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风起陇西结局什么意思?《风起陇西》大结局很魏晋:抛却家国天下,彰显人性温度

一集一计的《风起陇西》结束了。原本以为它会凑足三十六计才会结束,却没想到结局来得如此干脆利落。

原本还想着陈恭和荀诩或许会兄弟携手,为家国天下而奔忙。却没想到结局处陈恭(陈坤饰演)竟然主动放弃了自己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选择用自我毁灭的方式退出蜀魏之间的立场之争。

而荀诩也在这场纷争中心灰意冷。活下去的唯一理由不过是为了履行好友陈恭和表妹翟悦的双重期望,“苟活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在其他权谋剧和谍战剧中,费的是配角。到剧终,往往只有主角一人踏着配角铺就的累累白骨走到了最后。

而《风起陇西》中,除了翟悦,主要配角到最后都活得好好的,相反主角陈恭和荀诩却是一死一伤。

主角陈恭和荀诩没有得到英雄的荣耀,而牺牲他人阴谋党争的杨仪和冯膺官复原职,作为主要对手的曹魏郭淮也没有受到计划失败的惩罚,就连魏谍柳莹都凭陈恭和荀诩给的通关令牌成功出逃。

对于习惯于用忠奸善恶来评判三国人物,用家国情怀来升华谍战剧主题的观众来说,这样一个结局一点儿都不爽利,让人除了对人物命运的唏嘘,几乎找不到什么带来希望和力量的东西。

但或许,这种对人物命运的唏嘘感正是导演和编剧在这部《风起陇西》真正希望传递的价值信仰。

抛却家国天下的宏大叙事,将人物置于一种没有统一权威的政治信仰体系中,所有人都只是立场不同,而无忠奸之分。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才更显现出人性的温度和人格的高下。

别看《风起陇西》中人物的台词和言语都十分现代化,但它这种在乱世之下描绘的人性选择和深情却恰恰给我们还原了三国那个时代应有的人物风度。

正统陨落,信仰崩塌才是三国时代的特质

不管立场是曹还是刘,在三国那样的历史时代其实都不能以单纯的好坏来做定论。

作为400年两晋南北朝大分裂时代的开端,三国时代本就是一个军阀混战、打破旧有大一统思想和信仰的时代。

这个时代存在的意义就是要打破汉代400年已经趋于僵化的儒家道德和对诸子百家的排斥思想排斥,让人从那种高度政治化的社会生活中解脱出来,回归到人内心的道德律,寻求每个人内心的解脱之法。

在这个时代中,任何有点理想和实力的人都可以拉起一只队伍,以天下苍生为名展开角逐。

就连后世常以大白脸勾画的奸雄曹操也有抱有壮怀激烈的理想,希望“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一直以阴谋家形象出现的司马懿和以野心家闻名的司马昭,也都奔着结束三国,三家归晋的目标而去。

如果以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为人民的终极福祉,那么不管是曹操、刘备还是司马懿除了立场不同,其实目的都没错。

而我们之所以将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的刘备诸葛亮一系视为正统,而将曹魏一系都认为是谋朝篡位的乱臣贼子,不过是受到《三国演义》中价值导向的影响。

在《三国演义》成书的元末明初,正是以朱元璋为代表的汉族农民武装高举“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向元朝统治者发起挑战的时候。

由于元朝实行严格的民族分化政策,导致蒙古统治者与汉族民众的矛盾激化。因此当人们在讲三国故事时,便很自然地十分同情和青睐始终高举“兴复汉室”旗帜,但实力最为弱小的蜀汉政权。

人们其实是在借三国故事,抒发他们恢复中华的美好心愿。说白了,《三国演义》其实也是个借古讽今的历史小说。只是这个“今”是指的元末明初那个时代。

但如果真的把“兴复汉室”这个政治口号还原到三国历史中,你便会发现这就跟《天龙八部》中慕容复所持有的复国理念一样可笑可悲。

若不是东汉末年朝廷庙堂深入骨髓的腐败,何来诸侯割据,天下大乱?当一种统治体制业已被时代所淘汰,就意味着它本身的问题已如一座大厦将倾的危楼,无可修复。

于是历史只能将其推平,然后重新建筑一个新的大厦。因此,所谓“兴复汉室”即便成功也不会是原来汉代的样子,更何况这个抱残守缺的解决方案也并非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最优解。

这样一来,作为一个以三国时代为背景构建的谍战故事,其中不同派系和国家之间的人物也就失去了绝对正确的政治立场,只剩下各种立场交锋中的人性选择。

不管是郭淮、糜冲还是杨仪、冯膺他们都没有绝对的坏人,也不是故意将陈恭和荀诩往绝路上逼。他们只不过都在按自己心中的道德维护着自己选择的价值信仰,各为其主而已。就像糜冲,如果抛开曹魏的身份,他其实也和荀诩一样是个对反谍事业十分执着,不畏强权的人。

而主角陈恭和荀诩也不是什么绝对高尚的好人。他们也都有着自己的私心和狠决。就像陈恭抓到高堂秉后,折磨高堂秉所用的手段也十分失心疯。

《风起陇西》在满嘴现代词语的外表下,却装的是真魏晋的风骨。对于谁是真君子,谁是伪君子,我们不仅要看他信仰什么,还要通过“观其行”来探寻这些人身上人性的幽微。

人们大抵都更喜欢看那种二元对立泾渭分明的谍战剧,喜欢看主角是如何智计百出地周旋于敌人核心处。但在这部剧中,手段和目的的组合却往往产生错位。

这时,就要求观众抛开非黑即白泾渭分明的二元对立,对剧中人物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这可以说是这部剧最了不起的地方,也是这部剧让人感觉看得特别累的原因。

魏晋时真正的大丈夫,是内有深情的人

口口声声叫着兴复汉室的人比如杨仪和冯膺,未必代表着正义和理想。相反,一次次因朋友之爱而拒绝执行上峰命令的陈恭和荀诩荀诩反倒体现了那个时代士人精神的主流。

著名魏晋学者,哲学家宗白华先生曾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在三国及之后的魏晋时代,当人们在政治上经历前所未有的混乱,社会上经历前所未有的痛苦时,反倒给人们的精神信仰脱绑,激发了自我意识的觉醒。

西晋名士王戎曾说,“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在魏晋名士中往往对生命和深情有着高于一切的深切体验。

尤以对于朋友之爱,里面富有人格美的倾慕。在记录魏晋名士言行的《世说新语》中到处都可见魏晋名士之间的相互倾慕与欣赏。比如谢安有一好友叫桓伊,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安则赞赏道:“子野(桓伊字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

而这种对彼此深情真爱的欣赏,恰恰是《风起陇西》中,陈恭和荀诩区别于其他配角的感人之处。

在前面的剧情中,为数不多的回忆镜头都是陈恭对妻子翟悦和朋友荀诩欢乐相聚的镜头。其实这是导演在向我们传达,在陈恭不露声色,不苟言笑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充满美好感情和赤诚情怀的心。夫妻之爱和朋友之爱是陈恭内心最珍视的东西。

当他冒着重重困难打入五仙道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和妻子翟悦的重逢和团聚。尽管在剧中陈恭和翟悦没有什么大尺度的动作,但眼光流转间的炙热和深情成为了剧中最亮眼的对手戏。

当翟悦惨死后,陈恭虽然表面上平静如水,但从他对高堂秉的折磨和与黄预的最后对决中的视死如归,可以让人感受到翟悦的死给他心中带来了多大的痛苦和仇恨。

而陈恭和荀诩之间的友谊更是贯穿于《风起陇西》全剧的主线。

当人人都说陈恭叛变时,只有荀诩为了陈恭忍受冯膺的水溺酷刑而不改判断,可以为了陈恭冒着生命危险给他一个自证清白的机会,拒不执行锄奸计划。

而陈恭最后也因为对荀诩的深情而顶着魏蜀两方长官的压力,私自救下荀诩,并为了成全荀诩而故意放他出来逮捕自己。

在陈恭和荀诩之间始终没有背叛,没有猜疑,只有对彼此的信任、理解和心疼。这种对友谊异乎寻常的坚持放在大一统的背景下或许会让人感到因私忘公,似乎格局太小了,但对于三国那样的混乱黑暗的时代,却显出弥足珍贵的人性温度。

乱世中,人命如草芥,生死如飘萍,所有人都不知道死亡和明天哪个先到来。但若我们拥有彼此,便保存了现实中的最后一点温暖,令人有了活下去的理由。

陈恭最后选择为妻报仇,保全荀诩后以自己的死来摆脱曹魏两方间谍机构对自己的控制,正是他对荀诩的一种深情告白。而荀诩则以背负希望负重前行,来回应这种深情嘱托,也是一种深情。

反观郭淮、杨仪和冯膺,总是试图用别人的血换取所谓的国家利益,对生命的逝去毫无一丝怜悯。谁是真君子,谁是伪君子,一目了然。

立意和结局精妙如斯,《风起陇西》是一部具有真正三国精神的影视剧。可惜现在它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了。或许今后的某一天,当人们回望它时,会像《大话西游》一样发掘出它的超越气质。若你现在还没看,或中途放弃追剧的人,不妨再拾起来看一看。或许你便能欣赏到这部剧的独特魅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f202304090630057118.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