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温斯顿丘吉尔的简介,1949年和1940年世界风云人物 温斯顿·丘吉尔

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丘吉尔为1940年世界风云人物的原因:当历史学家用文字撰写历史时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历史本身也是文字创造的。

20世纪的历史包括了三次大运动,每一个运动都是由一位演说家领导的,言辞在他们手中是说明政策、说服大众和鼓舞士气的工具。

第一位是列宁。

他于1917年秋天平静地说:“我们将着手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位是希特勒。

他于1924年秋天在《我的奋斗》一书中说:“无论如何,我现在决心成为政治家。

”第三位是丘吉尔。

他在1940年5月13日说:“我能够奉献的只有热血、辛劳、泪水和汗水。

”这短短的十几个字说明了英国进入战争的特点,它告别了虚伪的过去,而面对无法肯定的未来。

丘吉尔在对政府的组成作了简短的介绍之后说:“你们要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说,那就是在陆地、海洋和天空展开战争,集中上帝赋予我们的全部力量和能力,进行一场反对恶魔般的暴君的战争。你们要问,什么是我们的目标?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那就是胜利,不惜一切代价获取胜利。”

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丘吉尔为1949年世界风云人物的原因: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这个世界经历了许多令人震惊的事件。

许多本来被视为好事的东西却变成了坏事。

德国的进步导致了萨拉热窝事件;日本的进步导致了珍珠港事件;沙皇的推翻却带来了共产党的专政;科技的发展有了广岛的结局;资本主义的伟大胜利面临着社会主义的破坏。

这一起起巨变使文明社会陷于茫然不解的境地。

在这个背景下,这半个世纪的一些著名领导人号召加速前进,而另外一些领导人却要扭转发展的进程。

与他们相比,温斯顿·丘吉尔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警告人们前途是崎岖不平的;在于他领导了一支救生队。

他不是船舶的设计师,他所做的事是放下救生艇。

这个世界之所以能够生存到1950年,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丘吉尔的努力。

在总结过去半个世纪的历史时,丘吉尔的功绩使他成为1949年世界风云人物。

温斯顿·丘吉尔是英国政治家。在德意日法西斯横行肆虐的年代,作为英国首相的丘吉尔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临危不惧的英勇气概,毅然举起抵抗法西斯侵略的旗帜,同苏联、美国及其他国家一道,组成了广泛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统一战线,从而为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

1874年11月30日,丘吉尔生于英国一个显赫的公爵贵族家庭。

幼年的丘吉尔个性就很鲜明,十分自信且固执己见。

在课堂上,他只肯学习自己乐意学习的课程,而对其他课则一概置之脑后,因而学习成绩一直不好。

然而他却有着惊人的记忆力。

对他喜欢学的功课,常常能过目不忘,甚至长篇背诵,令老师和同学惊讶不已。

据丘吉尔自己回忆,幼年的他最大的乐趣就是阅读课外读物。

大量浏览各种书籍,使他的知识不断增长,视野不断拓宽,为以后步入政坛奠定了基础。

温斯顿·丘吉尔

青年时代的丘吉尔,作为随军记者去过古巴;参加过西班牙殖民军对古巴人民的武装镇压;到过印度、苏丹、南非等地参加对英属殖民地人民的镇压。

特别是1899年英布战争爆发后,丘吉尔作为《晨报》记者奔赴南非,与布尔人遭遇被俘后又脱逃,根据这段经历他写了一篇轰动全国的报道。

他所在的保守党充分利用他在南非的历险大肆宣传,把丘吉尔装扮成凯旋英雄。

丘吉尔从此知名度大大提高,接着在本选区竞选议员时获胜,开始步入政界的大门。

在政治上,丘吉尔生性狡诈、精明,善于钻营。

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曾两次易党。

脱离保守党加入自由党,后又重新回到保守党,并分别作为两党代表连续当选下院议员。

1900年以后,丘吉尔在英国政府中,历任殖民事务、贸易、内政、海军、军需、陆军、空军、财政和国防大臣等要职。

英国著名新闻记者斯蒂文斯曾在《每日邮报》上发表一篇题为《欧洲最年轻的男子汉》的文章专门对丘吉尔加以介绍并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

他写到:“论年龄,甚至论气质,温斯顿还是个孩子。

但若论个人报负、深思熟虑、运筹自如、有的放矢、手段高明等方面,他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男子汉了。

·. ····他对于所采取的手段能否使他有效地达到目的能作出准确的、几乎是令人惊异的判断。

. . . ··那就是他具有老练的国务活动家那种灵活自如处理事务的本领。

”依据他的愿望,这些气质能够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民领袖,”一个“卓越的新闻记者。

”斯蒂文斯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丘吉尔的弱点:丘吉尔是个不谦虚的人。

特别是在军队中,他自命不凡,经常碰钉子。

然而他并不因此自暴自弃,他自命不凡的这个缺点是无法克服的,无论从年龄,从正常的理性或从事实本身来看,都没有为此提供条件。

丘吉尔是个“沽名钓誉,处世谨慎的人”。

他的一生始终抱着这样一种信念,即杰出人物和英雄创造历史。

他无论是在政治方面,还是在自己的大量创作方面,都是从这个前提出发的。

丘吉尔自信,他命中注定要发挥这种杰出人物的作用。

他的使命就是统治英国人民。

历史发展的结果证实,斯蒂文斯的上述分析是比较切合实际的。

作为英国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人物,丘吉尔极端仇视俄国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席卷欧洲许多国家的革命运动。

他认为,必须“用战争镇压”革命,应毫不留情地将新生的苏维埃革命政权扼杀在襁褓之中,并表示“对布尔什维克要干戈相见”。

1918年11月,丘吉尔在丹迪市选区发表演说,把布尔什维克称为“残暴的大猩猩”,并叫嚣,布尔什维克很快就会把俄国拖回到动物形态的野蛮时期。

他还向当时的英国内阁提交了一份备忘录,建议“编制布尔什维克政府成员花名册”,并宣称,将来要不惜一切代价地惩罚这些人。

在丘吉尔的鼓动下,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紧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用大量的武器和军事装备援助俄国白军将领邓尼金、高尔察克。

为了协调西方国家武装干涉苏联的行动,丘吉尔使出了浑身解数,决心不遗余力地动员世界资本主义力量,推行他的武装干涉计划。

1919年2月,他在巴黎协约国最高军事会议上大肆叫嚷“苏俄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鼓吹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的必要性和绝对性。

丘吉尔声称要加紧援助白卫军,平息列宁政权,在俄国组织“符合俄国广大人民群众意愿的政府”。

并表示,如果邓尼金占领莫斯科,他打算去那里“帮助邓尼金制订俄国新宪法”。

对丘吉尔的反苏行径,列宁曾给予产厉的抨击。

几年来,英国陆军大臣丘吉尔使用一切手段,包括从英国法律角度看,合法的乃至非法的手段,支持所有的反对俄国的白卫军分子,向他们提供军事装备,他是苏联的最凶恶的敌人。

丘吉尔所奉行的反苏的武装干涉政策遭到了英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英国国内掀起了“不许干涉俄国”的群众运动。在下院选举中,踌躇满志的丘吉尔遭到惨败。这是自1900年以来,丘吉尔首次被排除在议会之外。

温斯顿·丘吉尔

30年代中期,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纳粹党徒在复仇和准备新战争的旗帜下攫取了德国政权。

柏林成为新的世界战争策源地。

这伙战争狂人肆无忌惮地扩充军事力量,与意大利和日本法西斯狼狈为奸,结成新的侵略联盟。

面对德意日法西斯扩军备战的不断升级,丘吉尔敏感地意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可怕信号就要出现了”。

他认为,希特勒的上台,不仅给欧洲各国,给苏联,也给大英帝国的利益带来了严重威胁。

而面对磨刀霍霍的希特勒,英美法等国政府竟然都保持缄默。

一些短视的英国政治家竭力宣扬和平主义,甚至认为应当允许德国有“平等的军备”,幻想以此来换取强盗立地成佛。

在他们的影响下,牛津大学俱乐部的学生,意通过了一项“本院绝不为国王和祖国而战的决议”。

丘吉尔根据他长期以来广泛收集的英德关系和双方军备状况的情报,深信英国将面临一场即将爆发的严重战争的考验。

于是,他鼓起勇气,冒着被称为“战争贩子”的罪名,在下院发表演说。

他大声疾呼,要求政府在黑云压城的险境面前,积极建立各种防卫力量,加强与盟邦合作,共同行动,制止法西斯侵略;“使我们从可悲的错误估计中醒悟过来,我们如果不及时注意这个警告,也许有一天会成为它的牺牲品!”

丘吉尔的主张表明,他比英国许多政治家更早地认识到30年代德国对英国造成的威胁。他看清了,对英国来说,更重要的不是希特勒德国已准备好对苏联作战,而是它已成了英国最危险的敌人。在英伦三岛到处弥漫着和平主义浓雾的时刻,丘吉尔清醒地看到了这一危险,说明他确实比同时代的英国其他政治家更高一筹。

1937年5月,尼维尔·张伯伦就任英国首相。

这位缺乏远见的政治家,极力迎合希特勒,奉行臭名昭著的绥靖政策。

他自作聪明,主张祸水东引,促使德国与苏联交战,造成两败俱伤,从而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在这个问题上,丘吉尔同这位新首相发生了分歧。

丘吉尔认为,德国法西斯侵略势力的不断增强,不仅威胁苏联,对英国和欧洲以及全世界的安全都构成严重威胁。

丘吉尔仔细阅读并认真研究过希特勒的《我的奋斗》。

他清楚地知道,不能相信希特勒发表的关于德国无意敌视英国的声明。

随着法西斯德国军事力量的日益增强和对英国威胁的日益增长,丘吉尔越来越感到需要与苏联携手联合抗德。

丘吉尔尽管一向以铁杆反苏反共分子著称,但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没有俄国的积极帮助,就无法维持一条反纳粹侵略的东方战线。

”因此,他坚决主张放弃妥协退让的绥靖主义,要拯救英国“必须再一次联合欧洲一切力量来约束、抑制、必要时挫败德国的霸权。

1938年9月,希特勒提出要捷克斯洛伐克割让其苏台德地区给德国。

张伯伦答应了这一要求,打算以此来满足希特勒的胃口,用出卖他国利益的无耻行径来换取和平。

随后,英、法、德、意首脑在慕尼黑签署协议,正式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

历史无情地嘲弄了张伯伦。

他鼓吹的“实现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的慕尼黑协定给英国、欧洲带来的不是和平而是灾难。

为此,丘吉尔对张伯伦政府的对外政策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他说:“我们未经战争就遭到了一次失败,其后果将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 . ·”。

他严厉警告说:“不要以为这件事会就此结束,这不过是惩罚的一个开端。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捷克斯洛伐克在英法两国的压力下就分割,这无异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

”受到威胁的,不单是捷克斯洛伐克,还有一切国家的自由和民主。

”他要求英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对此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温斯顿·丘吉尔

1939年9月,德军进攻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宣告了英、法绥靖政策的彻底破产。

1940年德军在西线发动攻势,迅速占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进而攻入法国,击溃了法国军队。

西欧大陆几乎全部沦入法西斯的魔掌,英伦三岛直接受到威胁。

在这紧要关头,丘吉尔临危受命,接替软弱无能的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并立即组成战时内阁。

从此揭开了英国反对法西斯战争的历史新篇章。

在内阁里,丘吉尔除了任首相外,还兼任下院领袖、国防大臣和国防委员会主席的职务。

实际上掌握了最高军事领导权,是英国战时名副其实的三军最高统帅。

他处事果断,意志坚强,精力充沛,而且是个雄辩的演说家。

在对德作战时期,他的大量演讲都能精辟正确地分析局势和适应英国民众的心理,号召人民在政府领导下勇敢地投入抗战,因而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响应和拥护。

面对当时极其险恶的环境,刚刚组建的丘吉尔内阁需要立即着手解决的重大问题,首先是要想方设法延长法军的抵抗时间,以便给德军造成最大重创,从而为英国加紧训练陆军和空军,巩固国防力量,生产武器和军需品,动员全民抗战赢得时间。

为达到这一目的,丘吉尔积极主张英法联合起来共同对德作战。

可是法国政府这时一心要与德国妥协,并于1940年6月同德国签订了停战协定。

英国失掉了所有的盟国,只好孤军奋战。

为表明抗战的决心,在英国下院召开的要求对新政府举行信任投票的特别会议上,丘吉尔发表了充满激情的讲话。

他说:“我能够奉献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

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说,我们的政策就是用上帝赋予我们的全部能力和力量在陆地、海洋和空中进行战争,同一个邪恶悲惨的人类罪恶史上还从来没有见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

这就是我们的政策。

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大家都要认识到:没有胜利就没有大英帝国的存在,就没有大英帝国所代表的一切,就没有促使人类朝着目标前进的那种时代要求和动力。

我满怀兴奋和希望,担负起我的工作。

我深信,人们不会让我们的事业遭到失败。

在这个时刻,我觉得我有权力要求大家的支持。

我说:起来,让我们把力量团结起来,共同前进!”

丘吉尔的讲话赢得了全场暴风雨般经久不息的掌声,全体议员对战时内阁一致投了信任票。从此,英国人民空前团结,同仇敌忾,英勇地投入抵抗运动。

由于英法政府长期奉行反动的绥靖政策,西欧盟军缺乏周密的协作和严格的训练。

再加上战略上的保守、陈腐,因而在德国法西斯军队的强大攻势面前,很快就瓦解了。

不仅英法空军在交战几小时后就遭到重创,而且陆军也是且战且退,岌岌可危。

最后,40万英法联军退缩到敦刻尔克一块很小的三角地带,前面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后面是如狼似虎的追兵。

联军面临着灭顶之灾。

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丘吉尔命令海军紧急动员,调集一切可以动用的船只,尽快使英法联军撤离西欧大陆。

在援救敦刻尔克的日日夜夜,丘吉尔经常昼夜不眠,亲自指挥这一震惊世界的大撤退。

他对大臣们说:“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能使我们放弃要誓死保卫世界正义事业的职责,也不能摧毁我们有力量勇往直前的信心,正如我们在历史上的许多关键时刻一样,我们有力量冲破重重困难,直到最后打败我们的敌人。

”在敌人的狂轰滥炸面前,丘吉尔的战时内阁表现的无比坚强、团结。

宁愿牺牲,决不屈膝投降。

他们的行动代表了全体英国人民的意志。

经过浴血奋战,敦刻尔克的突围解救了33万多名抵抗战士的生命,取得了巨大成功,创造了震惊世界的海上突围的奇迹,也显示了身处逆境的丘吉尔力挽狂澜的勇气、果敢沉着的气质和出色的指挥才能。

在德国空军对伦敦轮番轰炸的日子里,英国人民表现出一往无前,誓死抵抗的精神。

丘吉尔除了动员国内一切人力、物力资源外,还积极设法争取新的盟友。

丘吉尔懂得,德国是可怕的劲敌,要战胜它,新的盟友要具有强大的物质和军事实力。

他把主要注意力转向了美国。

丘吉尔竭力向美国总统罗斯福表明,英国是保护美国利益的一道屏障,战争取胜不仅对英国,对美国也是有利的。

而德国取胜必将给美国带来灾难和不幸。

丘吉尔千方百计说服美国与英国结盟,共同抗德。

经过多次交涉,双方终于谈妥,并在美国国会通过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租借法案”。

该法案规定,英国以租让西印度群岛的基地来换取美国的50艘旧驱逐舰。

在丘吉尔看来,这一交易对英国来说是一举两得,尽管英国在这场交易中暂时失去了在海外领土上的一些利益,但这样做,既能使遭到重创的英国海军及时得到大量补充装备以解燃眉之急,又能在推动美国参战问题上取得重大进展。

温斯顿·丘吉尔

“租借法案”为英国以及后来其他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包括斯大林在内的所有反法西斯国家的领导人都对“租借法案”给予了高度评价。丘吉尔说,这在任何国家的历史上都是最光明磊落的行为。法案一通过,就马上改变了英国的整个局面。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大举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丘吉尔于当晚发表广播演说,在演说中他声称:“纳粹制度具备同共产主义一样的最坏特征······,在过去的25年中,没有哪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如一地反对共产主义。

我对以前说过的关于找产主义的每句话,至今毫不后悔。

”接着,丘吉尔又讲道:“我眼前看到的是俄国的士兵站在祖国的边界线上,捍卫着他们的祖先自古以来耕种的土地。

我看到的是纳粹的战争机器,大批经过训练的头脑迟钝、唯命是从的残暴的德国士兵,像一群饿狼似地向他们扑去。

我看到在这些德国士兵的背后,有一小撮策划、组织这场威胁人类的大恐怖的恶棍。

我们大英帝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决心消灭希特勒和纳粹制度的一切痕迹。

我们要给予俄国和俄国人以一切可能的援助。

”丘吉尔坚定地表示:“俄国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是美国的危难,正如俄国人保卫家乡而战的事业,是世界各地的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业一样。

在这个时刻,一贯反苏反共的丘吉尔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风度和深邃的洞察力。

他了解自己国家的最高利益所在,了解在当时情况下符合国家最高利益的最好的处置方法,因此他完成了英国政治和他个人活动中的巨大转折。

这以后,英国与苏联签订了军事协定,规定在对德作战中彼此给予一切形式的援助和支持,双方既不同德国谈判,也不同它单独媾和或签订和约。

英苏结成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1942年是反法西斯同盟国与德意日法西斯决战的关键一年。苏德战场仍是世界最大的反法西斯战场,苏联红军承受着400多万装备精良的法西斯军队的进攻。情况虽然比上年度有所好转,但战争仍然使红军处境异常艰难。为此,斯大林元帅多次提出要英美两国在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借以减轻苏联战场的压力。

然而,丘吉尔却另有打算。

按照他的意图,英国只在外围作战,用局部性的打击、海上封锁、空袭工业枢纽和居民点等办法削弱敌人的实力,而竭力避免在战场上与德国主力激战所造成的重大的人员装备损失,企图把在欧洲大陆消灭德军主力的任务完全压在苏联肩上,从而通过战争来削弱苏联的实力。

因此,对开辟第二战场,丘吉尔始终寻找借口支吾搪塞,迟迟不作部署。

丘吉尔虽然不愿意在西欧采取重大行动,但是英国人民却希望自己的国家恪守诺言,履行对苏联的盟国义务。英国各阶层进步人士和进步党派团体要求英国政府迅速开辟第二战场的呼声日甚一日。这使丘吉尔在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时不能不考虑英国人民的意愿。

在各方的压力下,为协调同盟国的统一行动,1943年11月丘吉尔同罗斯福、斯大林一起在德黑兰举行英美苏三国首脑会议,共同发表了《德黑兰宣言》。

会议确定了美英军队将于1944年5月在西欧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此时,老谋深算的丘吉尔已经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局势的根本转折已经确定无疑,苏联红军在本国领土上赶走纳粹德国军队后,将迅速解放欧洲各国。

这种局面迫使丘吉尔和罗斯福感到必须立即着手部署开辟第二战场。

这种紧迫感与其说是为了帮助苏联盟友,莫如说是为了使自己的军队在红军解放西欧之前赶到那里,以便在战后的利益天平上加重自身的砝码。

1945年5月9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

7月,英美苏三国首脑在波茨坦召开会议,讨论战后对德国和欧洲各个国家的政策及其他有关问题。

战争使世界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战后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先后摧毁了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了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体系,资本主义制度遭到巨大损失,这使丘吉尔十分焦虑。

他深深感到“强大的苏联威胁”此时已取代了“纳粹敌人”。

因此在他看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德胜利似乎又成了悲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人民希望在民主的基础上重建家园,改善国内生活,并希望继续与苏联人民保持和加强联盟与合作关系。

丘吉尔却不能理解和把握人民的情绪,他提出的政治纲领与人民的意愿背道而驰,结果遭到沉重的打击。

在波茨坦举行的“三巨头”会议,是在英国议会选举揭晓以前开始的。

为使丘吉尔能够回英国去听取选举结果,会议决定暂停几天。

丘吉尔离开波茨坦时声明,他相信自己会回来的,但结果他落选了,接替他继续参加波茨坦会议的是新任首相艾德礼。

对丘吉尔来说,此次选举失利是一个沉重的、意想不到的打击。

当他得意洋洋地享受着胜利的英国人民领袖的盛名时,当他的威信似乎已达到顶峰时,选民们却抛弃了他和他的党。

丘吉尔在得知选举结果后,悲痛万分,坐在那里呆若木鸡,甚至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丘吉尔永远不能理解,也不能原谅英国人民在1945年的选举中对他的冷遇。

他认为,抛弃保守党和他的政权,是英国人民最大的轻率之举。

以后,丘吉尔在他长达六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引用古希腊传记作家普鲁塔克的话报怨说:“对自己的伟大人物不怀感恩之情,是强大民族的一个特点。

1945-1951年,丘吉尔写了许多文章,并多次到国外发表演讲。

他作为贵宾出席过许多集会和会议。

这些积极活动,说明他还有很大潜力和精力。

在他所有的活动中,最主要的是撰写《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此书耗费了他晚年的大量时间和精力。

书中许多地方歪曲了历史事实和客观形势,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强烈的反苏、反共情绪和无限地夸大他个人作用的浓重的自我美化色彩,因而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政治偏见。

温斯顿·丘吉尔

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城发表了“著名”演说。

这个演说后来被人们认为是奠定了战后“冷战”的基础。

这位演说家宣布,新的战争和暴政的危险直接威胁着世界。

这种威胁的根源就是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并鼓吹建立英美联盟。

英美联盟的目标是反对谁呢?丘吉尔清楚地做了解释,即反对苏联和正在增长的社会主义革命。

为此,丘吉尔主张用实力来反对苏联,而且要在美国拥有原子弹而苏联还未制造出这种武器之前就尽快动手。

直至1953年丘吉尔还叫嚷:“总有一天,整个文明世界会认识到,如果布尔什维主义刚刚诞生就把它扼死在摇篮里,这对全人类是有很大好处的。

”从这里不难看出,反苏反共始终是贯穿丘吉尔一生的主线。

1951年10月,77岁的丘吉尔第二次当选首相。

此时他尽管雄心勃勃准备再干一番事业,无奈岁月不饶人,精力体力皆今不如昔,很难再有大的作为。

这是丘吉尔政治生涯中最为平淡的时期。

但就在其政治生涯即将结束的时候,他一方面同联邦德国政府签订了反苏同盟条约,一方面又撕毁了苏英同盟条约。

1965年1月24日,年逾九旬的丘吉尔因病去世。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f20230928174006cf14.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