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樱花 武士道,樱花恶灵-武士道与忍者系列「一」-带你读透日本文化

武士道的前世今生-揭露日本文化的两大象征性符号

(一)、诞生于久远古代的武士道

“武士者,习武之士人也。”其实就是军官。算起来,日本武士道的开端起源于公元7世纪左右,日本第一次出征大陆,在韩国南部白江村一战中,惨败给大唐,于是开始了有名的“大化改新”,全面学习大唐,进行封建化改造。

革新当然是好事了,但是不切合实际的学习唐朝的土地制度就有问题了,日本国土狭窄,很难像大唐那样拥有大量的土地可以分配。

结果直接导致了土地兼并、地价上涨、赋税提高。

并且,日本的官员们又学到了一个大唐更致命的制度---高薪养廉。

这个制度最大的问题就是贵族和寺庙的土地不用纳税。

久而久之,日本中央政府的权力被彻底架空了,天皇被一帮文官捧上了天,变成了“天神”。

朝廷的大权全部被文官们夺走了。

天皇毕竟不愿意就此离开权力中心,于是就和他在人间的代理人--文官集团展开了冲突。

双方都清楚,要想有话语权,必须手里有枪杆子。

但当时的日本常备军人数很少,都是横向乡里的土豪比较多。

土豪们有钱有势,垄断了地方的财政收入,却又没有政治地位,纷纷想找一颗大树来乘凉。

于是,一部分土豪和文官集团勾结在一起,另一部分土豪找了天皇做靠山。

双方开始了明争暗斗,暗流汹涌。

斗争的棋子就是武士们,随着武士力量的逐渐强大,终于有一天,棋子变成了棋手,而原来的棋手天皇和文官集团沦为了棋子。

跟当时的大陆上,中晚唐时期的河北藩镇:成德、魏博、范阳等河朔三镇的军头、牙兵(武士阶层)一样,崛起后,左右朝廷和地方节度使的号令,展现自身的政治意向。

大唐的武士阶层后来随着黄巢起义,唐朝灭亡,最终归于覆灭。

而日本的武士阶层由于独特的国情,最终保留下来,塑造了日本国家的政治治理结构,影响了上千年。

公元12世纪,武士出身的源赖朝终于击败了所有竞争对手,统一了日本各地的土豪。

一个新时代到来了。

统一后的源赖朝开始发愁了,究竟要建成一个怎样的政治制度,才能确保自己的地位不动摇?思来想去,决定建立武士们的政权。

于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幕府诞生了。

很快,建立在土地分配之上的“主家---御家人”制度推出来了,这个制度延续了以后800年的历史。

所谓的“主家”,指的是武士们的首领—“征夷大将军”;所谓“御家人”则是那些土豪们,将军把土地赐给土豪们,武士们则要为将军“奉公”,即出兵为将军作战。

源赖朝

这套制度形式上非常简陋,以至于问题很快暴露出来。

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这套制度建立的土地分配基础上,制度的维持本身依赖于将军手中有大量闲置土地,方便随时拿出来分配,一旦土地用尽,势必会引起政权动荡;二是这种权力下放的制度,很不利于中央集权,法律在事实上失去了效力,完全依赖于将军的个人权威和相对的军事优势,一旦继任的将军没有权威,或者失去了军事优势,这套制度就失去了效力。

从此,很长一个时期,日本已经失去了成为高能国家的机会,也直接导致了日后武士政权长期的战乱。

这个建立的镰仓的政权,被成为镰仓幕府,又叫做源氏幕府。得益的土豪们也需要换个名称,土豪们那里中国的历史典籍,发现“士”是个好词,大家就一起改名为“武士”,并将整个群体都称之为“武家”。

光改名字是不行的,因为土豪们都是目不识丁的粗鲁汉,全然不懂礼仪。

有个故事是:源赖朝的堂哥源义仲攻入京都后,将土豪的作风也带了去。

有一次一个贵族出身的大臣来拜访源义仲,源义仲赶紧让人取来大碗,盛了满满一碗饭菜,菜堆的高高的,送给这位贵族官员吃。

当时的日本贵族强调食不厌精,哪见过这阵势,但又不好意思不吃,勉强吃了几口后,匆匆离开,一出门就破口大骂对方是个乡巴佬。

武士集团的首领如此,中下级的武士们的可想而知。

源赖朝没有办法,只好规定了一些简单的武士礼仪,好让这些土豪们不要马上变成老鼠过街,于是“武之道”应运而生。

源赖朝要求武士们将中国禅宗极严格的修行精神融入日常的训练中,同时将中国的儒家思想也引进武士道,要求武士们具有武勇轻生、爱名尚义的精神,养成重视礼仪修养、简约寡欲的品格。

话说当时的武士们,举止虽然粗鲁,但比起奢靡、腐败无能,不思进取的文官们,还是有一定竞争优势的。

客观上讲,武士道精神对当时的日本是有进步意义的。

(二)、武士明星时代到来:镰仓时代

镰仓幕府的统治并未给日本带来持久的和平,一个方面是由于军人统治的局限性,另一个方面就是此时东亚大陆元帝国的建立。

我们大家都知道,日本一向推崇的汉文化,是唐宋文化,他们鄙视来源于草原的蒙古文化,有句日本史学家品论的原话:“崖山之后无中华”。

以宋文化为正统,对元使者不屑一顾,甚至斩杀元使者。

其实,这里面也是一个误会,封闭于亚洲一隅的日本列岛,交通和信息的闭塞,日本的当权者是真的不知道蒙古人的实力,以为看似文化落后的元朝可以欺负一下。

忽必烈很快就对日本做出了反应,派遣大军登陆了日本,试图一举歼灭日本,但蒙古骑兵的优势在多山的岛国,根本无法施展。

同时,以轻骑兵和轻步兵为主的元军,也干不过以重骑兵为主的日军,加上岛国的地形,没有可以迂回作战的空间,所以第一轮被“k.o”,第二轮又来,这时候台风又对元军舰队予以毁灭性打击,此风被日本人称之为“神风”,吹了好几百年。

毕竟,刚刚建立武士道政权的日本是古代历史上唯一两次击败蒙古人,并让其止步的国家。

元朝对日本的战争虽然失败了,但是日本的国力也大受影响,镰仓政权的实力受到很大影响,前面提到的“主家-御家人”制度实在是施展不了了,没有大量的土地去封赏,武士们流血流汗却基本上没有办法获得土地,导致幕府大将军的权威下降了不少,失去了对全国很多地方的控制权。

这样的好机会,被早已经失去政权的天皇--文官集团看在眼里,乐在心上。南宋时期发明的“理学”,此时传入日本,被后醍醐天皇大力推广,试图复兴天皇当政时的岁月。这一变化与国内武士们对镰仓幕府的厌恶结合起来,终于导致了大规模内战爆发。这段历史也就是日本史学上的“南北朝”时期。

内战的结果足利尊氏取得了胜利,也就是第二代武士政权“室町幕府”的建立人。这一时期对武士道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下面我们一 一道来:

日本武士的楷模---楠木正成

楠木正成

楠木正成,一个标准的土匪头子,靠在京都附近主要道路上收过路费为生,豢养了大量的家兵,谁敢来查都没有好下场。

久而久之,连天皇都知道他了。

于是楠木被天皇收编,摇身一变,成为了勤王的义军,并联络了其他几支山贼部队。

虽然是标准的山贼土匪部队,但是幕府派兵居然镇压不了。

这倒不是山贼部队的 战斗力很强,而是幕府军队的战斗力太弱,领兵的将领们,喜欢华而不实的单挑模式。

土匪们哪能给你讲这个啊,都是一拥而上,先要了军爷的性命。

加上大批山贼肆意劫掠幕府运往前线的物资,也打了几场说得过去的合战【日本实力有限,一场大战指的都是几百人之间的混战】。

楠木正成终于成就了他在日本历史上的“军神”威名。

楠木正成 雕像

最后,楠木正成率领700人家兵与足利尊氏2万大军,在凑川决战,结果可想而知。

但楠木这个人对天皇还是很忠心的。

熟悉二战历史影片的朋友们都知道,日海军最后派出“大和号”进行特攻作战,被命名为“菊水”特攻,每艘军舰上都挂出“非礼法权天”的旗帜,这个“菊水”就是天皇御赐楠木一门的家徽,而“非礼法权天”则是楠木正成在凑川之战打出的旗号,意思是:错误不胜真理,真理不及法度,法度不上权门,权门不若天子。

忠君爱国之意,愚忠的一塌糊涂啊。

这些行为其实也无可厚非,只是被后人不断的利用,越来越有名,最后成为武士道文化的重要母体符号。

一休 见 足利大将军

反叛出了水平的:足利尊氏

足利尊氏,也是武士名门之后,早年被人排挤,遭人猜忌,在镰仓幕府中实力虽然强大,但一直很压抑。

于是,他不顾镰仓幕府的头子,也就是他的小舅子,直接谋反,配合另外一位反叛的将领新田义贞,剿灭了镰仓幕府。

后来又看到天皇也不能成事,野心又大了起来,再次反叛了天皇,把天皇赶出了京都,再扶持一位新天皇,开新幕府,史称为“室町幕府”。

足利尊氏的行为虽然为很多人诟病,但也算是一代枭雄,日后,他这种“以下克上”的行为被很多有野心的军人所推崇,并使得“反叛”文化成为日本历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足利尊氏 雕像

委屈并快乐着:后醍醐天皇

后醍醐天皇一生都很委屈,远没有他今天的侄儿孙们风光,穷其一生都在逃命,从一座山逃到另一座山,反对每一个武士首领,结果当然很惨,被逼退位。

最后时刻,这位爷还是抖个机灵,跑到南部的吉野,带着天皇的象征开了个小朝廷,史称为“南朝”。

与在京都的北朝对立,史学家采用中国历史的叫法,也叫这一段历史为“南北朝”,是日本历史上罕见的分裂时期。

这位终生和武士集团对撕的天皇,成为了日后倒幕维新时期,天皇至上的理论基础。

后醍醐天皇

室町幕府是在一片混乱中匆忙开幕的,外有南朝的攻伐,内有各个武士集团的反叛。

大家都忙着谋反,连足利尊氏的弟弟和儿子,都反叛到南朝去,他家也真是反叛世家。

在这种背景下,武士道反倒是有了较大发展,大量的事实案例填充到武士道的理论中。

并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崇尚儒家理学,确定大义名分,要求武士们在努力提升自身武艺的同时,也要注重对自身文化的修为对主家要有主见,不能盲从;另一派则强调佛家真性情,要求武士们办事要盲从,强调态度问题,什么事先干了再说

这两派的思想在武士中流行很广,一般来说,下层武士更容易接受佛家思想的武士道,二中上层武士则接受儒家武士道思想。

室町幕府时期,武士道基本定型。

(四)、生于和平时代

室町幕府在混乱中度过了200年,将军的实力不断被削弱,最终在将军的继承人问题上产生了危机,1467年,足利家族内部发生了“应仁之乱”的继承人战争。各个武士集团乘机脱离了幕府控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征伐,日本的战国时代开始了。

战国时代的特点就一个字“乱”,君臣、父子、兄弟,一切社会伦常,一切社会制度,都乱套了。

各方势力纷纷抬头,无论是僧人、商人、土匪、强盗、海贼,只要是有兵的,都是英雄。

都不是因为大家都有什么本事,而是大家都可以自称为英雄。

直到后来这一切,终止于京都附近爱知县出身的一名武士,才告结束。

此人就是战国三杰的第一人,织田信长,另外二人是丰臣秀吉、德川家康。

后二人都曾经奉前者为家主。

织田信长 雕像

织田信长用各种手段,消灭了一个个武士集团,祭出各色新式武器,三段射的火枪队、火炮、铁甲舰等摧毁了每一个反抗势力,一位类似于曹操的日本霸主诞生了,日本历史站到了成为高能国家的门槛上。

然后这一切,都随着1583年本能寺一场离奇的大火而告终,仅仅是担心信长有可能谋反推翻天皇,他的家臣,手下的左膀右臂之一的名将明智光秀反叛了他。

织田信长

结束战国纷乱的,是一位出身低级武士家族的丰臣秀吉,通过继承他的君长信长的事业。最终统一了日本,并建立了壮丽的大阪城,向天下宣传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1592年,已是暮年的丰臣秀吉发动了侵朝战争妄图以朝鲜为跳板,进取大陆。

历史上著名的:“万历援朝战争”,朝鲜称之为“壬辰卫国战争”。

结果遭到痛击,被迫和谈。

和谈中发生了一件世界外交史上最奇葩的一段----日本和明朝的使臣串通一气,各自回国相互欺骗各自的主子。

日本使臣回去后禀告丰臣秀吉,说大明已经称臣了;明朝使者回禀明神宗,说日本的丰臣秀吉已经称臣了。

双方都大喜,尤其是丰臣秀吉,在接见明使时,为了表达自己已经是中国的王了,特地穿上了一套不伦不类的朝服,还附庸风雅,在朝堂上抽起来中国的旱烟袋。

结果越听明皇的诏书越是不对味,明皇的诏书主要是对丰臣秀吉的改过自新的态度表示了肯定,并且勉励这位称臣的“日本王”,要好好的代明朝管理日本,干好了,还是可以来明朝走走,看看。

秀吉当时是一身明朝的朝服,恰为此诏书做了一个完美的注脚。

于是丰臣秀吉大怒之余,再次下令出兵。

又败,郁愤不已,于1598年去世。

回望历史,丰臣秀吉的确看到了大明的衰败,朝鲜的文弱,日本的崛起,但是战略眼光的深远,不及战略定力的坚韧。

最终是自己为另外两个野心家的做了嫁衣,一个是17年后再次统一日本的德川家康,另一个是东北女真的努尔哈赤,40多年后他的儿子多尔衮带领侄儿顺治,入主北京,做了新的天下共主。

世事无常,德川家康建立的江户幕府,开启了日本武家集团统治的全新时代。

对于过去战乱岁月,家康记忆犹新,他用他生命中最后的力量,指定了武士的全新法规:加强中央集权,要求各个武士集团首领定期来江户居住,实际上失去了对自己领地的控制,严格控制各个武士集团的军队规模,江户幕府开创了一个和平的时代,在这个和平的时代,武士道最终形成。

1716年,僧人山本朝常的个人访谈录《叶隐闻书》成书,这本书堪称佛道武士道的集大成之作。

山本朝常极端推崇几位高贵的“武士”,既有战国时代的武田信玄、上杉谦信,也有楠木正成、项羽、关公,还有释迦牟尼、孔子、荀子。

本书的最大思想就是,盲从思想。

基本上是对现实的极端不满的山本朝常个人观点,大段的篇幅要求武士们不要问为什么,只要按照主人的命令去做就可以了。

书中大段文章基本没有任何思想,甚至有多处错误记载。

但有几句话让人不寒而栗:“所谓武士道,就是要看透死亡,与生死两难之际,要当机立断,直接选择死亡。

没有什么大道理可言,此乃一念觉悟而勇往直前…….死亡就是目的,这才是武士道中最重要的”。

到这里,读者们是否已经体悟到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日本影视作品和历史纪实中,不好理解的对方动机,一一有了文化显影了。

是的,这本谬论连连,前后矛盾,大概也是一念向前导致的吧。

当时这种思想没有引起什么影响,但日后,一个邪魔会从这些尘封的典籍中飞出,显现出一个樱花恶灵的形象,当然了,那是另一个故事,在以后的几期里再写。

德川家康

德川家康认真研究过中国的儒家思想,只有儒家思想才能够确保统治根基,乃是大道。

在他的影响带动下,日本社会的主流文化才开始向儒家思想演进。

儒家武士道思想具备完整的体系,核心思想是:仁爱,要求武士们要以大义为主,对主家以义,对属下以仁。

儒家武士道思想的广泛传播,开启了武士们向文官的转变,大批武士沉迷于茶道的芳香,陶醉于连歌和腓句的优美,早已忘却了手中的刀。

为了支撑这些消费,日本的武士们纷纷从商人手中借贷,抵押自己的土地。

直到这一刻,日本的真正和平才算是到来。今天先讲到次,下篇敬请期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f20230218192006ef85.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