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讲给孩子的百年梦想书画家的故事读后感,兄弟书法家张芝和张昶的读后感?

研究中国书法草书,必定要知晓东汉历史上两位善草书的两兄弟:张芝和张昶[chǎng]。二人出生于敦煌官宦之家,是“凉州三明”之一的大司农张奂之子。“凉州三明”是指东汉末期同属古凉州人的三位杰出的军事将领:皇甫规、张奂与段颎。

父亲张奂为人开明,很支持两个儿子研学书法,为方便两兄弟习文练字,着人锻造石桌、石凳、围池于河边。

从此两兄弟以帛为纸,临池学书,先练写而后漂洗再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池水尽皆为黑色,后称为“墨池”。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曾巩的《墨池记》里就有记录:“(王)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其为故迹,岂信然邪?”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

先说哥哥张芝(生年不详-约192年)字伯英,在中国书法史上最牛气,被誉为“草圣”、“草书之祖”,其书法被誉为“一笔书”。

张芝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影响极其深远,东晋“书圣”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

唐代大书法家张怀瓘《书断》卷中列张芝章草为神品。

北大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先生评价:“张芝创造了草书问世以来的第一座高峰,精熟神妙,兼善章今”。

张芝与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并称为“书中四贤”。

再说弟弟张昶(生年不详-206年),字文舒,官至黄门侍郎。亦擅章草,书法和哥哥张芝可媲美,有“亚圣”之美誉。除了精于草书,张昶还善长于隶书。张昶的《华山庙祠堂碑》对“书圣”王羲之及后世影响很大。

关于这个问题,张芝和张读是中国书法界的两位著名兄弟书法家,他们都是北京人,曾经师从著名书法家齐白石先生。

张芝擅长楷书和行书,作品气势磅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书法展览并获得多项大奖,成为了当代书法界的领军人物之一。

张读则以草书见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被誉为“草书之神”。他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国际书法展览并广受好评,成为了草书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两位兄弟书法家的作品风格各异,但都体现出了深厚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创作也激励着广大书法爱好者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国书法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读了《怀素写字》这篇古⽂,我知道了学习是要坚持,不可以放弃。

下⾯我给⼤家讲⼀下《怀素写字》的古⽂:

《 怀素写字 》

怀素居零陵时,贫⽆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名其庵⽈“绿天”。书不⾜,乃漆⼀盘书之,⼜漆⼀⽅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这⾸古⽂选⾃《书林纪事》怀素是唐代书法家,俗姓钱,字藏真。他是书法史上领⼀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

怀素真是放浪洒脱啊。穷得连纸都买不起的,他天⽣是个乐天派,好像不知贫穷困苦。你看他乐地种芭蕉,采蕉叶;他笔⾛龙蛇,潇潇洒洒地练字,他笑眯眯地赏析、玩味蕉叶上的墨迹。他沉醉在书法的天地⾥,他在漆板上练字,⽇⼦久了,盘和板都磨透了。

我们要像怀素那样,每天坚持学习,没有⼀天是不学习的,怀素就是这样天天练、天天练、才成为书法家的。

他们家虽然很穷,但也能成为书法家,厉害!

怀素是⽤蕉叶写字的,⽽欧阳修是⽤芦苇当笔,在地上写字。郑虔是⽤柿叶练字的。

我们也要学习像他们这样的持之以恒的精神,这样我们学好语⽂等功课就很简单了。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以前有个书法家,叫王羲之,王羲之有个儿子叫王献之。王献之想撵上王羲之的字,王献之练了几年,写的字也很不错了,他把写好的字交给妈妈看,妈妈说:“只有这个点像你爸爸写的字。”王献之很惭愧,他走到街上,看见一个婆婆在做饼,一来一往,一会儿就做好了,并立刻把饼到馍匾里,她的速度真快。

王献之问老婆婆:“您的速度怎么这样快?”老婆婆说:“这就像你爸爸写字一样,练熟了就行了。”王献之想想,自己应该再练一下,就去问爸爸有没有写字秘诀,爸爸告诉他说有,到水缸里找。王献之觉得很奇怪,他按照爸爸说的把家里的十八只水缸都装满水,并发誓:不写完这十八缸水就不出去玩。

果然,十八缸水写完了,王献之也练出了一首好字,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写字秘诀”。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做每件事情都要刻苦,这样才能成功!

王羲之“东床快婿”传为美谈。佳话是佳话,这种做事全凭自己兴致的态度,我们难论其好坏。

因为,不羁的王羲之也得碰到这位放旷的“大人”才行。但这也正提醒我们,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更容易留下脚印。你想要“惊喜”吗?来吧,打破常规!

《王羲之》读后感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今天我读了有关他的故事。

他出身土族,才华过人。

王羲之有个癖好,就是不管走到哪里都好收集好鹅买回去观赏。

王羲之一生的墨迹很多,最著名的属《兰亭序》,这是他同朋友们游兰亭时为唱和集所写的,共28行,324个字。

他信手写来,潇洒流畅,成为中国行书的绝代佳作。

如今,不但浙江绍兴的兰亭序成为了游览名胜。

而且,全国各地的旅游胜地都有他的作品。

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在武汉黄鹤楼里就看见一处墨池。

旅游的人们在兰亭之侧,鹅碑前,墨池畔,讲述着这位书圣的故事。

《世说新语》可谓一部奇书,成书约在王羲之死后八十年。读这部书的感觉,正如“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王献之语)。该书有关王羲之的内容,多达50余条。篇幅限制,本文只择取数条读一读:

王羲之不满十岁时,大将军王敦(羲之的堂伯父,因谋逆而败亡)很喜爱他,常常安排他在自己屋里睡觉。

一次,王敦起来得早,羲之还在睡。

一会儿,钱凤来和王敦密谋造反的事。

凑巧王羲之醒了,听到他们的谈话,知道自己没法活命,于是设法抠出口水,把头脸被褥都弄脏,假装睡得很熟。

王敦商量事情到一半,忽然想起王羲之还在床上,怕他听到了密谋,于是道:“不得不把这小儿杀了!

”等到掀开帐子,看见羲之睡相正酣,就相信他睡得很死。

于是王羲之得以保住性命。

当时人都称赞小羲之有智谋。

                                  意译自《世说新语·假谲》

羲之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花花肠子,不愧人中龙凤啊。又一则道:

王羲之小时候,在武城侯周顗家中作客,因为年龄最小,就坐在末座。吃饭时,主人周顗竟先切牛心给他吃(当时风俗,看重牛心炙),当他为座上宾。从此,王羲之声名鹊起。

                                  意译自《世说新语·汰侈》

周顗因何先给小羲之吃牛心,我们不清楚,料想这小子总得有过人之处吧。《世说新语》里有一句谚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句话显然不适用于王羲之。书法史上的励志故事,比如王羲之吃墨、王羲之墨池,都是写羲之用功的一面,《世说新语》偏是记他的奇闻轶事。我最喜欢下面这句:

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世说新语·容止》

《世说新语》文句极佳,上面两则是逼不得已而意译(小二说要照顾到读者的口味,若直引原文,大家读不懂)。

这一则文字简短,又没有生僻词,就照抄下来。

魏晋风气,流行品鉴人物,从长相到品德,都要品评,还要对比、分等。

用“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来评价王羲之的形貌气质,那无疑是最高褒奖了。

后来,这两句也被拿来形容王羲之的书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e20230812135212ee26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