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小吏这本书写得风趣有料。对我而言,三个改革家对我印象深刻。分别是:李悝、商鞅和赵雍(赵武灵王)
李悝根据当时魏国的情况,为魏国打通了四条经络:
打通人才经络,废除世袭制度,开始根据能力选拔官员,取消旧贵族的世袭俸禄。
打通了土地经络,正式废除周王朝的“井田制”,废除原本“井田制”的土地界线,鼓励老百姓垦荒,允许土地私有买卖
打通了魏国的法制经络,完备法制建设,建立魏律,出台《法经》
打通了魏国的军事经络,他改革了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对军队的士兵进行考核,奖励优秀者。
李悝的这套变法可以说是战国变法之祖,包括后面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其实都是承袭这个变法框架。
商鞅当然是最成功的,通过他的改革,秦国终于统一中国。商鞅的逻辑链条:
第一,先划成分,明确敌人。谈说之士,则民游而轻其君;事处士,则民远而非其上;事勇士,则民竞而轻其禁;技艺之士用,则民剽而易徙;商贾之士佚且利,则民缘而议其上;这五种人是国家的败类,必须要消灭。
第二,明确中心,什么是最重要。一个是农,一个是战。老百姓都去种地,你就控制得住他们,随后就能征调他们去帮你扩大土地和保卫政权。
第三,怎样消灭那五种人,并且让老百姓乖乖地给你当“农奴”呢?严刑峻法,然后时不时地给个枣吃。比例都给你算出来了,打九棒子给一个枣。
第四,什么叫重刑呢?就是打击力度必须得狠,最轻是砍脚;然后打击面积要广,必须把三族给牵连进来。
总之,让百姓的犯错成本无限扩大化,这样才好奴役他们。在这个链条下,商鞅开始了富国强兵的改革,针对变法做了很多事。
赵雍决定改革后,没有一上来就跟商鞅似的,你们麻溜儿地都给我动起来,不换政策就换人地猛冲猛打,而是循序渐进地搞试点。
第一步,在北方搞试点。
将已经自我迭代的边关守军们打造成正式的骑兵部队,给番号、给待遇,一切成建制,官方进行选拔、训练。你们不再是边防兵了,而是帝国特种兵了,补贴、伙食全提高。
第二步,在北方搞练兵。
北方的游牧民族在面对这支游牧化的“试点部队”时,自身机动性强的优势不复存在,但纪律性差、装备差、没有章法套路的缺点反而被放大。“试点部队”在与北方胡人的军事斗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第三步,用胜利培养国民自信心。
在信心与战斗力成熟后,要让全国百姓感受到这支骑兵部队的伟大,用胜利培养国民自信心。
赵雍亲自带队,率领他的骑兵部队从赵国南部向北进攻中山国,在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大败中山国主力部队,然后从南至北横穿中山国,到达赵国的代郡。
这就相当于一脚将人家的防盗门踢开,然后在人家里砸一通后,又踹开了后门唱着歌走了。
如入无人之境,这大大地鼓舞了赵国国民的信心。
第四步,说服宗室贵族。
由于有了三步走的成功实践,赵雍也由此耐心地说服了宗室贵族集团的首领公子成,向他表明了自己改革的决心和对以“胡服骑射”为标志的全面改革的整体构想,并威胁不改革就改人,不换方法就换人。
在高压下,关键人物公子成被拿下了。
由于公子成对“胡服骑射”表示接受,赵国的宗室贵族在失去大旗后,也就都跟着同意了。
赵武灵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赵雍正式下令:全国易服,选拔骑射。
从试点到推广,整整19年才完成胡服骑射的改革。这个时候15+19 34岁了。英明的君主总是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延迟满足。试点,实践,带头打胜仗(信心建立),尊重下属,集思广益,推行无碍,由此才成功。
赵雍借组建骑兵、选拔骑兵的机会,对赵国的步兵系统进行了一次从上到下的大整顿,他亲自选拔军事将领皆严格遵循能力原则。通过军改,赵雍夺回了人事权。
史册号网友观点:原来垄耕技术和冶炼铁对古代中华文明的作用是那么的巨大,直接把中华以外的文明甩在了身后,还是望尘莫及那种。
也许,也是这种早早的领先为多年以后的闭关锁国深深埋下了一颗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