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凡是出身差的皇帝,讲究就越多,忌讳也就越多。这大清朝的规矩特别多,尽管是关外的人,却特别讲究,比朱元璋都要讲究,大伙儿除了点赞磕头,没有别的选择。
大家都知道清朝人都留辫子,这留辫子,这边上都要剃得干干净净的,只有后边留一个长尾巴,这两边的头发长得快,头发一长出来,这个形象就不好看。所以,需要经常清理。
在清朝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即国丧期间,百官百姓在百日之内不能剃头,来表示他们内心的悲痛。在乾隆帝之前,这条规定虽然有,但没有被很认真地执行。
从记载皇后丧仪的先例《会典》文中可以看到。
康熙十三年五月,孝诚仁皇后去世,其时正值吴三桂的三藩之乱,康熙帝惟恐外省各官举哀服丧,“有惑观听”,引起更大的惊恐混乱,遂降旨各省一切丧仪皆免。
此后康熙帝诸后——孝诚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雍正帝孝敬宪皇后的大丧仪,一律循例而行,从未讣告在外文武官员、军民人等照京师治丧。
公元1748年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乾隆帝第一任皇后富察在山东德州意外去世,年仅37岁。38岁的乾隆帝决定恢复国丧百日之内不能剃头的规矩,下诏:本朝定制,遇有国恤,百日以内,均不剃头。倘违例私犯,祖制立即处斩。
天下臣民一律为国母去世服丧均不剃头,就清朝而言,尚属空前。
由此,富察皇后的丧葬事件引起的大官僚一连串的贬责黜革甚至赐死的血雨腥风的革命性哀悼大会呈现在清朝历史上。
怎样惩罚违法祖制规定的官僚,从而达到改造官僚体制的目的,乾隆帝做了周密的安排和计划,大家一定要注意次序。
清朝的司法制度实行三法司,即中央司法机关是由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组成。
三堂会审是刑部负责审理,大理寺负责复核,都察院负责监督。
其中刑部的权力最大。
刑部实际主管全国的司法、法律、刑法、诉讼、监狱等工作,相当于今天的公安部、司法部、检察院、法院四合一。
这也就意味着全国所有案件,起诉的权利在刑部、审核的权利在刑部、定罪的权利在刑部、甚至最后唯一的解释权也在刑部。
除非皇上亲自过问,不然刑部一部便能判定一个人的生死,刑部就是刀把子。
最高长官便是刑部尚书。
清朝初期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均为满人,为了加强对汉族官僚的利用,公元1648年顺治五年七月十四日清廷决定增设汉尚书,满汉官员共同管理六部,汉尚书并无实权,只是备员而已,真正的实权仍然掌握在满尚书手中。刑部也由此迎来两位尚书,称刑部满尚书和刑部汉尚书。
乾隆时期即从乾隆元年八月戊戌(1736年10月11日)到嘉庆四年正月丁卯(1799年2月13日)实际执政的63年中,共有20位刑部满尚书,1位代理刑部满尚书。
每位任职时间平均3年。
但是,在乾隆十三年这一年中就有4名刑部尚书更替(见上表),并出现了清朝历史上担任刑部满尚书时间最短和刑部代理满尚书时间最长的记录。
由此可见,乾隆帝的第一步行动就是控制刑部这个刀把子。乾隆帝是怎样做到的,请看他的权术节奏和技巧。
四月二十日,乾隆帝看到翰林院所制的皇后册文,发现满文译文中将“皇妣”一词被译成了“先太后”。乾隆帝大怒,自己的老婆被人称作太后,这不是在咒我死吗。乾隆帝立即召见64岁三朝元老的刑部尚书阿克敦询之。阿克敦曾未候旨已退,乾隆帝大怒,谓阿克敦以解协办大学士故怨望,夺官,下刑部,当大不敬律,拟斩监候。
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的决定,翰林院犯的错误,让刑部尚书来担责。
后来有人指出,这样翻译并没有错,是乾隆帝误解了原意。只是君命不可收回,刑部尚书阿克敦当了冤大头。
当然不是,这是乾隆帝用文字狱的方式小试牛刀,开启整顿清朝中央司法系统的节奏,确保刀把子牢牢掌握在其手中。
由于乾隆帝规定富察皇后国殇期间不允许清理两边的毛发,让其疯狂地生长,人们就忍不住,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别看这辫子挂在脑袋上不好看,但是也要修理修理,人前人后,看得像个人样。
这一修理毛发不要紧,这乾隆帝来脾气了,翻脸啦。
六月十二日,被举报的有两个人,一位是姜兴汉,这名字起得有意思,兴汉,就是恢复汉朝,这个不行。还有一位是金文淳。
姜兴汉是山东沂州营都司,也就是中层军官,相当于县团级干部。金文淳是奉天锦州府知府,也就是地方官市长。
这两人忍不住,就剃发了,一下子将乾隆十三年变脸的大幕给拉开了。
乾隆帝接到举报后,就让三法司进行会审,你们这三家研究研究,怎么给这哥俩定性。
刚刚上任第二次担任刑部尚书的盛安,认为皇帝来脾气,这个金文淳绝对不能饶了他,上来大笔一挥,刑部的意见“斩监候”,就是死缓。
剃个头就死缓,这已经是到了极致。古往今来,咱们谁听说过。
乾隆帝拿到这个建议书,冷笑两声。当然,我们也没有看到,但这是历史上的记载,就相当于冷笑两声。只是刑部尚书盛安,不知道皇帝看到他的建议,为什么会冷笑,稍后他就明白了。
七月二十九日,乾隆帝以刑部尚书盛安审理金文淳一案将斩决改为监候为理由,命将其革职,交刑部治罪。刑部立即从重判盛安斩立决,乾隆帝命改斩监候。
盛安成为上任最短的刑部尚书,仅11天。而且刑部侍郎勒尔森、钱陈群、魏定国也因此案牵连,受到革职留任处分。
《清史稿》:十三年,孝贤皇后崩,故事,遇国恤,诸臣当於百日后剃发。锦州知府金文醇违制被劾,逮下刑部,拟斩候。上以为不当,责尚书盛安沽誉,予重谴。
乾隆帝想起了斩监候的阿克敦(公元1685年—1756年),任命阿克敦接替盛安,担任署理刑部尚书,也就是代理刑部尚书。
这是乾隆执政63年间唯一一位代理并且没有得到转正的刑部尚书。
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64岁的阿克敦经历了人生中的大起大落,实在是过于刺激,阿克敦死心塌地再为乾隆帝效力7年,直到生命最后,终年72岁。
这就是乾隆帝驾驭官员的能力。
乾隆十三年是乾隆一生政治的一大转折点,变脸大幕的第一场大戏,乾隆帝彻底清理整顿了刑部为核心的三法司,牢牢地掌握了刀把子,掌握了中央司法机关。
(变脸大幕的第二场大戏,乾隆帝针对的目标对象将会是谁,请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