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世同居,是一个成语,九代人居住在一起不分家,寓意家庭和睦。
九世同居,是元代著名杂剧,宣扬古时候的齐家之道。
九世同居,是一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表达了普通百姓人家对好家风的崇尚。
九世同居,来源于《资治通鉴》的记载:“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齐、隋、唐皆旌表其门。
《新唐书·孝友传序》也有记载:“张公艺,九世同居,北齐东安王永乐、隋大使梁子恭躬慰抚,表其门。”
张公艺, 今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孙口乡桥北张村人,生于577年,卒于676年,寿99岁,这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是个奇迹。
张公艺自幼聪慧,以忍修身,以治家有方而名垂青史。家族得以持续发展。老少九代,土地千顷,900口子人和睦而居。
《张氏族谱》记载,在张公艺的带领下:“盖九世聚族同居,眷属九百口,住房四百区,依然合产共嬉,每旦鸣鼓会食,群座广堂,髫髦未冠,列入别席,内外礼让,上下仁和“。
张公艺以忍和儒学闻名黄河两岸,备受历代君王的褒扬和推崇。
550年,北齐文宣帝高洋赐匾“雍睦海宗”;
588年,隋文帝杨坚赐匾“孝友可师”;
635年,唐太宗李世民旌表“义和广堂”;
665年,唐高宗李治登门考察,并惊讶于张氏一族的和睦。他问张公艺秘诀,张公艺一口气写下100个&34;忍&34;字,并解释了背后的故事: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闹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
唐高宗感动之余,亲书“百忍义门”,从此各地张姓大都以“百忍”为堂号,名扬天下。清朝的思想家李贽、王夫之分别在《史纲评要》和《读通鉴论》中,对唐王访贤作了高度赞扬。
“忍”更多的是从“德”的层面来要求家庭成员的,张公艺知道,光靠德行修养维持这个家族显然不够,因此在他主持家务60余年,制订了一套家规典则,“立义和堂,制典则,设条教,以戒子孙”。不遵守家规的子孙,一律在“义和广堂”鞭笞。
他在族内实行经济统一分配、住房统一划分,衣服统一制作,吃饭统一供给的制度,家规家训十六条中最严格的就有“讲法律,以儆愚顽”一条。
民国初年湖州蔡振绅的《德育课本》中有“二十四悌”故事,其中就包含“公艺百忍”篇目。
季羡林也曾以张公艺为例,认为“忍”乃做人处世的重要品性。
如今,在河南省台前县桥北张村有张公艺墓,墓地南侧是张公艺祠堂,内有塑像及14副壁画,再现了张氏家族“百忍传家,孝友可师”的治家理念。
但是,在台前县桥北张村,却鲜有张氏名门望族了。
因为当年,唐高宗担心张氏家族威胁其统治,在御赐“百忍义门”的同时,降旨让张公艺兄弟十人“分食十道”,张公艺守祖茔桥北张村,其他兄弟九人析居全国,理由是把张家“礼让齐家”美德传布天下。
如今,最有名气的当为移居广东韶州的张公艺长子张希达一脉,其中,广为世人所熟知的就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诗,就是他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