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出师表中诸葛亮出师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如何表达出师之决心的?(精选5条)

刘备起事的宗旨就是恢复汉室,灭操兴刘,诸葛亮为为了这个目标锲而不舍,所以说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出师北伐,兴汉灭曹,旨在恢复汉室,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为报先帝知遇之恩,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达了诸葛亮为国尽忠职守,报国的一腔热情!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指出了出师的三个原因。

第一是上下一心报效先帝的知遇之恩。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这是极大的恩情,诸葛亮受此知遇大恩,自然会想着回报。且在刘备白帝城去世时,还将蜀汉托付给了诸葛亮,诸葛亮更是要殚精竭虑,出师寻求一统。

除了诸葛亮,其他将士也是如此,在出师表里就明确写着“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上下一心报效先帝,自然要出兵北伐。

第二是完成统一大业是刘备的心愿。

刘备起兵之时,目的就是为了匡扶汉室,一统天下,结果在夷陵之战被陆逊打败,所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为了完成刘备的心愿,诸葛亮必须出兵。

第三是益州局势稳定,且天然的易守难攻,北伐有稳固的后方。

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中后,益州局势稳定了(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在朝廷里武将安排了向宠,文臣安排了费祎,董允等,朝廷的任何事情,刘禅都有臣子可使用,所以后方稳定了,诸葛亮可以安心进行北伐。

以上就是诸葛亮在出师表里所说的要出师的三个原因。

答:出师表的目的是北伐,诸葛亮表明自己坚定的态度和北伐的决心,同时也是表忠心的一份奏章,出师表中诸葛亮将先帝刘备的知遇之恩和深厚的感情全盘托出,还劝刘禅继承先帝的遗志冻死写诗表达诸葛亮的忠贞不二,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在刘备驾崩之后,手握兵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会招来很多的猜忌,出师表衣橱刘禅吃了一颗定心丸,那些在刘川耳边吹风的人没有机会动摇军心了,出师表是表示依次标注量中心让刘禅放心,代表了诸葛亮的决心和中心。

目的是平定天下吧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目的: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为什么要出师北伐?

陆游有这样两句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以此表达了人们对诸葛亮的感情以及诸葛亮北伐中原对人们带来的震撼,人们一向对诸葛亮出师北伐中原抱以无比赞赏。

赞赏其忠诚,赞赏其为匡扶汉室不屈不挠的意志,赞赏其深明大义等等。

但这一切都是过去的人们站在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带着那个社会的时代烙印而发出的感叹。

今天,我们站在今天的现实社会来看诸葛亮的北伐中原,我觉得需要慎重审视,特别是诸葛亮北伐中原的目的需要慎重审视。

诸葛亮北伐中原有什么目的呢?

我认为诸葛亮北伐中原的目的是拿战争转移纷争,为自己巩固统治地位。

你看,当今社会,美国、西欧等,他们每一次拿战争说事或发动战争,极大部分都与国内纷争有关,以对外战争达到对内转移国内矛盾,以此凝聚民心的目的。

对外战争是国际矛盾,国内矛盾再大,相对国际矛盾,再大也是小事。

再加上统治者的蓄意夸大,甚至夸大到威胁国家安全的程度上。

在如此尖锐,令人不安的国际矛盾面前,哪一个国民会不义愤填膺?哪一个国民会为了个人的蝇头苟利而不顾国家安全吗?在统治者的如此操纵之下,国内矛盾化解了,国外战争激化了,统治者的统治地位巩固了。

当今社会,美欧等玩的如此把戏,当年的诸葛亮不就是这么玩的吗?当年的诸葛亮甚至比美国、西欧的统治者们玩得更高明。

诸葛亮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是一箭三雕。

其一,借战争转移纷争。

其二,借战争打击异己。

其三,借战争培植亲信。

先说第一点,借战争转移纷争。

蜀汉政权建立之初矛盾重重,特别是刘备死后,诸葛亮代为统治时期,矛盾更为尖锐突出。仅在后主刘禅即位之初就先后发生三次反叛大事。据《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建兴元年夏,牂牁太守朱褒据郡反叛。在此之前益州郡大姓雍闓反叛,而且把蜀汉派去的太守流放到了东吴。越隽夷王高定也变叛蜀汉政权。

对此如此尖锐的国内矛盾,诸葛亮是束手无策。

如对牂牁太守朱褒的造反,不但没有能力平叛,也不敢平叛,反而是采取应合朱褒的手法,杀死揭露查处此案的主管官员从事常旁的儿子,迁徙其弟弟于越隽,以此来安抚据郡造反的朱褒。

朱褒并不就此罢手,反而是怙恶不悛,遂以郡叛应雍闓。

这就是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代为统治之初的蜀国现状,由此也可见诸葛亮接受蜀汉政权的统治之难。

不仅仅如此,如果以上三大叛乱是针对蜀汉政权而来的,那么,彰武三年三月,汉嘉太守黄元的反叛就是直接针对诸葛亮而来的。

据《三国志.杨洪传》记载,“先主既称尊号,征吴不克,还住永安。

汉嘉太守黄元素为诸葛亮所不善,闻先主疾病,惧有后患,举郡反,烧临邛城。

”而且这次反叛是趁诸葛亮前去永安探视刘备,成都空虚之际发生的。

由此,进一步告诉我们,诸葛亮在蜀汉内部也是危机四伏。

为了化解危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诸葛亮从建兴元年到他去世的建兴十二年。

这十二年代理后主执政期间,仅在建兴二年闭关息民,务农植谷,下功夫致力于农业生产外,其余的时间一直忙于对内、对外的征战。

建兴三年是出兵南征,平定南方叛乱。

其后的时间里,一直忙于北伐,让整个蜀汉政权绷紧神经,大大小小的官员倾注所有的精力全身心致力于北伐,由此冲淡了国内矛盾,冲淡了蜀汉人民对蜀汉政权的怨恨,冲淡了对诸葛亮的怨恨。

再说第二点,借战争打击异己。

诸葛亮在组织力量全力以赴,北伐中原之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忘打击异己。

诸葛亮清楚自己在蜀汉政权内部统治根基不牢,其最大的威胁应是李严。

为什么说其最大的威胁来自李严呢?一是李严的地位仅次于诸葛亮,是刘备钦定的托孤大臣之一,而且是主管军事,镇守在外的托孤大臣。

其二,李严早于诸葛亮进入川蜀。

李严既有荆楚背景,他是南阳人,早年是荆州牧刘表的部下。

后来,曹操占领荆州后,他又投靠了刘璋,又有川蜀背景。

人员关系复杂,其势力与根基不说比诸葛亮牢固,最少与诸葛亮相比,不差上下。

再加上这个人又有点个性。

用陈震的话说是“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

”正方是李严的字,意思是说李严这个人性格孤傲,他的同乡都难以接近。

对于这样一个人,诸葛亮找了一个借口将其贬为平民。

为了以防万一,诸葛亮又启用李严的儿子李丰,表面看是诸葛亮用人不避仇,以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

实际上是诸葛亮的一箭双雕。

一是由此赚得了好名声,二是由李丰控制了李严,使李严看在儿子的份上不便轻举妄动。

廖立、魏延这些人也都是刘备十分器重的老部下。

这些人对于诸葛亮执政来说也是个障碍,所以诸葛亮也以各种借口摆平了。

对于廖立,诸葛亮捏造了一个罪名,将其贬到了荒蛮之地,这一点大家可以去看《三国志》。

魏延尽管在军中,不便动他,诸葛亮却派上个自己办公室的长史杨仪在他身边,使魏延不自在,最后北伐失败了,魏延也消失了。

再说第三点,借战争培植亲信。

通过战争转移了纷争,通过战争打击异己,搬开了执政路上的绊脚石。

但自己总得有跟班的,这就是诸葛亮借战争要达到的三个目的,培植亲信。

唐太宗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曹操的亲信都是靠战争锻炼出来的,这是孔明心知肚明的,所以,诸葛亮的第三手就是通过战争打击异己的同时培植亲信。

董允、费祎、蒋琬、马谡、姜维等人就是诸葛亮在北伐中原的过程中培植起来的亲信。

特别是姜维这个原本与蜀汉政权无任何瓜葛的曹魏臣民,由于有诸葛亮的重点栽培。

一步步进入了蜀汉政权的核心,由此可见诸葛亮的良苦用心。

诸葛亮靠北伐中原转移国内纷争,打击异己,培植亲信,由此奠定了诸葛亮在蜀汉牢固的统治地位。

根据史料记载,以及近历史学专家的论断可以将其概括为三点:

第一:为报先帝,以完遗愿(依据:出师表)

诸葛亮在《出师表》所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可看出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报答先帝对他的知遇之恩,完成先帝光复汉室的遗愿。

第二:不攻曹魏,蜀汉必亡(依据:易中天品三国)

自从曹魏皇帝曹睿同意大臣孙资的建议,对蜀国采取

据守要塞,大力恢复魏国实力后。

诸葛亮已经意识到,如果让曹魏有时间发展国力,那么蜀魏两国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一旦等到曹魏国力强大,蜀国只能坐以待毙。只有出蜀,占领雍州、凉州,一来可以获得秦川骏马,组织骑兵、二来作战之时有迂回空间,发动大规模作战。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对于蜀国来说,山峻之险无疑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可是这有相对性!别人攻不进来,但你也杀不出去!

用一句话来形容蜀地:“天下大乱,胜天堂、天下一统,死牢房”。

天下大乱,占据蜀地。可以发展自己的经济,扩充自己的军队,意图天下。

但是天下将要一统,那么蜀地绝对是一个死牢房,因为你自己打不出去。而且险山峻岭不适合大规模作战。不能大规模作战,别人伤不了你,你也伤不了别人。

两军只有僵持,但是你的后方绝对会被活活拖死。最终结局是你无兵源、无财力、无民心只有投降一条路可以走。

第三:北伐中原,转移矛盾(依据:易中天品三国)

蜀国是刘备依靠荆州集团(以诸葛亮为代表,刘备入蜀带领的文臣武将)在蜀地建立的政权。

所以在蜀国第一阶级是荆州集团、第二阶级是东州集团(以李严为代表,刘璋以前带领的文臣武将)、第三阶级才是蜀地集团(以谯周为代表,蜀地本土势力)。

在蜀国,该执政掌权的是荆州集团(蜀汉四相全是荆州人)、受联合拉拢的是东州集团、被排挤打压的是蜀地集团。

由于蜀国建国之初,拥有荆州与益州,三方势力的矛盾并不明显。

但是自从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夷陵大惨败后,荆州集团在经历失荆州、败夷陵,可谓是元气大伤,三方矛盾日渐突出。

刘备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托孤之时,除了任命诸葛亮为“正托孤大臣”还任命李严为“副托孤大臣”。

一来可以使双方互相监督,二来可以借机拉拢东州集团。

况且李严也算是半个荆州集团,不与刘备定下的基本国策相冲突。

诸葛亮发动北伐,可以将蜀国的内部矛盾转移至对曹魏的外部矛盾。一旦打下雍州、凉州,那么荆州、东州、蜀地三大集团的矛盾会大大缩减。而且可以使蜀国有了问鼎中原的机会。

当时刘备以去世,诸葛亮为了能在自己有生之年光复汉室,于是决定出兵北伐,为了表明自己出兵的原因,决心以及为了防止在自己离开之后,刘禅为小人所煽动扰乱后方,向刘禅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刘禅能坚定地支持自己北伐,于是写下了《出师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f20221115004008fc29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