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和卧薪尝胆有什么联系?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勾践(本名姒鸠浅,别名菼执,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年),出生于大越(今浙江绍兴),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于蒲松龄的这段话,大多数人都不陌生,而这段话中,卧薪尝胆一词更是家喻户晓的经典成语。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一次战争中被吴国夫差打败,带领所剩的5000兵马逃到了会计,还是被吴军围了个水泄不通。

于是越王向吴王屈辱求和。

在吴王的悲痛之下,勾践到吴国宫殿中服了三年的苦衣。

勾践被释放回国之后,为了奋发图强,报仇雪耻,他睡觉躺在硬柴上坐卧,饮食都要尝一下苦胆,告诉自己不能忘记国家破亡的痛楚,以激励自己的勇气和斗志。

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和。

他最终战胜了吴国。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典故。

卧薪尝胆的来临。

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表达刻苦自立、奋发向上的决心。

然而,关于越王勾践是否真的曾经卧薪尝胆,却是众说纷纭。

有的说他从来没有卧薪尝胆过。

有的说他卧薪而没有尝胆。

难道这个流传千古帝王奋发图强的典故,竟然是个欲盖弥彰的大话。

左传和国语是现存最早的记载。

吴越争霸和勾践世纪的历史典籍。

但这两本史集并没有讲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行为。

到了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曾说。

越王勾践反国乃苦深消失,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以长胆也。

但这段话中并未提及到卧薪而死。

那么我心呢?司马迁笔下的苦参是不是指的就是窝心的?可惜的是,司马迁并没有给出更为详细的交代。

之后的一些著作皆以先秦史料为基础,对此没有更深的描述。

而最先将卧薪尝胆两个词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北宋的苏轼。

他曾在以孙权答曹操书这一带有游戏色彩的书信中说。

不受益以来,卧薪尝胆。

苏轼在这里指的是孙权与越王勾践完全无关。

真正将卧薪尝胆用在勾践身上,并使之广为流传的是众多文学作品。

明朝末年,杨丞瑜在浣纱记中对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事情进行了大量的描写。

后来,冯梦龙在其刊刻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多次提到过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京珠的吴成全也曾在刚建一支路中写道,勾践潘国乃劳疾宁死我心肠感。

正是这些文学作品的描述,从此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

但其真实性还需进一步的考证。

吴若欣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宋代,有些学者表示不能认同。

他们认为,东汉五月春秋中记载,越王勾践用了弓之以木卧就卧薪的意思。

所谓了清代马瑞臣结识为辛苦之菜。

这种了菜集聚的多了,就成为了心。

勾践那时日夜操劳,眼睛疲倦的想睡觉,就用了菜来刺激。

卧薪尝胆,分别是让视觉和味觉感到苦。

后人把握心说成是在硬柴上睡觉是一种曲解。

虽然要弄清楚卧薪尝胆的真相,颇费周折,但是相信谜团总有真相大白的那一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e20231226090006d128.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