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北京卫视档案清朝,内务府是古代的档案机构吗?

内务府是清朝管理满族内部事务的机构,当然,也存放一些档案内容,不能算专门的档案机构。

内务府是清朝独有的一个部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处理皇室家务,相当于是皇室的管家,所有和皇帝生活有关的事情都由内务府来负责。

放到现在也没一个完全相匹配的机构与之对应,毕竟现在也没什么皇帝贵族了。

每天。

《北京档案》2009年第10期记载,清代早朝的时间大体上沿袭前朝,早朝时天色尚未破晓,在凌晨5时左右;乾隆、嘉庆年间天下太平,则稍晚,延至日出之际,即清晨6时;而同治皇帝荒淫无道,迟至8时以后方才临朝;后来光绪帝企图变法维新,以挽救清王朝的颓势,一度把早朝提前到凌晨4时。

但就清代早朝,也有另外的说法。据吴越先生的《另眼看和珅》中说:“清朝没有一早就聚集官员站班议事的制度。“康熙朝曾沿袭有“御门听政”制度,冬春季早六点,夏秋季早五点,先在乾清门,后来改在太和门听政。多少有早朝的味道,而到了咸丰朝,“御门听政”就被取消了。

一般元旦大朝. 常朝 是指每天的早朝. 常朝之礼历代不同,有朔望朝、五日一朝、每日一朝等。

清朝崇德元年即定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日御殿听政,至顺治九年始正式定于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日皇帝御太和殿,在京文武百官穿朝服入朝行礼。

乾隆年间方有完备的陈设、序位、朝仪、班位及皇帝不御殿时坐班仪式等规定。

常朝时卤簿、乐器、设案及进行仪式与登极略同,时间在天明时。只是不进表,不颁诏,但也不奏事。有需要谢恩的官员,可以出班行礼。 

1、清朝皇帝一般是十日一朝,并不是像电视连续剧那样每天都要上朝,但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代英主却是天天坐朝。

2、按照清律,皇帝是五更上朝,即卯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05:00至07:00。而大臣一般在寅时就会在午门外等候,即北京时间03:00时至05:00。

清朝皇帝并不是天天上朝,所以官员们也并非天天开会,上朝的周期大概为10天一次。当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例外,这三位皇帝要求臣子天天上朝。而在上朝时,也并非所有官员都有资格觐见,只有京官、三品以上的大臣,才有资格进殿奏事。

朝会制度规定:皇帝上朝一般是在卯时,也就是早上5点-7点左右。

但这并不意味着大臣可以在5点踩点上朝,他们必须在3点-5点这段时间在宫门外等候。

由于满清统治者在入关后将北京城分为内城和外城,所以很多汉族大臣都被迫在外城居住。

而外城与紫禁城相距甚远,为了能赶上朝会,很多汉族大臣凌晨一点就得从家里出发。

这个时间点,恐怕很少有人能吃下饭。

1、清朝皇帝一般是十日一朝,并不是像电视连续剧那样每天都要上朝,但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代英主却是天天坐朝。

2、按照清律,皇帝是五更上朝,即卯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05: 00至07: 00。 而大臣一般在寅时就会在午门外等候,即北京时间03: 00时至05: 00。

清朝除了重大事件基本每天都要上朝

首先,按清朝皇室档案和后世对于清朝帝王的认可程度,一般认为,清朝只有十二位帝王,如果真要说十三位的话,那就得算上被顺治皇帝追封而后又废黜的清成宗多尔衮。

严格意义上讲,努尔哈赤作为后金政权的建立者,虽然为大清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其毕竟没有建立清朝,甚至都不知道清朝这回事,所以,他虽然被追封为清太祖,但其实他并不能算是清朝的皇帝。

自皇太极建立清朝,定都盛京开始,才有了大清王朝帝王的传承和延续。

清朝首位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庙号清太宗,年号:后金政权时期为天聪、清朝时期为崇德。谥号文皇帝。

清朝第二位皇帝,入关后首位皇帝:爱新觉罗·福临,皇太极第九子,庙号清世祖,年号顺治,谥号章皇帝。

清朝第三位皇帝,入关后第二位皇帝:爱新觉罗·玄烨,顺治皇帝第三子,庙号清圣祖,年号康熙,谥号仁皇帝。

清朝第四位皇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爱新觉罗·胤禛,康熙皇帝第四子,庙号清世宗,年号雍正,谥号宪皇帝。

清朝第五位皇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爱新觉罗·弘历,雍正皇帝第四子,庙号清高宗,年号乾隆,谥号纯皇帝。

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后第五位皇帝:爱新觉罗·颙琰,乾隆皇帝第十五子,庙号清仁宗,年号嘉庆,谥号睿皇帝。

清朝第七位皇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爱新觉罗·旻宁,嘉庆皇帝第二子(嫡子),庙号清宣宗,年号道光,谥号成皇帝。

清朝第八位皇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爱新觉罗·奕詝,道光皇帝第四子(嫡子),庙号清文宗,年号咸丰,谥号显皇帝。

清朝第九位皇帝,入关后第八位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咸丰皇帝独子,庙号清穆宗,年号统治,谥号毅皇帝。

清朝第十位皇帝,入关后第九位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同治皇帝堂兄,道光帝第七子爱新觉罗·奕譞嫡次子,被慈禧太后选定继位。庙号清德宗,年号光绪,谥号景皇帝。

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入关后第十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光绪皇帝侄子,道光帝第七子奕譞的孙子,摄政王载沣长子,被慈禧太后选定继位。庙号清宪宗或清废帝,年号宣统,谥号襄皇帝。乃系清朝末代皇帝。

清朝历代皇帝庙号、姓名、年号:

1、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616年~1626年 天命

2、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 1627年~1643年 天聪/ 崇德

3、成宗:爱新觉罗多尔衮 1612~1650年 不久废庙号谥号

4、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 1644年~1661年 顺治

5、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 1662年~1722年 康熙

6、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 1723年~1735年 雍正

7、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 1736年~1795年 乾隆

8、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 1796年~1820年 嘉庆

9、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 1821年~1850年 道光

10、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 1851年~1861年 咸丰

11、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 1862年~1874年 祺祥/ 同治

12、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 1875年~1908年 光绪

13、(无庙号) 爱新觉罗溥仪 1909年~1912年 宣统

扩展资料

清朝的后续:

根据《清室优待条件》,清室成员得以继续住在紫禁城中,宫廷内尊号、待遇、年号保持不变,保留太监、侍卫、宫女,保留内务府、宗人府、慎刑司等机构。

我习惯只称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为清皇,清帝。前诸君皆为霸主或草头王。

清世宗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1693年1月1日—1777年3月2日),满洲镶黄旗人,加封一等承恩公、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

十三岁时入侍雍亲王府邸,为雍王胤禛藩邸格格。康熙五十年生弘历,即乾隆皇帝。雍正元年封为熹妃,雍正八年封为熹贵妃。雍正十三年其子弘历(乾隆皇帝)即位,尊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崇庆皇太后。卒于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葬泰东陵。全谥为: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

孝圣宪皇后一生享尽了荣华富贵,她寿数之高,在清代皇太后中居于首位,在中国历代皇太后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乾隆生母是熹妃,生父是雍正,这基本没有疑义。

满文档案和清代史料笔记《永宪录》中都有记载,遵圣母太后懿旨,封年氏为贵妃,李氏为齐妃,钱氏为熹妃。但是《世宗宪皇帝实录》中记载,钱氏变成了钮祜禄氏,其他都没变。熹妃只有一个,可见乾隆生母是熹妃没有问题,问题是熹妃是姓钱还是姓钮祜禄。

一个人的姓氏这种最简单最明显的东西,在严肃的史料记载中,记错的可能很小,而有意修改则可能性较大。正史记载,乾隆生母钮祜禄氏,满族镶黄旗人,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这个记载应该是修改过的历史。

熹妃姓钱要比姓钮祜禄合理得多。清朝是旗人的天下,为了抬高身份,汉人改满姓的有,满人改汉姓的无。所以我们判断,乾隆生母本姓钱,后改姓钮祜禄。

乾隆母亲改姓仅仅是为抬高身份吗?康雍乾三代,汉人反清复明运动此起彼伏,但都被扑灭了。没能力实现反清复明大业的汉人,无奈之下,寄希望于汉人当皇帝,这样清朝就是汉人的朝代了。

康熙的母亲是汉人,康熙有百分之五十汉人血统,雍正母亲是满人,雍正有百分之二十五汉人血统,乾隆的母亲如果是汉人,乾隆就有百分之六十二点五的汉人血统。乾隆有一半以上汉人血统,那就是汉人了。大清朝就是汉人的天下了。乾隆不能迎合汉人的说法,为政治需要,所以他要为母亲改姓。

乾隆的母亲姓钱,必然与钱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乾隆六下江南,前四次都是奉母之命。

乾隆的母亲要求儿子赔自己下江南,一定另有事情,没事,一个老太太,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日理万机的皇帝儿子赔自己游玩,那可太过分了,这不合常理。

其实,乾隆的母亲下江南是为了探亲,乾隆的母亲娘家在浙江嘉兴,她要到嘉兴看望母亲。

乾隆赔母亲看望姥姥,这样解释才比较合情合理。

以上解释还有一个证据: 浙江嘉兴人钱陈群,在朝中为官,效力过康雍乾三代,官致刑部尚书,与乾隆关系很近,乾隆前两次下江南他都是陪同,第三次下江南他已经退休,在家养老,他走几百里到常州迎接圣驾。乾隆六下江南每次都住钱家。钱陈群死后,他儿子钱汝城接替他陪同乾隆。

乾隆曾向钱陈群索要其母陈书的画《夜纺授经图》,乾隆为钱家题词“清芬世家”,意思是钱家要世世代代守住清廉美德。如果不是有特殊关系,谁家能有这样的待遇。

研究者认为,钱陈群就是熹妃钱氏的哥哥,乾隆皇帝的舅舅,陈书就是乾隆的外婆。这种说法解释起来合情合理,没有明显硬伤。

清世宗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1692-1777年),巴图鲁额亦都之曾孙女,四品典仪凌柱之女。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赐侍世宗藩邸为格格。

五十年(1711年)八月生四子弘历(即高宗)。

世宗继位后,封为熹妃,又晋为熹贵妃。

高宗继位,遵世宗遗命,尊为皇太后。

上徽号崇庆皇太后。

乾隆元年(1736年)移居慈宁宫。

此后,国有庆屡加徽号。

曾随高宗南巡3次,东巡3次,巡五台山3次,巡中州1次。

谒东陵、秋狝木兰每年必行。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正月初八日,乾隆帝奉皇太后到圆明园。皇太后驻跸圆明园期间,几乎都住在长春仙馆,因为这里距皇帝处理政务的正大光明殿和皇帝的寝宫九洲清宴都很近,便于皇帝给皇太后问安侍膳。

正月初九日,乾隆帝陪着皇太后在九洲清宴一边进膳,一边观看节日的灯火,妃嫔和皇子、皇孙们也都陪侍在旁,“五世同堂,同伸欢忭”。乾隆帝见皇太后“慈颜康豫,不减常年”,非常高兴。

正月十四日行完祈谷大祀后,乾隆帝闻知皇太后身体不豫,赶到长春仙馆看望,当天晚上还陪着皇太后在同乐园进晚膳。

皇太后当时的病情并不重,只是偶尔违和,抓紧调治后,病情大有好转。

可是没过几天,病情出现反复,而且较前加重。

皇太后不想把病情转重的事让皇帝知道,怕引起儿子烦心,影响理政,所以在皇帝问安时,故意谈笑如常。

到正月二十二日,皇太后病情已十分严重,这一天乾隆帝看望了母亲两次。

这天深夜,皇太后已进入弥留状态。

乾隆帝守候在旁。

到了二十三日子刻,皇太后“痰忽上涌,遂于丑刻病逝”,终年八十六岁(传统中历、虚岁)。

举国致哀,三月十六日尊谥号定为“孝圣慈宣康惠敦和敬天光圣宪皇后”(因此后世称其为孝圣宪皇后)。

乾隆四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孝圣皇后梓宫葬入泰东陵地宫 。

经嘉庆、道光两朝加谥,最后谥号为“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 ”。

《清史稿》等正史明确记载:“孝圣宪皇后,钮祜禄(一说钮祜鲁)氏,四品典仪凌柱女。后年十三,事世宗潜邸,号格格。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高宗生。雍正中,封熹妃,进熹贵妃。高宗即位,以世宗遗命,尊为皇太后,居慈宁宫。”

乾隆帝的生母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凌柱的女儿,十三岁嫁到雍亲王府,最初的封号为“格格”,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生下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帝,庙号清高宗。

雍正即位后,封钮祜禄氏为熹妃。乾隆帝即位后,按照先皇遗命,封母亲为皇太后。

皇家档案——《玉牒》、《实录》与正史的记载也大致相同,貌似很清楚啊。

《玉牒》是皇室家谱,而《实录》则是皇帝日常生活记录,按说这些记载比民国编纂的《清史稿》更具权威性。

《玉牒》记载: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八年辛卯八月十三日,生母为孝圣宪皇后钮钴禄氏,外祖父是凌柱。

乾隆的母亲钮祜禄氏,这个家族在大清朝的时候可是大姓,钮祜禄,满语汉译“狼”之意。狼在那时是重要的图腾,足以说明,本族人对狼的崇拜。

钮祜禄氏是个普通的八旗人家姑娘,十三岁以“格格”的身份选入雍王府,这个格格就是大家口中的姑娘而已,当时没有任何封号。雍正帝一开始也不宠爱他,直至后来她他给康熙生了生了个机智聪明的皇孙弘历,母凭子贵,受到康熙待见,她地位一点点抬升,直到最后成为大清国的皇太后,母仪天下四十余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d202212290922291ae5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