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魏晋河东薛氏的迁移,「河东望族万荣薛氏」第二章横空出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万荣薛氏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薛氏家族的人物事略①。

1. 西祖的二世至五世(薛涛、薛祖、薛洛、薛强、薛辩、薛谨)

薛涛(或作薛陶),字伯略,薛兴之子。

袭父爵,曾任西晋梁州刺史、中书监,谥安邑忠惠公。

薛涛继承父业,与薛祖、薛落等分统薛氏部众。

薛涛的儿子薛强时,薛祖、薛落的子孙败落,薛强统一了三个部族,成为薛氏家族的唯一首领。

薛强字威明,“幼有大志,怀军国筹略”。

他所处的时代,正值战乱蜂起、游牧民族纷纷入主中原的乱此,前赵、后赵、前秦等政权你方唱罢我登场,并对薛强极尽威压笼络之能事。

薛强不为所动,坚持借助于汾阴一带的地理形胜,不断发展实力,称雄一方, “而未尝仕与其朝”②坚持了民族的独立性。

淝水之战后,前秦覆灭,薛强又率族人 “破西凉皇帝慕容永于陈川”。

后秦皇帝姚兴“闻而惮之”,征拜他为右光禄大夫、 七兵尚书,封冯翊郡公,转左户尚书。

在薛强的策应下,后秦政权顺利占据了河东地区。

薛强卒年98岁。

赠辅国大将军、司徒公,谥号“宣”。

薛强死后,其子薛辩统领薛氏部众。

薛辩(380—423)字允白,初仕于后秦政权,历任尚书郎、建威将军、河北太守。

416年,东晋刘裕北伐,消灭后秦,薛辩归降刘裕,被任命为宁朔将军、平阳太守。

刘裕北伐功败垂成,薛辩又转投北魏,成为北魏抵御匈奴赫连氏在长安所建夏政权的重要棋子。

北魏皇帝拓跋嗣授予他平西将军、雍州刺史,又任并州刺史,赐爵汾阴侯。

泰常七年(423)卒于任上,终年44岁。

赠并、雍二州刺史。

薛辩子薛谨(402—445),字法顺。

早年随父投靠刘裕,担任相府行参军、记室参车等职,并随刘裕南下,居于彭城。

薛辩降魏,薛谨转而北归,任河东太守。

父亲死后,薛谨承袭了平四将军和汾阴侯的爵位。

“后因追随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征伐夏国赫连昌的战争中建立战功,升迁为秦州刺史,又先后取得平定山胡白龙的叛乱和征服吐没骨人的胜利,因功封为安西将军,赐爵涪陵郡公。

440年,迁任内都坐大官。

445年,随拓跋焘北征,失期被杀,时年44岁。

赠镇西将军、秦雍二州刺史,溢曰“元公”。

薛谨一生在征伐之外,另外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在河东一带大力推行教育,并亲自巡察考试,使“河汾之地,儒道兴焉”。

薛谨有五子,分别为薛洪祚、薛洪隆、薛瑚、薛昂、薛积善,号“五房”,又称“瀵上五门薛氏大房”。西祖一脉的后辈名人,主要都是这“五门薛氏大房”的后裔传人。

2. 五房之薛洪祚房(薛洪祚、薛胤、薛崇业、薛裔、薛慧命、薛修仁、薛玄景、薛孝绅等)

薛洪祚(427-484),薛谨长子,“沉毅有识器”,太武帝拓跋焘亲自赐名初古拔(一曰乍辂拔)。

太平真君六年(445),卢水胡人盖吴在关中起义,反抗北魏的残暴统治。

汾阴人薛永宗、薛安都等起兵响应,连破河东数城,一时声势很大。

义军势力的发展引起了统治者的极大恐慌,太武帝亲临前线督战,薛洪祚也受命率乡勇“壁于河际”,切断盖吴与薛永宗两支义军的联系,为镇压这场起义建立汗马功劳,赐爵永康侯。

后来又在拓跋焘南征刘宋、镇压部族叛乱、迎接薛安都归降等事件中立功,469年迎娶西河长公主,拜驸马都尉。

历任都将、散骑常侍、冠军将军、南豫州 刺史、镇西大将军等职,472年进爵平阳公,482年又改爵河东公。

在任时以“治民著称”。

484年暴病而亡,赠左光禄大夫,谥号“康”。

薛洪祚子薛胤(456—499),字宁宗,袭父爵为镇西大将军、河东公。

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时多任军职,曾参与对南朝萧齐政权的战争,并镇压秦州支酉的反叛。

历任县瓠镇将、都将、假平南将军、立忠将军、河北太守等职。

在河北太守任上打击弛方豪强,整肃地方秩序,受到时誉好评。

499年病死,卒年44岁,溢曰敬”。

另一子薛崇业,名字失载,以字行。

曾任广平王元怀郎中令、汝阴太守。

薛胤于薛裔,字豫孙,袭爵河东侯,历任尚书左外兵郎、左军将车,升迁为征虏将军、中散大夫,管终洛州刺史。薛胤第五女薛慧命(?—528),嫁与北魏宗室,前将军、廷尉卿元湛。③

薛崇业子薛修仁、薛玄景,分别出任过司空行参军和陈留太守。

薛裔子薛孝绅,袭父爵,曾任前将军、太中大夫。死后赠征西将军、华州刺史。

3. 五房之薛洪隆房(薛洪隆、薛麟驹、薛凤子、薛骥奴、薛庆之、薛英集、薛伯徽、薛端、薛裕、薛冑、薛琰、薛濬、薛乾福等)

薛洪隆,字菩提,薛谨次子,官至河东太守,有三子。

长子薛麟驹(452-486 ), 字景游,孝文帝时任中书博士兼主客郎中,曾主持对南齐的外交活动,并举家迁移至冯翊之夏阳(今陕西韩城南)。

卒于486年,赠宁朔将军、河东太守,谥号“宣”;次子薛凤子(456-504),曾任太子詹事丞、本州中正、太尉府铠曹参军、治书侍御史,宣武帝时,任“持节、征义阳军司”,死后赠陵江将军、光城太守。

另一子薛骥奴,州主簿;《新唐书》记作薛骥,职务记为黄门侍郎。

薛麟驹长子薛庆之(?—528 ),字庆集,以学业闻名当时。历任侍御史、廷尉丞、尚书郎兼尚书左丞、并肆行台,官终征虏将军、沧州刺史,赐爵龙丘子。528年3月,葛荣农民起义车攻陷沧州,薛庆之遭擒被杀。赠右将军、华州剌史。麟之次子薛英集,有军功,历任司徒铠曹参军、治书侍御史、通宜散骑常侍等职。

另有薛氏女伯徽(492—521),为薛辩玄孙,薛谨曾孙,以薛洪祚为伯祖父,“尚书三公郎中之长女”,似为薛麟驹之女,嫁与北魏皇室、车骑大将军兼雍秦二州刺史、都昌侯元诱为妻。④

薛英集之子薛端(约516—559),本名沙陀,字仁直,一生主要出仕于西魏、北周“早年以“笃学”知名,17岁为北魏参军,赐爵汾阴县男。

后弃官归里。

534年为西魏守龙门立功,被宇文泰征为大丞相府户曹参军,拜为兵部郎中,赐爵文城子。

出任持节、平南将军,从宁文泰擒窦泰、平江陵(湖北江陵)、复弘农(故函谷关城)、战沙苑(今陕西大荔县南洛、渭二河之间)有功,进爵伯,迁吏部郎中。

薛端性格强直、不避权贵,有识器,善于选贤任能。

深受宇文泰赏识,赐名端、赐姓宇文氏。

后又历任东讨元帅长史、吏部尚书、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加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同等职,进爵文城侯。

北周时任夏官(兵部)军司马,工部、民部尚书,进爵文城郡公,封邑一千八百户,倍极荣耀。

后因忤逆权臣宇文护,558年出任蔡州刺史,有德政,官终基州刺史,终年44岁。

赠号大将军,谥号为“贞”。

薛端一生战功赫然,政绩卓著,是一个罕见的集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于一身,并先后担任吏、兵、户(民)、工四部尚书的典型人物。

先娶河东裴氏,继娶西魏皇室新乐县主。

薛端弟薛裕、薛弘敏,一并知名于当世。薛裕少年时就以孝悌闻名于乡里,励精笃学,为时所重。二十岁召为丞相参军事,早卒,赠洛州刺史。薛弘敏事略见于后文隋唐部分。

薛端子薛胄(?一约605),字绍玄,袭父爵为文城郡公。

北周时历任司金大夫、徐州总管府长史、合州刺史、开府仪同大将军等职。

隋朝初年任兖州刺史,善理刑狱,好兴水利,在沂、泗二水上建渠,使水淹土地变为良田,并兼有航运之利,当地百姓大受其益,称该渠为“薛公丰兖渠”。

后任郢州刺史,有惠政,征拜为卫尉卿,又转大理寺卿,持法宽平,再升刑部尚书,徙封内阳郡开国公,后在高颎事件中得罪炀帝,出任相州刺史°604年,汉王杨谅叛乱,派兵进攻相州,薛胄抵御不力,遭流放而死。

薛骥奴之孙薛琰,诸史传均记作北周渭南太守;但据其曾孙薛矩《墓志》,曾历任北周麟趾殿刊正图籍、骠骑将军,使持节秦州诸军事、秦州刺史,封简公。

薛琰子薛濬,字道赜,袭爵虞城侯(薛矩墓志作虞乡县开国侯,北周时历任纳言上士、新丰令。

隋朝初年先后任尚书省虞部、考功郎中,以孝悌知名,其事略录于《北史》、《隋书》。

薛濬有文才,临终所作与弟文,情真意切,凄婉感人。

死后赠使持节夏州诸军事、夏州刺史,谥号“恭” 。

《隋书》记其子为薛乾福,官职为武安郡司仓书佐,与《新唐书》及薛矩墓志记载有异。

传世情况见于后文隋唐部分。

4. 五房之薛瑚房(薛瑚、薛聪、薛彧、薛昙贤、薛和、薛逸、薛芳、薛景茂、薛孝通、薛元信、薛善、薛慎、薛济、薛和女某、薛长瑜、薛景渊、薛昶、薛安、薛膺、薛子舒、薛温、薛愔、薛褒等)

薛瑚(《北史》作薛湖),字破胡。

早年因学业精深、品行过人而为当世所重,初任州中从事、別驾,后迁为河东太守、仇池都将。

罢职后,卒于家中。

薛瑚子孙繁昌,在诸房中最为突出,但各史传对其子嗣的记载却不大一致。

“如《魏书》记其有六子,分别为薛聪、道智、仙智、昙贤、薛和、季令,皆入仕为官;《北史》记其有八子,但仅录薛聪、薛和二人;《新唐书•宰相世系》记其五子,分别为薛聪、薛彧、薛和、薛逸、薛芳。

诸史中没有争议的唯有薛聪、薛和二人。

以笔者之见,《魏书》成书距当事人活动时期最近,而《新唐书》关于薛瑚一支的世系记载最为详尽,这两种资料应该是比较可靠的,因此,薛瑚子嗣应该介于五六位之间。

同时,参详这两种史料,可以发现,薛彧与道智之子都是薛长瑜,应为同一人;薛芳字季令,也为同一人;唯仙智、昙贤与薛逸无法对应。

那么仙智、昙贤二人中谁有可能是薛逸呢?笔者认为有必要参看另一种佐证资料,即唐代汾阴人薛君绣的墓志。

这份资料中指称,薛君绣的曾祖薛逸,曾任北魏“州主簿”;祖父薛安曾任河东郡赞持,爵位为澄城县开国子。

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强大的家族势力为后盾,薛安以州郡佐吏的身份而能得到这样高的封爵几乎是不可能的;薛君绣在隋末李渊起兵时,“爰率宗族,先赴义旗”,而在隋唐之交,薛氏“三祖”中在汾阴一带有家族势力的唯有西祖一支。

所以,墓志中的薛逸无疑应属于西祖薛氏大房中的一员。

薛君绣生于580年,卒于643年,则他的曾祖薛逸出生于薛瑚诸子出生的年代(约460年)也是有可能的,而同一时期、同一支房内,同名同姓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据此我们可以基本认定薛君绣曾祖就是薛瑚之子薛逸。

薛逸的任职为州主簿,《魏书》记载仙智的职务为郡功曹,二者都为州郡属吏,所以仙智和薛逸应为同一人⑥。

《新唐书》未载薛昙贤及其后世,极有可能因其后嗣失传。

薛聪(?一约500),字延智(《资治通鉴》记载字宗起),薛瑚长子。

史载他“博览坟籍”,擅长词辩,北魏孝文帝时入朝为著作佐郎,再迁治书侍御史,性格强有,直谏敢言,被时誉所称,也深受孝文帝的敬重和信任,“外以德器遇之,内以心膂为寄” 历任直阁将军兼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羽林监、御史中尉等职,常总领皇帝禁兵。

宣武帝元恪时,任辅国将军、齐州刺史,卒于官。

赠征虏将军、华州刺史,谥“简懿侯”。

薛和(约462—516),字导穆(《新唐书》作遵睦,或误),初任大将军府行参军、司空长流参军、太尉府主簿等职,迁谏议大夫。

宣武帝永平四年(511),率汾、华、东秦、夏四州军队平定山贼刘龙驹叛乱,代理正平、颍川二郡太守,授通直散骑常侍。

又兼任尚书左丞、西道行台,率军击败南朝梁军的进犯。

孝明帝初年,任左将军、南青州刺史,卒于任上。

赠安北将军、瀛州刺史。

薛彧,任尚书郎;薛昙贤,官国子博士;薛逸,郡功曹(州主簿);薛芳,奉朝请。⑦

薛聪长子薛景茂(或作景懋),曾任司州记室从事、猗氏令,早卒。

赠抚军、北雍州刺史。

另一子薛孝通(?—540),字士达,以文学知名,善能洞察时局,明鉴人物。

初为员外散骑常侍,辅佐尔朱天光平定关中,赐爵汾阴侯。

后谋立节闵帝有功,历任 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兼中书舍人、中书侍郎等职,深受节闵帝信任,一度“内典机密,外参朝政,军国动静,预以谋谟”出为关西道大行台右丞,与贺拔岳、宇文泰等共同经营关中。

太昌元年(532)回朝后,又历任中书侍郎、常山太守等职,因受高欢猜忌,不被见用。

兴和二年(540)在邺城亡故。

有文集80卷行于时。

薛景茂子薛子舒,事略不详。薛孝通一子名薛温,字尼卿,通典籍、善隶书,什于北周,先后任上黄郡守、燕郡太守,赐爵齐安县子(《新唐书》上其名为温周,职为都州刺史,应有误),另一子就是隋代大名鼎鼎的诗人薛道衡。事略在后文详述。

薛和长子薛元信,任东魏中军将军、仪同开府长史。

其余三子薛善、薛慎、薛济等,并仕于四魏、北周。

薛善,字仲良,北魏末年先后任司空府参军、傥城郡太守、盐池都将、泰州别驾等职“西魏大统三年(537),高欢与宇文泰战于沙苑(今陕西大 荔),高欢大败。

当时薛善族兄薛崇礼为东魏戍守河东,薛善乘机胁迫薛崇礼投降了四魏。

宇文泰兵不血刃占据河东汾、绛二州,论功任薛善为汾阴令。

薛善居职“千用强明,一郡称最”,迁为行台郎中又任司农少卿、铁治监,负责军务后勤,功绩卓著,加通直散骑常侍,任大丞相府从事中郎,赐爵龙门县子。

迁任黄门侍郎,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又任河东郡守,进骡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赐姓宇文氏。

西魏六官之制建立后,先后被拜为工部中大夫、御工中大夫,转民部中大夫,进爵博平县公。

周明帝宇文毓时,任中外府司马,迁司空中大夫,副总六府事,又加授为京兆尹。

担任京兆尹时,征辟年仅14岁的隋文帝杨坚为功曹,成为杨坚步入政坛的第一个“伯乐”。

后出任隆州刺史兼领益州总管府长史,征拜少傅。

年六十七时卒于任上,赠蒲、虞、勋三州刺史,谥“谬公”。

薛慎,字佛护。

薛善弟,“好学,能属文,善草书”。

初为周文帝宇文泰侍读,后历任丞相府记室、太子舍人、通直散骑常侍兼中书舍人、礼部郎中。

北周改官制后,又历为膳部、御正下大夫,师氏、御伯中大夫,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淮南县子, 北周武帝宇文邕时,出任湖州刺史。

在职期间采用正确的民族政策,大力推行教化,不但加快了当地的汉化进程,还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当地发展,深受当地群众拥戴。

入朝任蕃部中大夫,因病辞官,不久亡故。

有文集传世。

薛济,与兄薛善同投西魏,任职不详。

薛和女,名不传,为北魏皇室、辅国将军、东豫州刺史元显魏儿媳,丈夫元道宗,曾任左将军府中兵参军⑧。

薛善四子。一子薛褒(或作薛裒,《新唐书》又作薛袤,盖字形相近,应为同一人)袭爵,官至高阳太守。

薛慎子薛愔,北周时为蔡王府记室、毕王府咨议、长史⑨。

薛彧子薛长瑜(《北史》、《北齐书》、《资治通鉴》又作薛瑜),东魏天平元年(534)任征东将军、洛州刺史,驻守潼关。同年10月,宇文泰猛攻潼关,城破,薛长瑜被宇文泰部将于谨杀害。赠都督冀、定、太三州诸军事,车骑将军、冀州刺史。

薛昙贤子薛景渊,尚书左民郎。

薛逸一子薛昶,任北地太守;一子薛安,为河东郡赞治,赐爵澄城县开国子 。⑩

薛芳子薛膺,任谏议大夫。

5. 五房之薛昂房(薛昂、薛敬贤、薛馥)

薛昂,字破氐,本州别驾,早卒(《新唐书》记为河东太守,或误)。共四子,长子薛敬贤,任北魏镇鹿太守。其余三人史书无载,无从考证。一孙薛馥,与薛善同投西魏,有功,北周时任荆州刺史,赐爵阳城公。

6.五房之薛庆房(薛积善、薛隆宗、薛仲玉)

薛庆,字积善,以字行,《魏书》记为中书博士、临淮王拓跋提友(《新唐书》记为河东太守,或误)。子薛隆宗,北魏太原太守。孙薛仲玉,东夏州刺史。

7. 薛倪世系(薛倪、薛祖洛、寇嶙妻河东薛氏)

据《汉魏南北朝墓志铭汇编》,有河东薛氏女嫁与北周邵州刺史寇娇为继室。其曾祖父为秦雍刺史驸马都尉薛倪,父为济北太守薛祖洛。据赵万里先生推断,也应该是西祖一脉的人物⑪。

二、【南祖一脉 】

据《新唐书》记载。

万荣薛氏南祖一脉的传承关系是:南祖薛雕生薛徒,薛徒生六子,分别为薛堂、薛晖、薛推、薛焕、薛渠、薛黄,薛堂再传至薛安都。

而诸家史传中着墨最多的人物正是薛安都。

薛安都不仅是南北朝时的风云人物,《宋书》、《魏书》、《北史》、《南史》皆为其列传,而且与隋唐之际薛氏南祖世系的传承也有莫大关联。

通过《薛安都传》及其他的一些文献,我们大致梳理出南祖一脉部分人物的情况。

1.薛安都世系直系人物(薛堂、薛广、薛安都、薛伯令、薛环龙、薛道标、薛道异、薛道次、薛道智、薛伯孙、薛达、薛保兴、薛峦、薛承华、薛罗汉、薛邦、薛翱、真龙、道龙、薛显、薛荣、薛衍等)

薛安都(约410—469),字休达,南祖第四世孙。

祖薛堂,事略无传。

父薛广,“为宗豪”,刘裕北伐时曾被任命为上党太守。

薛安都少骁勇、善于骑射,积军功官至北魏雍、秦二州都统。

444年,与北魏东雍州刺史沮渠秉共谋反魏,遭致失败。

次年冬,又联合宗人薛永宗起兵反魏,兵败后投奔南朝刘宋。

薛安都在南朝以勇武善战知名,长期驻防于宋、魏军事斗争的最前沿。

曾参与宋文帝策划的元嘉北伐,建立战功,又先后参与平定太子刘劭、南谯王刘义宣叛乱的军事斗争,积功至太子右卫率、平北将军、兖州刺史、徐州刺史,封武昌县侯,成为刘宋雍州势力集团的核心人 物。

465年,宋明帝刘彧杀前废帝刘子业自立为帝,引发宋政权内部的矛盾纷争,发生了所谓的“义嘉之乱”。

薛安都起兵响应晋安王刘子勋的叛乱,兵败,遂以自己所统领的徐州、兖州等地献降北魏。

被北魏授予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徐、南北兖、青、冀五州及豫州之梁郡诸军事,镇南大将军,徐州刺史,赐爵河东公。

469年卒,赠假黄钺、秦州刺史、河东王,谥号“康”。

其孙《薛保兴墓志》记其职为淮北八州刺史、征北大将军,入拜侍内,都坐大官、大羽真,史传不载,可能是468年薛安都到京师洛阳朝见献文帝之后授予的官职。

薛安都子嗣7人,见于史传资料者6人。

其中薛伯令、薛环龙二人,死于薛安都叛宋之役。

一子薛道智,随薛安都叛宋,末路穷途时投降了刘宋政权的南汝阴郡太守裴季,后不知所踪。

另三子道标、道异、道次均顺利追随薛安都返回北方,《魏书》有传。

薛道标袭父爵,归降北魏后曾任镇南将军、平州刺史、相州刺史,489年卒于秦州刺史任上,有政声。

据《薛保兴墓志》,其官职为“淮北六州刺史,使持节、驸马都尉”,可知其曾为皇室驸马。

薛道异早卒,赠宁西将军、秦州刺史、安邑侯。

薛道次在薛安都降北时曾入朝为人质,赐爵安邑侯、加安远将军,后任安西将军、秦州刺史、假河南公。

491年卒于光禄大夫任上。

薛道标一子薛达,袭爵为河东郡开国侯。

改封华阴县侯,孝明帝时职任奉车骑都尉。

另一子薛保兴,字高贵,历任司徒府从事郎中、除司空府属、北平骡大府长史、平州刺史、青州乐安郡太守等职,授银青光禄大夫,袭封河东郡开国公。

薛道次之子薛峦,袭父爵,降为平温子爵。

历任尚书郎、秦州刺史、镇远将军、陇西镇将兼陇西太守、荥阳太守,又迁为平北将军、肆州刺史。

曾参与镇压莫折念生的关陇起义。

在担任抚军将军、汧城大都督职务镇守北陇时,卒于军中。

赠征西大将军、雍州刺史。

薛达子薛承华,袭封华阴县侯,曾为司徒从事中郎、河东邑中正,卒于安南将军、光禄大夫任上。子薛罗汉,袭父爵,入北齐,降爵,任职不明。

以上是正史所见薛安都后世的传承情况。

但据一些史传资料的记载,我们可以推知,薛安都归降北魏后,除薛道智外,还有一些妇孺家眷也被滞留于南方,滞留南方的原因及在南朝刘宋、萧齐两朝政权中的活动情况不详。

如《南齐书•薛渊传》就有“道标……其儿妇并在都……”的话。

但是随着近年来《唐薛文休墓志》、《唐薛丹墓志》等墓志资料的相继发现,我们可以进一步确认,到了薛安都孙辈即薛伯孙⑫时,滞留于南方的这支薛氏力量再度崛起,从而使薛安都家族的势力在南方继续得以延续。

但薛伯孙的父辈情况,已不可考查。

薛伯孙,字元嗣,在南朝萧梁政权中官至直阁将军。

又据《资治通鉴•齐纪十•和帝中兴元年》记载,在南朝箫齐政权中,有骁骑将军薛元嗣,曾为东昏侯坚守郢州,并被授予雍州刺史之职。

后举城归降萧衍,结局不详。

从薛伯孙与薛元嗣活动时间接近且同任武职的情况判断,似应为同一人物。

薛元嗣子薛邦,任南梁巴东太守,赠益州刺史。

孙薛翱,在南陈政权中官居散骑侍郎(薛文休墓志中记为员外散骑侍郎),入隋,任毗陵郡丞。

薛安都的这一支系,在隋唐两朝仍有发展,下文我们还将谈到。

《新唐书•丞相世系表》记薛安都二子为真龙、道龙;一孙薛显曾任晋州刺史;一孙薛荣为北魏新野、武关二郡太守、都督、澄城县公;玄孙薛衍为北周御伯中大夫。不知何本。

2.薛安都世系旁系人物(薛沈、薛道生、薛索儿、薛硕明、薛渊等)

在薛安都-生反复的政治活动中,还有一些同族人物也参与其中。见于史传者有以下诸位。

薛沈,薛安都堂叔,随薛安都投奔南朝,在刘宋政权中官至绥远将军、新野太守。

薛道生,薛安都堂弟,在刘宋政权中积功为大司马参军。

薛索儿,薛安都侄,在刘宋政权积官至前军将军、左将军、直阁,封武安县男。随薛安都叛宋被杀。

薛硕明,薛安都侄,随薛安都降魏。赐爵蒲坂侯,历任清河太守、太中大夫等职。

薛渊(《南史》作薛深,?——494),本名道渊,避齐高帝萧道成讳改名。

薛安都降魏后,薛渊留在刘宋,投靠了镇守淮阴的萧道成,“果敢有气力”,屡立战功。

早在刘宋末年就官至辅国将军、右军将军、骁骑将军、军主,封竟陵侯。

其后,又在帮助萧 道成篡夺刘宋政权的斗争中功绩显赫,成为南朝萧齐政权的开国元勋和重要军事将领,颇受萧齐政权的信任。

历任淮陵太守、徐州刺史、济阳太守、宁朔将军、直阁将军、冠军将军、右卫将军、右将军、大司马等显职。

延光元年(494)任司州(今河南 汝南)刺史、右将军时,卒于任上。

3. 薛推世系(薛推、薛愿、薛综、薛怀、薛项、薛遂、薛训、薛贺等)⑬。

薛推是南祖一脉第三代传承人之一。

正史除《新唐书》提及其名讳之外,均不传其事略,但此公在汾阴薛氏南迁进程中实则具有开创先河的作用。

目前全国各地薛氏诸家谱中,多有关于薛推其人的记载,特别是福建、浙江等地的薛氏,均以薛推为其开宗之祖。

综合多种家谱资料,大致可以梳理出这样一个线索:晋怀帝永嘉二年(308),薛推携家人迁居江南,始居地可能为江苏江阴;薛推后裔薛贺,再迁于福建长溪,为薛氏入闽之祖;薛贺后世再西迁浙江苍南等地,衍为巨族。

但各地族谱对薛推传世的记载并不一致,比较可靠的世系是:薛推生薛愿,薛愿生薛综,薛综生薛 怀,薛怀生薛项、薛遂、薛训,薛训生薛贺。

薛贺被其后裔尊为“贺公”,据载曾在南齐萧梁政权中任光禄大夫,迁居福建的时间约在梁天监二年(503)前后。

4. 薛真度世系(薛焕、薛弘敞、薛真度、薛怀彻、薛怀吉、薛怀直、薛怀朴、薛怀景、薛怀俊、薛怀式、薛怀及、薛怀远、薛怀文、薛湛儒〈茂之?〉、薛燈、薛舒等)。

薛真度(约437—510),薛安都从祖弟,长期追随薛安都,“为其爪牙”。

诸史传均将其生平事略附载于安都之后。

此处据其子《薛怀俊墓志》等资料,补足了以前世系资料的不足。

薛真度祖父为南祖第三世人物薛焕(墓志作“俛”),曾任西晋右光禄大夫,封汾阴侯。

父薛弘敞,曾任秦州刺史,封安邑侯,《周书•薛憕传》记其 “值赫连之乱,率宗人避地襄阳”。

薛真度初为薛安都长史,随薛安都归降北魏,赐爵河北侯,加安远将军。

后又历任镇远将军、平州刺史,假平阳公、冠军将军。

随孝文帝南征,假平南将军,并任护南蛮校尉、平南将军、荆州刺史、东荆州刺史等职。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薛真度多次向孝文帝进献南征的方略,受到孝文帝赏识,加持节、冠军将军,改封临晋县开国公,转任征虏将军、豫州刺史。

在任期间赈济难民,受到表彰。

又历任华州刺史、荆州刺史、大司农卿、扬州刺史、平南将军等职,因在与南朝的战争中立功,加封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封敷西县公。

卒于宣武帝永平中,赠左 光禄大夫,谥曰“庄”。

(《薛怀俊墓志》记其职为“东西二荆豫华阳五州刺史、金紫光禄大夫、阳平公”,赠号为“征西将军、并雍二州刺史”,权作参考)。

薛真度有子12人。《魏书》仅载6人,又据2009年岀土于万荣县的《薛真度妻孙氏墓志铭》,共得10人,兹开列如下:

薛怀彻,真度嫡子。袭爵,历任太常丞、征虏将军、中散大夫、左将军、太中大夫, 卒于车骑将军、左光禄大夫。

薛怀吉(?—523 ), “好勇有膂力”,且“解达世事”,“不厉清节”,宣武帝正始初年为骠骑将军,迁任征虏将军、益州刺史,在抵御南朝萧梁进犯和镇压南秦氐人的起义中立有军功,进号右将军。523年,卒于后将军、汾州刺史任上,赠平北将军、并州刺史。

薛怀直,官至京兆内史、卫大将军、左光禄大夫。

薛怀朴,历任左将军、太中大夫,平西将军、伐蜀都督、恒农太守,赐爵襄陵男。

薛怀景,任征南将军、河东太守,赐爵安定男。死后赠持节、都督北徐兖东徐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徐州刺史。

薛怀俊(483—542 ),名不传,以字行。

初为北海王元颢长史,赐爵汾阴男。

授持节、冠军将军、蒲津镇将,又升任抚军将军、银青光禄大夫。

533年,授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益州诸军事、益州刺史。

次年,在梁州被萧梁大将兰钦袭俘,押送建康,不 久被萧衍放归。

542年卒于邺城。

被北齐政权赠予骠骑大将军、北徐州刺史。

子湛儒袭爵,东魏时曾任司空水曹参军。

薛怀俊妻皇甫夫人墓志记其子为茂之,不知与薛湛儒是否为同一人。

薛怀式,任直阁将军佐将军,阳平太守,封汾阴男。

薛怀及,任奉朝请,转宁远将军。

薛怀远,任镇远将军,奉车都尉。

薛怀文,仅存姓名,事略不传。

薛真度世系除其子嗣外,薛憕也是一个不可不提的重量级人物。

薛燈,字景猷, 薛弘敞曾孙,薛真度堂孙。

祖、父事略均不详。

早年居于襄阳,父亡,“躬耕以养祖母”,甚受薛真度子薛怀俊见爱。

北魏献文帝时,随薛真度归魏。

节闵帝时,任给事 中、伏波将军。

东魏、西魏分裂,投奔西魏,加封为征虏将军、中散大夫,夏阳县男。

魏文帝元宝炬时任中书侍郎,安东将军,进爵为夏阳县伯。

薛燈好学多才,曾为西魏修订朝廷礼仪。

后因官司牵连被处死。

子薛憕袭爵,官至礼部下大夫、仪同大将军、聘陈使副。

隋文帝开皇初,任散骑常侍,曾与王劭等岀使陈国。

5. 薛晖世系(薛晖、薛康、薛约、薛粲、薛岳、薛惟节

据《周书》,南北朝时西魏、北周的附庸国西梁政权有大将薛晖,“河东人也”。

据其曾孙薛岳墓志,更明确为河东龙门人。

河东龙门一向为南祖的传统领地,唐代的薛仁贵便出身此地;且薛晖“身长八尺,形貌甚伟……有才略”,与薛安都“身长七尺八寸,便弓马”的描述颇具神似之处,当为南祖一脉。

薛晖为西梁国主萧誓的心腹将领,任大将军、柱国、领军将军。

但墓志记其为西魏江陵男、左仆射,似有出入。

但因为西梁历为西魏、北周之属国,西魏政权或有赐爵、授职,也未尝不可;唐代垂拱年间出现的《八都坛神君实录》,也称薛晖“列棘周代”,据此可证明薛晖应该接受过北周授职。

子薛康,北周时任镇南将军、雍州刺史,封临汾侯;另有一子薛约, 仕于唐初,任职不详。

孙薛粲,隋朝时任绛州李壁县中正。

曾孙薛岳,唐初任皮氏府校尉,郑、吉昌二县令,授上骑都尉。

另一曾孙薛惟节,唐代垂拱间曾为元氏县丞。

三、其他薛氏人物及事略

魏晋南北朝时,还活跃着一些宗脉不详的薛氏人物。兹开列如下:

1.薛循义家世(薛绍、薛寿仁、薛宝集、薛循义、薛凤贤、薛崇礼、薛文殊、薛光炽、薛元颖、薛嘉族、薛震等)

薛循义(《北史》作修义,478—554),字公让,河东汾阴人。

他的曾祖薛绍,曾任北魏七兵尚书、太子太保。

祖父薛寿仁,任河东、河北二郡守、秦州刺史,授汾阴公。

父亲薛宝集,曾任定阳太守。

薛循义年少时任侠轻财,好讲义气。

北魏孝明帝时,天下大乱,薛循义从家乡募兵七千余人,参与镇压东西二夏、南北两华及豳州等地的反叛和绛州陈双炽起义,官拜龙门镇将。

527年,薛循义与宗人薛风贤等发动反魏起义,自号黄钺大将军,率军进攻蒲坂,不久叛而复降,封汾阴县侯。

魏孝庄帝时,任弘农、河北、河东、正平四郡大都督。

魏长广王、魏前废帝时,历任右将军、陕州刺史,假安南将军,后将军、南汾州刺史。

后追随高欢,在削平尔朱兆、招降四魏北华州刺史薛崇礼、扑灭樊子鹄叛乱、坚守晋州城等一系列军事活动中立下赫赫战功,先后被任为卫将军,南中郎将,带汲郡太守,顿丘、淮阳、东郡、黎阳五郡都督,晋州刺史、南汾、东雍、陕四州行台,卫尉卿,进爵正平郡公,加开府。

北齐天保初年,任护军,拜太子太保,别封蓝田县公,天保五年(554)卒。

赠晋太华三州诸军事、司空、晋州刺史。

子薛文殊袭爵。

弟薛光炽,任东雍州刺史、太常卿。光炽子薛元颖,因“清平勤干”,积功至渔阳 太守。

薛循义堂弟薛嘉族,初任员外散骑侍郎,迁正平太守、华州刺史,随高欢立有军功,官终扬州刺史。子薛震,字文雄,历仕于东魏、北齐,有战功,曾任广州刺史(《北史•薛循义传》记为廉州刺史),又历南汾州、谯州刺史,封肤施县男。

薛崇礼,家世不详。534年时,任西魏华州刺史、大都督,带领薛端等镇守龙门,被薛循义招降。薛端与“宗室及家僮等”退守石城栅得免。538年,薛崇礼又以大都督之职为东魏守河东,被薛善胁裹归降西魏。《周书》、《北史》等资料均称其为薛善“族兄”,当属万荣薛氏。

薛凤贤,薛循义“宗人”,曾与薛循义等聚众反魏,后迫于形势,受招降以拜为龙骧将军、假节、稷山镇将,封夏阳县子。薛凤贤起义时,“反于正平(在今山西新绛县)”,可能与北魏中期的义军领袖薛永宗有一定渊源关系。

2. 薛窴家世(薛遵彦、薛乂、薛真、薛明等

薛窴,河东汾阴人。

祖父薛遵彦,为北魏平远将军、河东郡守、安邑侯。

父亲薛乂,任尚书吏部郎,清河、广平二郡守。

薛窴有较深的文化素养,“好属文”。

以奉朝请入仕,又升迁为左将军、太中大夫。

534年随孝武帝西奔长安,封郃阳县子,中军将军。

魏废帝年间,先后任著作佐郎、中书侍郎,编修国史和皇帝的起居注。

又升迁为中书令、乍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随于谨讨平江陵有功,进爵郃阳县伯。

西魏改官制后,先后任内史下大夫、御正中大夫,乂进爵郃阳县侯。

薛窴“幼览篇籍”,富有才学,曾与卢辩共同修订西魏官制;文学上又与中书监卢柔齐名,时称“卢薛”。

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出任淅州刺史时死于任上,溢号为“理”。

有《西京记》等作品传世。

子薛明袭爵,北周时任仪同大将军、清水郡守。

3. 薛达家世(薛达、薛恭、薛通、薛朗)⑮

薛达,河东汾阴人,传世不洋,但与薛安都之孙薛达当无关系。

彼薛达卒于北魏孝明帝熙平初年,而此薛达却活动于北齐时期,时间跨度约为50年左右。

薛达曾任北齐幽州刺史;子薛恭,任北周陇州刺史。

薛达之孙薛通,在隋代也曾出任刺史一职,但任职地因墓志模糊,不能详知,但据《唐刺史考》,唐高祖武德年间,有名薛通者曾出任过苏州刺史,或为同一人。

曾孙薛朗,字玄明,隋大业年间,任左监门校尉,入唐不仕,卒于唐贞观年间。

4.薛荣集家世(薛荣集、薛凤规、薛令规、薛英规、薛奉规、薛敬规、薛龙迁、薛鹰迁、薛翼迁、薛道通、薛道成、薛像慎、薛像怀等)⑯

1921年,有不法古董商人欲将两座盗窃来的大型造像碑偷运国外,被海关査获,拨交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今中国历史博物馆前身),其一便是“北魏薛凤规造像碑”。

从碑文题记可知,薛风规的官职是直后羽林监,爵为安阳男。

同时,他还被冠以“造像主”的名头,说明此碑是由他出资建造的,从题名中,除薛凤规外,尚有其父薛荣集,其弟令规、英规、奉规、敬规等6人,以及其子侄辈龙迁、鹰迁、翼迁等5人。

据周铮先生考证,该碑始建的时间应在北魏普泰二年(532),建造地点在万荣之北的稷山县三交村(这一村名至今犹存,位于稷山县清河镇)。

造像记之后的 题记还表明,隋代仁寿二年(602),薛凤规的后裔薛道通、薛道成、薛像慎、薛像怀等还捐资为该碑建造过一所佛堂。

关于薛凤规其人,周铮先生怀疑即是前文提到的稷山镇将薛凤贤,但这一论断未免偏颇。

薛凤贤、薛凤规二人虽然姓相同而名相似,但任职明显不同;而作为掌管皇宫宿卫的羽林监一职,也应该不会巾叛降的薛凤贤来担任。

同时,薛凤贤在527年前后已被授为子爵(夏阳县子),而薛凤规532年还是低一级的男爵(安阳县男),所以,薛凤规应该是另外一人。

但是,从他父亲的名讳薛荣集,联系到西祖一脉中的薛庆集(薛洪隆长孙薛庆之,字庆集)、薛英集,薛循义父亲薛宝集,却基本可以确定他与汾阴薛氏的关系;而且,像西祖、南祖中的薛道衡、薛道实、薛道标等一样,他的后辈中同样出现了许多“道”字辈的人物。

因此,薛荣集、薛凤规家世应当是汾阴薛氏的一支。

稷山县三交村周边,现在还有薛村、薛庄村、薛家堡村等村名,也应该与汾阴薛氏及其后人在此地的活动有关。

5. 薛永宗

薛永宗(?一446),河东汾阴人,北魏时期农民起义首领。

祖父时由四川迁居万荣。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卢水胡人盖吴率众在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起义,自称天台王,“诸胡争应之,有众十余万”,汉人也争相加入,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军。

薛永宗趁机起兵响应,在闻喜劫夺官马数千匹,建立了一支3000余人的武装。

薛永宗义军以汾曲(在今山西新绛县)为根据地,不断打击官军,河东“蜀”民们纷纷追从,力量迅速壮大。

由于北魏的主力正在关中与盖吴鏖战,薛永宗军所向披靡,连破数城,接连打败北魏名将周观和尚书慕容嵩的进攻,引起了北魏统治者的恐慌。

太平真君七年(446)正月,太武帝拓跋煮亲自到雍州督战,全力进攻薛永宗。

下令司徒崔浩与尚书兰延都督行台中外诸军事,重用闻喜一带的地方豪强裴俊,又派薛洪祚领兵沿河扎营,切断薛、吴联系。

薛永宗孤军作战,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率全家及部将跳入汾河自尽。

6 .薛通

薛通的传世情况虽然不详,但对万荣县而言却绝对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人物。

据《蒲州府志》记载,北魏道武帝天赐元年(404 ),夏世祖赫连勃勃入侵,邑人薛通率宗族千余户,凭借孤山天险筑城抵御外侮,该城“周围五里十三步,所托高阜,南依孤山,二涧夹流,其势峻险”,后世称之为“薛通城”。

唐武德三年(620),唐高祖李渊鉴于“河东多寇乱,且时虞突厥之入……因薛通旧城为险陋”,重修薛通城,并以此为县治,“析稷山、安邑、猗氏、汾阴、龙门地”,设万泉县。

可以说,先有薛通城,才有万泉县,薛通因此是值得纪念的。

也有资料说,薛通城即薛强壁,是薛强在十六国乱世时筑建的著名坞壁之一。

“晋时汾阴人薛强,当慕容之乱,筑坞自固,时称薛强壁。

”358年,前秦苻坚讨伐张平,曾“自与数百骑至强垒下,求与相见”,被薛强严词拒绝。

此处的“强垒”,也被认为就是薛通城。

另外几位万荣薛氏人物。

薛琰达,东魏南汾州刺史,534年与大将贺兰懿同守杨氏壁,为薛端所败。以南汾州(今山西吉县一带)与汾阴地理相近,且当时统治者经营河东常以汾阴薛氏为前驱的惯例来看,当为万荣薛氏族人。

薛慕,西魏、北周陇州刺史(事略不详,从毛汉光说)

薛回,字道弘,“本河东汾阴人也”,隋朝名将薛世雄之父。北周时任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刺史,隋初任漕渠监,封舞阴郡公。事在《北史•薛世雄传》中。

注释:

① 以下晋魏南北朝时期的人物事略,多散见于《魏书》《周书》《北齐书》《北史》《宋书》《南史》《隋书》两《唐书》等正史资料,除出处引用其他资料者外,恕不一一标明出处。

② 顾炎武语,见《裴村记》

③ 见《北魏薛慧命墓志》

④ 见《薛伯徽墓志》。

⑤ 薛端卒年及婚姻情况参见《宇文端墓志》。

⑥⑩见唐代《薛君绣墓志》。

⑦ 薛或、薛昙贤、薛逸、薛芳诸人的任职情况史传资料记述不同,此处从《魏书》。

⑧ 见北魏《元显魏墓志》。

⑨ 见唐代《薛元贞墓志》。

⑪见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第189页,原文是:“夫人河东人……于史无纪,疑薛辨之裔。”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

⑫据唐代《薛文休墓志》记载:其“六代祖安都,后魏河东王,谥曰康”,以下先辈依次为高祖 薛伯孙、曾祖薛邦、祖父薛翱、父亲薛士通。

因为古代关于“几代祖”的确定众说不一,故给笔者带 来了一定困惑。

如“甲为乙的几代祖”,一种算法是从甲的下一代算起,至乙为止,能数出多少代,便是几代祖。

以唐代权臣长孙无忌为例。

其世系传承情况是:长孙道生——长孙旃一长孙 观——长孙稚——长孙子裕——长孙兇一长孙晟一长孙无忌,而《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有云:“七世祖道生,后魏司空,上党靖王。

”可见就是从长孙旃开始算起的。

又如万荣薛氏中的薛舒,其世系传承情况是:薛道衡——薛收一一薛元超一一薛毅——薛儒童一薛舒,而其神道碑云“五代祖道衡”,也属这种情况。

但还有另一种算法,却是从甲本人开始往下数,至乙为止,能数 出多少代,便是几代祖。

以中唐宰相赵宗儒为例,其世系如下:赵彤——赵鉴一一赵荣——赵德言——赵景一赵敬先一赵 一赵宗儒,但《新唐书•赵宗儒傳》却说:“八代祖彤,后魏征南 将军”。

万荣薛氏人物也有这种情况,如《薛兼训残志》云:“五代祖克勤,周宗正卿。

”其传世情况是:薛克勤——薛灵一薛彦一薛泰一薛兼训,至薛兼训正好五代。

本书版权已有,禁止倒卖,违者必究。

本书第1、2章已全部上传完毕,欲知后事如何,且注意留意后续第三章枝繁叶茂——隋唐时期的万荣薛氏第一节万荣薛氏的发展与繁盛,预知前文如何请自行查阅历史消息,仅供学者参考、交流、研究、探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f20231106140027e424.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