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勤劳节俭的典故,勤俭节约典故?

据《二十四史·晋书》,晋武帝时曾任御史中丞的傅玄看到时俗非常奢侈,便上书朝廷说,粮食和绢帛的生产很不容易,人们不注意节约,必然会出现断粮缺绢的时候。

傅玄还表示,“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朱熹节约粮食

理学家朱熹历仕四朝却一生淡泊名利,安守清贫。一次,他去看望女儿女婿,未料女婿不在家,女儿留他吃午饭。因家中贫困,女儿只端出几碗大麦饭和一碗葱汤,对父亲很是愧疚。朱熹却不以为意,开开心心地吃了,并告诉女儿俭朴度日本是我们的良好家风,对于饮食,不要计较多少和好坏。

1、李时中节俭故事。北齐末年,李时中家道中落,靠种菜和织布为生。为了省钱,他经常吃粥,但儿子却嫌弃粥太单调。于是李时中将每天剩余的菜切成细丝,混在粥里,给儿子带来了美味的体验。后来,李时中因为品行高尚、正直廉洁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重。

2、郑成功故事。郑成功是明朝末年著名的抗清将领。据史料记载,郑成功非常注重节约,时常劝诫手下士兵要爱惜粮食、勤俭节约,这样才能在艰苦的环境下获得胜利。

3、杨时故事。宋代著名的勤俭节约人物杨时常常向同胞宣传“谷贱伤农”的思想。他认为,农业是国家之根本,伤农则自毁长城。因此,他本人一生都非常勤俭,不穿华丽的衣服,不吃豪华的食物,甚至不喝牛奶,吃的是粗面饼和豆腐。

唐朝卢怀慎,官至宰相。他一生清廉忠贞,勤劳俭朴。

皇帝知道卢怀慎卧病在家,便派宋璟、卢从愿来看望他。宋、卢二人来到卢家,只见房屋矮小,家具简陋。此时的卢怀慎,正躺在一张破旧的竹席上,身上盖着一床打了好多补丁的薄被。

1、朱元璋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那就谈谈这位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刘恒。汉文帝。他的母亲是薄姬,汉军的战俘,后来才被纳入,之后也没有碰她,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才有身孕。所以应该是因为母亲的原因,他才从生下来就不受待见,不受宠爱。

不过母亲虽不受宠,但是母凭子贵嘛,儿子是非常争气,并没有走上怀恨在心,报复的歪路,反而贤明勤俭,才成就了后来的帝王之路。

据说有一次他打算建造一个露台用来欣赏山水风景,结果听说建造费用需要大约十户人家的收入,便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个想法。

他甚至还自己参与农作,皇后也亲自采桑养蚕,宫内的开支也是一省再省,连皇帝的龙袍和皇后的凤袍也经常打着补丁。汉文帝还下令对于八九十岁的老人,由国家进行供养。此外,他减免百姓租赋和徭役,废除盗铸钱令,开放山林川泽,使得社会经济迅速得到恢复。

终其一生,没盖过宫殿,没修过园林,没增添车辆仪仗,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哪怕是为自己预修的霸陵,也要求从简,因此在汉文帝的治理下,大汉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太史公评价:孔子言“必世然后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馀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呜呼,岂不仁哉!

反正有他在的王朝,应该是盛世家园。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

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

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2、季文子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

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

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

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

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1、卖狗嫁女

东晋有个大官叫吴隐之,他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

做官后,他依然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

后来,他的女儿出嫁,人们想他一定会好好操办一下,谁知大喜这天,吴家仍然冷冷清清。

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

管家问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点筹办的样子都没有?”

仆人皱着眉说:“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过分节俭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备。

我原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

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家主人气派啊!”

管家感叹道:“人人都说吴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2、苏轼之房梁挂钱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

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

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

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

拿到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

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3、朱元璋的节约精神

出身贫苦农家,十分倡导节俭。

明朝建立后,按计划要在南京营建宫室。

负责工程的人将图样送给他审定,他当即把雕琢考究的部分全去掉了。

工程竣工后,他叫人在墙壁上画了许多怵目惊心的历史故事做装饰,让自己时刻不忘历史教训。

有个官员想用好看的石头铺设宫殿地面,被他当场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朱元璋的车舆器具服用等物,按惯例该用金饰的,均以铜代替。

他命令太监在皇宫墙边种菜,织造麻鞋、竹签自用,规定诸王子出城稍远,要骑马十分之七,步行十分之三。

有个内侍穿着新靴子在雨中行路,被朱元璋发现了,气得他痛哭了一顿。

一个散骑舍人穿了件十分华丽的新衣服,朱元璋问他:“这衣服多少钱?”舍人回道:“五百贯。”朱元璋痛心地说:“五百贯是数口之家的农夫一年的费用,而你却用来做一件衣服。

如此骄奢,实在是太糟蹋东西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f202307191844060174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