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箭双雕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年代?
①
源于《北史·长孙晟传》。长孙晟是南北朝时期洛阳人。他不仅聪明,而且很有军事才能,尤其擅长射箭。他出使西北突厥族时,突厥王非常佩服他的箭法,常和他一起出外打猎。
当地人听见他猛烈发箭的弓声,都惊异地称作“霹雳”;看见他飞快跑马的姿态,又夸奖地称作“闪电”。有一次,他又和突厥王外出打猎。突厥王看到空中有两只雕,正在争夺一块肉吃,准备搭弓射箭时,只听得“嗖”的一声,两只雕一齐直落下来,突厥王跑去一看,原来一箭射中了两只雕。
从此更加佩服长孙晟的本领。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一箭双雕”,用来比喻采取一项措施同时收到了两种效果。
②
是南北朝时期的。长孙晟是南北朝周时洛阳人。他很聪敏,又有军事学识和本领,特别善于射箭。
北周的皇帝为了安定北方的少数民族突厥人,决定把一位公主嫁给突厥国王摄图。
为了安全起见,派长孙晟率领一批将士护送公主前往突厥。
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了突厥。
突厥国王摄图大摆酒宴。
宴请长孙晟。
酒过三巡,按照突厥的习惯要比武助兴。
突厥国王命人拿来一张硬弓,要长孙晟射百步以外的铜钱。
只听得“格勒勒”—声,硬弓被拉成弯月,一枝利箭“嗖”地一声射进了铜钱的小方孔。
“好!
”大家齐声喝彩。
从此摄图对长孙晟非常敬重,留他在突厥住了一年,并经常让他陪着自己一块儿去打猎。
有一次,他俩正在打猎,摄图猛抬起头,看见天空中有两只大雕在争夺一块肉。
他忙送给长孙晟两枝箭说:“能把这两只射下来吗?”“一枝箭就够了!
”长孙晟边说边接过箭,策马驰去。
他搭上箭,拉开弓,对准两只厥打得难分难解的大雕。
“嗖”的一声,两只大雕便串在一起掉落下了
③
一箭双雕故事出自《北史.长孙晟传》,这个故事发生在北周周宣王在位时期,长孙晟一。
二、一箭双雕出自什么时期的哪本书?
一箭双雕出自记载南北朝历史的《北史·长孙晟传》,长孙晟正是创造了一箭双雕这句成语的人。
既然长孙晟创造一箭双雕这句成语,说明他很厉害,更厉害的是,他的儿子正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的长孙无忌,女儿正是千古贤后长孙皇后。
三、读完一箭双雕这个故事?
南北朝时,北周有个叫长孙晟的武将,善于射箭,又智谋超人。他曾被派遣护送公主到西北突厥族去成婚。突厥族国王摄图很器重他,把他留了下来,常让他随自己一起去打猎。一次,摄图看见两只大雕在空中争夺一块肉,便交给长孙晟两支箭,请他将雕射下来。
长孙晟跨马前奔,拉开弓,只听嗖的一声,一箭竟穿过两只大雕的胸脯。雕顿时双双落下。这个成语原指射箭技术高超。现指一举两得。
四、请问一箭双雕的典故出自何处?
该典故出自: 唐·李延寿《北史·长孙晟传》。
说的是:
北周皇帝为了安抚突厥人,决定把公主远嫁给突厥首领摄图,并且派长孙晟率领部下护送公主。
前往突厥的路途十分遥远,长孙晟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护送公主平安到达。
摄图非常高兴,摆下酒宴,亲自宴请长孙晟。
依照突厥的传统习惯,酒过三巡后大家要比武助兴。
摄图命人拿来一张硬弓,请长孙晟射百步以外的铜钱。
只见长孙晟拿起硬弓,“格勒勒”一声,硬弓就被拉成弯月形,一支利箭“嗖”的一声射进了钱孔。
霎时,叫好声不断,摄图也是连连惊叹。
经过此事,摄图对长孙晟更为喜爱,恳请他留在突厥住一年,并且经常邀请长孙晟陪着自己一块儿去打猎。
一次,他俩正在打猎,摄图突然看见天空中有两只大雕在争夺一块肉。
他赶忙抽出两支箭递给长孙晟说:“能把这两只大雕为我射下来吗?”“一支箭就足够了!
”长孙晟一边回答一边接过箭。
只见他搭上箭,拉满弓,瞄准那两只正打得难解难分的大雕。
“嗖”的一声,两只大雕便被箭穿在一起掉到了地上。
五、一箭双雕讲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长孙晟,字季晟,南北朝周时洛阳人。
他很聪敏,又有军事学识和本领,特别善于射箭。
六、一箭双雕的典故?
一箭双雕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唐·李延寿《北史·长孙晟传》。
该成语的意思是指射箭技术高超,一箭射中两只雕。后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北史·长孙晟传》:“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一箭双雕”。
七、一箭双雕成语故事的读后感怎么写?
《一箭双雕》读后感今天,我读了《一箭双雕》这个成语故事。它说的是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大将名叫长孙晟,他箭法高超、武艺高强。它描写了有一天,长孙晟陪同突厥国王去打猎,忽然看见天空中有两只大雕在争食一块肉。
突厥国王想借此考验长孙晟的箭法是不是那么准,于是就给了长孙晟两支箭,让他把两只雕射下来。“一只箭只够了!”
长孙晟边说边接过箭,他乘两只雕争着一块肉飞成一条线的时候用力拉弓,箭飞快地射了出去,两只雕同时落地。
突厥国王见了连连称赞:“好!好!真是一箭双雕啊!”
发一箭射中两只雕,形容箭术高超。后来比喻一举两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做到一石二鸟,做事首先提前做好准备,做好谋划,而且时机也要选对。
八、一箭双雕的背景?
唐太宗贞观年间,长孙氏被册封为皇后,执掌后宫。她知书达理,宽厚仁德,从不给自己的家人和亲戚谋求官职、利益。不管是满朝文武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十分敬重她。
有一次,唐太宗打算任命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为宰相,谁知征询长孙皇后的意见时,她却说:“一国的宰相应该有容人的肚量,而我哥哥性情太过耿直,对看不惯的人和事从不肯容忍,出任宰相之职恐怕不是最合适的人选。
另外,他又是我们的亲戚,如果被世人误解,影响也不好。
天下有才能的人应该不少,何必一定让我兄长做宰相呢?”
唐太宗觉得长孙皇后的话非常有道理,于是重新考虑宰相人选。这件事后来被长孙皇后的哥哥知道了,他非但不生气,反而认为长孙皇后的看法很正确。大臣们知道后,更是由衷地佩服长孙皇后的贤德和英明。
在这个故事中,长孙皇后不仅成功地劝谏了唐太宗正确地选用合适的人才,同时也让自己获得了更高的威望。这个故事可以说是一箭双雕的成功范例。下面说说一箭双雕的起源故事。
长孙晟,字季晟,是南北朝时期北周洛阳人。他十分聪敏,不仅懂得排兵布阵,而且武功高强,尤其精通箭术。
北周皇帝为了安抚少数民族突厥人,决定把当朝公主远嫁给突厥国王摄图,并且派长孙晟率领部下护送公主。
突厥国王摄图非常高兴,摆下酒宴,亲自宴请长孙晟。
只见国王摄图命人拿来一张硬弓,请长孙晟射百步以外的铜钱。
只见他搭上箭,拉满弓,瞄准那两只正打得难舍难分的大雕。
只听“嗖”的一声,两只大雕便被箭串在一起掉到了地上。
这就是一箭双雕的故事。用一支箭射中了两只雕。现在我们经常比喻做一件事情,同时有两种收获。
成语“一箭双雕”出自《北史·长孙晟传》”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雕,一种凶猛的大鸟。发一枚箭就射中两只大鸟。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南北朝时,北周摄图对长孙晟非常敬重,让他陪着自己一块儿去打猎。
他连忙送给长孙晟两枝箭说:“能把这两只雕射下来吗?""一枝箭就够了!
"长孙晟边说边接过箭,策马驰去。
他搭上箭,拉开弓,对准两只打得难分难解的大雕。
“嗖”的一声,两只大雕便串在一起掉落下来了。
众人见了惊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