主,对诸贵臣也有不平之意,他们的地位也没能善始善终。

第三次是齐后主末年的“三贵”。

分别是录尚书事高阿那肱、侍中穆提婆和领军大将军韩凤,这三位都是十足的近幸之臣,齐后主选用他们执掌中枢军政大权并没有什么政治上的考虑,纯粹是昏君与佞臣式的搭配。

“三贵”执政将贵臣政治所有劣根性暴露出来,他们排斥忠良,不容贤人,热衷于政治倾轧。

北齐军队的台柱子斛律光、宗室中的名将兰陵王高长恭,都在穆提婆等人诋毁之下,被后主下令杀死。

诚然,贵臣政治在一这时期有他的合理性,例如高欢的“四贵”能够以简洁高效的决策核心,应对节奏快捷的国初军政局面。

但它的劣势也非常突出,以人为政,就意味着人的作用压倒制度的作用,人的行为缺少制度监管、缺少纪律监督,单靠执政的贵臣进行自律,很难管得住私欲。

何况,私欲有时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而是被一个贵臣家族所牵制、左右。

所以,在更多的情况下,化国为家、公器私用、眼光短浅、排斥异己,这是贵族政治的一般特点。

历史进行到隋朝,逐渐建立起来的良好制度,本应将落后的贵臣政治荡涤殆尽,隋文、炀父子,却一再纵容出现。

历史的黑洞在人性的左右下,张牙舞爪地展现着它的诡谲与迷乱,从来不会让你轻易看破它的黑幕。

2、任用“四贵”与压制关陇贵族

隋文帝的“四贵”分别是杨雄、高颎、虞庆则、苏威。

杨雄(542-612年),本名杨惠,与杨坚是同族兄弟。他在北周时已封爵为县公,长年在京师禁兵中任职。杨坚矫诏辅政时,长安政治气氛异常紧张,杨雄利用他的职务便利,为杨坚立下三件大功。

第一次是矫诏夺权。枢臣颜之仪反对杨坚辅政,便找来大将军宇文仲充当宗室人员,让他执政当权。杨雄是为皇宫中的右司卫上大夫,他率兵入宫,驱逐宇文仲和颜之仪,为杨坚夺权提供了有力的武力保障。

第二次是揭破毕王宇文贤密谋。宇文贤是周明帝之子,他不忿于杨坚辅政,企图发动兵变。杨雄当时是雍州牧的别驾,发现时任雍州牧的宇文贤有出格言行,立即驰告杨坚,帮助杨坚抢先下手,将这起反抗行为扼杀于摇篮之中。

第三次是监视五王。赵王宇文招等五位宗室王入京会葬周宣帝,他们都是位尊望重的宗室血亲,具有议定江山社稷的政治资本。但入京之后,立即被杨雄率兵监管起来。

杨坚一族篡周入隋时,唯一掌握一定兵力并且立下功劳的,就是杨雄。所以入隋之后中,文帝立即对他大加封赏,爵位从国公上升为广平王,职务擢升为右卫大将军,并特命其以武将身份参预朝政。杨雄遂成为隋朝炙手可热的实权人物。

高颎(541-607年),字昭玄,自云出自渤海高氏。其父高宾入独孤信幕中为僚吏,宇文泰推行赐胡姓政策,高宾被赐为独孤姓,从此与独孤氏结下不结之缘。独孤信被诛后,家人被徙往蜀中,反倒是作为属吏的高宾没有受多大影响,似乎一度还接济过独孤氏。

杨坚辅政后,急于扩大自己的班底势力,听说时任内史下大夫的高颎能力突出,又有岳父家这层渊源,便让杨雄游说他,将其召入杨坚的相府。

“三方之乱”爆发后,前线军心不稳,许多北周旧臣都观望成败,形势危险之急。

当杨坚一筹莫展之际,高颎挺身而出,自告奋勇到前线监军。

到前线之后以,高颎与老将韦孝宽同心协心,一方面压服了部分人的反侧之心,一方面沉着镇定地指挥战争,很快将尉迟迥击斩于邺城。

高颎这次监军开启了相府旧人替代关陇老牌勋贵的序幕,邺城之战大获全胜之后,由于韦孝宽随即去世,高颎成为平叛战争的头号功臣,在长安获取了巨大的声望。杨坚遂借势以高颎为核心组建自己新的执政班底,刘昉、郑译等人被逐步排斥。

虞庆则(?-597年),本姓鱼,不知其族属所出,但其世居北边,大概是鲜卑化的其他胡族人。虞庆则富有勇力,是位标准的武将。他的出身经历最能代表“四贵”的特点。

虞庆则一直是中下级军将,并没有很突出的功绩。北周末年,周军击退稽胡进犯后,选择有文武干略的将军镇守北边。高颎当时在征稽胡的军中,对于镇守将军的人选有一定话语驻,他与主将越王宇文盛商议,选派了虞庆则当石州总管。

这是虞庆则发迹的起点,隋开皇元年,虞庆则调入京师,出任内史监、吏部尚书和京兆尹。内史监服务宫廷,吏部尚书主管选官,京兆尹则是保证京师军政安全局面的核心官员。虞庆则这个任命跨度之大令人啧啧称奇,充满了贵官政治的色彩。

苏威(542-623年),字无畏,陇右大族出身。其父苏绰是西魏名臣,是宇文泰推行周礼六官的灵魂人物,他以一己之力,带动北周行政制度走向了正规化,与宇文泰的搭档关系堪比刘备之与诸葛亮、苻坚之与王猛。苏威继承其父勋位,又娶了北周权臣宇文护的女儿, 是关陇集团的新生代力量。

苏威在北周时并没有显示出多高的能力,高颎向杨坚推荐之,但苏威不悦杨坚篡位便舍官而去。

隋朝建国后,隋文帝在高颎百般劝说下重新起用苏威。

苏威家学深厚,很有些本领,又有其父苏绰大名在前,故而他一出仕起点就很高,他一度兼任纳言、太子少保、民部尚书、大理寺卿、京兆尹和御史大夫,除太子少保是勋官不领实职外,其余诸职都是实有其权者。

文帝评价在朝诸臣,认为以杨素之能,尚在苏威之下。

开皇十七年虞庆则被贬斥处死,杨素补入中枢,与高颎共掌朝政,成为新的“四贵”之一。

3、弄巧成拙

这个时期的“四贵”是隋朝最成功的界中枢班子,虽然除了高颎之外,其余诸公都各有自己的缺陷,但总体而言对开皇治世的形成作出巨大贡献。

那么从隋文帝的角度而言,“四贵”又意味着什么?“四贵”中每人都兼任很多职务,从丞相到尚书部门的长官,甚至京师的地方行政长官,都被“四贵”囊括。贵臣总政,分割皇帝的权力,招来了很多物议。

比如高颎,隋朝刚立国之时,就有人向文帝告发高颎结党。由于高颎是观王杨雄推荐的,文帝就召杨雄来诘问,最后此事不了了之。苏威任兼六职后,也引起嫉妒,有人阴阳怪气地指责苏威恋权,不肯向皇帝推荐贤才。文帝也没有深究。

但没有深究不代表无动于衷,文帝内心深处其实也有所忌惮,并且采取了制裁行动。

“四贵”之中杨雄任职文武,掌握着京师禁军,文帝对其颇有忌惮。

开皇九年,灭陈统一后,朝中形势稳固下来,文帝下诏升杨雄为司空,虽然勋位达到了人臣之极,却相应解除了宗正卿和左卫大将军的实职,杨雄明白这是“外示优崇,实夺其权也”(注:《隋书· 列传第八·观德王杨雄传》),于是知趣地闭门谢客,终文帝之世不再参政。

“四贵”的人员组成也很有意思。文帝组建自己的执政班子,除杨雄是宗族子弟,其余几人都不是深交相知的故人,杨雄推荐的高颎,高颎又推荐虞庆则和苏威,在极短时间内就召入幕府任为心腹,其实并不太符合政治运作的基本规律。

杨坚起自外戚,左右没有心腹固然可以理解,但急切地任用并不托底的新人组建班子,步子未免走得有点太冒险。

但是他似乎无从选择,北周勋贵旧臣中有不少旧相识,杨坚并不敢用,无外乎怕用多了,勋贵集团重新把持朝政,对大隋朝产生不利。

是以李穆、于翼、窦炽等人任三公、三师之职,被抬上高高的名位,手中却无半分职权,这几位死后相应的职位任其空缺。

从中大致依稀可以看出,任用“四贵”秉政,甚至不惜付出皇权遭到分割、朝中出现朋党动向的代价,就是为了极大释放政治素人的动力和激情,利用他们迅速夯实隋朝政治的根基。“四贵”也确实如文帝所愿,带着大隋帝国安安稳稳走过最初几年的风波,完成天下一统的伟业。

新人集团的快速崛起的同时,关陇老牌勋贵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淡出了决策层。一个以禅让方式取得政权的王朝,居然打出这样一个开局,令人不得不佩服隋文帝的手腕。

凡事有利必有弊。猛药治疴,固然收效极快,但各种副作用也十分明显。

贵臣政治的弊端有哪些呢,这要和三省六部制对比着看。贵臣政治本质是人治,权力运作由人决定,而非制度决定。人治的政治质量完全看施政者的个体素质,贵臣品德好、能力强,就容易出现良好的政治运作情况。反之则会导致政治紊乱。

三省六部制的出现,实际上就是制度政治的一大进步,它从本质上是反对人治的。文帝一手制造出来的“四贵”,是对三省六部的一大破坏。“四贵”动辄任兼数职,从三省长官到尚书具体的业务部门都兼任,苏威还兼任过御史大夫,从决策者到执行者再到监督者,三重身份集于一身,三省六部的分权理念荡然无存。

破坏了制度后,所谓的“四贵”实际成了皇帝的私人班子,皇帝的意志左右制度运行的方向,贵臣们无从发挥主观能动性,所谓匡正得失、谏诤纠偏都成空谈。

开皇后期高颎政治上没有任何建树、未能善始善终,杨素沦为皇家倾轧的黑伙计,苏威则在文炀二帝淫威下成了修炼成软体动物,不得不说,这都是变态体制下的贵臣政治造成的恶果。

文帝无此先见之明,继任者炀帝也没有深入琢磨,贵臣政治这个怪胎,很快就引发出伤根动本的大病。

三省六部制:

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

瓦岗寨起义,又称瓦岗军起义,是隋大业七年(611年)至隋大业十四年(618年)期间发生的一场农民起义。

瓦岗农民起义,在历史舞台上活动了七、八年时间,动员了上百万的群众,转战中原, “破化及,摧世充,声动万里,威行四方”,演出了许多雄伟壮观的活剧, 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在推翻隋王朝的整个斗争中,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是瓦岗军的巨大历史功绩。遗憾的是,这样一支强大的军队,及其保护下的政权,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走向下坡路, 以至最后失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g202209151425302736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