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历史史料实证研究,史料价值有哪些?

史料价值可以生动形象地反映历史的真实情况,为人们探究历史尤其是了解史前社会提供了重要证据。如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表明河姆渡人已经会控水井,大量的稻谷谷壳,稻杆和稻叶堆积,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等等

所谓史料,包括对于历史实践的记述评价等,类似历史文献,回忆录,报纸凭论。

文献史料,最早的文献史料应是甲骨文,甲骨文的史料价值无法估计,它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实物证据。

史学是揭示历史真相,探索历史规律的科学,它必须以史料为基础。离开了史料,史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史料可以让我们更加真实的知道一些历史事件的真相,具体过程,通过史料可以解开历史迷团,了解直相。

通过史料可以分析出历史某个阶段的人文地理,生活习俗,经济发展等。通过史料让我们可以从历史事件中总结历史规律,为以后的发展提供真实的史料。

按实用价值划分: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一般而言,一手史料比二手史料可信。

一手史料:即是当事人、采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其标志,一是具有原始性,即史料本身未被加工处理;二是具有直接性,即史料与历史事件有直接关系

二手史料:不是当时当地亲眼目睹者的直接记载,而是间接得来的有关研究对象的材料。一手史料经过转抄或编纂,便成为二手史料 

史料有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最早的文献史料并不是史记,应是甲骨文,甲骨文的史料价值无法估计,它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实物证据。

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特别是考古发掘出的文物。

1、文献资料

一般指距离要研究的时代较近的人所写的文字记载,人们通常将文献资料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史部类

即关于历史的书籍。

在史部类图书中,以正史类最为重要,它是历代封建王朝官私机构专门编写的记载各朝代历史发展概况的纪传体史书,【例】人们将其合称为《二十四史》,是研究中国历史最主要的文献资料。

除正史外,还有如《资治通鉴》等编年史类,《宋史记事本末》等记事本末体类,《国语》、《战国策》等杂史类,以及各种别史、起居注、实录、政书等等。

都是对正史较为有利的补充记载,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2)经、子、集类

汉代以后,经专指儒家所传授的几种书。清人章学诚提出了“六经皆史”的观点。经部类诸书中,【例】《尚书》、《左传》本身就是史书;《周礼》、《仪礼》是研究先秦官制和社会制度的重要典籍;《易经》包含着许多反映殷周和殷以前的历史的重要资料;《诗经》虽是古代一部诗歌总集,但其中蕴含的史料价值也是人们公认的。

子部类图书汇总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作品,是研究哲学史、古代科学史和当时社会历史变革的重要史料。

集部类图书系文学性质,不专门记载史事,但里面同样不乏珍贵的史料。【例】如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其著名的“三吏”、“三别”生动的反映了唐玄宗、代宗、肃宗三朝的社会情况。集部书中有很多内容可与史书互证、互补,甚至多有史书未曾记载的内容。

(3)档案类

档案分公、私档案两种。

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建立了国家档案制度,凡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大事,便记载下来,由专门机构加以保管。

各地方所藏历史档案的数量也为数极为可观。

除公家档案外,还有大量的私家档案,如私人信札、笔记、谱牒、契约、帐簿、商号、文书等,对于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宗法关系和阶级关系颇有价值。

(4)地方志类

地方志是记载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社会生活、历史变迁、地理沿革、风土人情等情况的书籍。

地方志一般分为总志和地区志。

总志是全国性的方志,【例】如战国时的《禹贡》、《山海经》,清朝时的《一统志》;地区志极为丰富,省、府、州、郡、县一般都各有其志,记载详细,内容广泛,是研究地方史的一手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2、思想或学术著作

反映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以及学术的发展的书籍。【例】如借由《黄帝内经》可了解中国古代人的医学以及对人的身体的认识。

3、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的内容虽有虚构之处,但常可反映当时人的生活、想法以及观念等,对于文化史、思想史、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有所助益。【例】如从《世说新语》看六朝人的思想及生活,由元杂剧看元代人的观念及生活,从《金瓶梅》、《三言二拍》观察晚明文化及生活。

4、报刊杂志

为近现代史的重要史料,一般性报纸有助了解一些事件的发展,以及当时人从不同观点对此事的了解,娱乐性的报刊则可以观察当时人的文化和生活。

5、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

包括如古代的农民历、商店的帐簿、土地契约书,以及私人来往的书信等,类同于文献资料中的私家档案,由于这些大多不是刻意留传下来的东西,常能更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实际生活及想法。

还有日记,作为一种特殊的史料,属于个体主动记载的文字留存,是记录当天发生的事情,不是事后的追忆,是第一手史料,是考订史实、补正历史的重要的依据。现存日记史料多出自中国近现代史时期,其史料价值较高。【例】如印证南京大屠杀的《拉贝日记》、《东史郎日记》。

所谓史料价值,指的是史料对于历史研究的价值。

史料实证素养中关于史料价值评价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的评价包括辨析史料和认识价值两个方面,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史料价值评价层次结构。

史料价值的三个评价层次以及每个层次的两个方面分别呈现递进关系。

针对史料价值评价层次结构,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根据历史现象认识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根据时空观念辨析互补性史料的价值,根据唯物史观辨析互异性史料的价值。

        史料价值,又称史料的学术价值,即历史材料对于历史研究的价值。

         按史料的表现形式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

         文献史料:凡是用文字记载的,包括铭刻、文书、著述等都是文献史料,是所有史料中数量最多的一类。作用:积极——基本反映当时历史状况,是研究当时社会的重要工具;局限——具有主观性,时代烙印,需要进行辨别。

        实物史料:考古遗迹和文物等都属于实物史料,从文字记载的史料扩展到非文字记载的史料,是史学的一大进展,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都是著名的历史遗迹。作用:积极性:可以填补文献史料空白,证实文献史料真实性;局限性:不系统,不能全面反映时代全貌。

        口述史料:一当事人叙述的往事回忆,它是一种重要的历史信息来源。

口述史料亦称口碑史学。

被访者亲历、亲见、亲闻,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

作用:积极性:可以填补文献史料空白;局限性:但受制于采访者的记忆准确性、顾虑和时代的久远,可能存在虚构和主观的成分。

史料都是有价值的,而且它的价值是不可以用金钱的数量来衡量,人类社会的历史运动是不会重演的,人们要认识历史,只能仰仗历史史料。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文化依据,是历史学家借以“重现”历史的基础。

例如:十九世纪末甲骨文发现后,掀起了一场研究甲骨文和殷商历史的热潮,从而处置里商以前和商代历史的许多疑问。可惜至今甲骨文仍然没有人彻底研究透,历史上的一些疑问尚没有解开。

1、史料用途:

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史学家借以“重现”历史的基础。史料≠历史≠历史学,但史料是史学家直接作用的对象,是史学认识的唯一根据,是史学认识的基础,是史学认识的中介。历史学是通过对史料的研究来反映历史。

2、史料搜集:

力求广泛、丰富。

史料的搜集是整理和考证的基础,史料的考证是史料整理的必要手段,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在此基础上获得了详尽而可靠的史料,这样就便于史学家正确运用史料进行历史研究来重现历史。

3、史料运用:

(1)必须经过考订、鉴别,以确认它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去“伪”存“真”。

4、史料的分类:文字资料、实物资料、社会学资料、民俗学资料。

研究历史离不开史料:

它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遗留下的痕迹,它能为我们提供一去不复返的历史信息。

但人类历史是极其丰富多彩、全方位、活生生的客观存在,而流传下来的史料(即使是非常翔实的史料)与客观历史过程相比总是比较片面的、局部的、零碎的、死板的,而且不可避免地要渗进史料制作者的主观意识。

史料的这种简约性和主观性便决定了史料不是历史。

史学是揭示历史真相,探索历史规律的科学,它必须以史料为基础。

离开了史料,史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但史料决不等于史学,更不能代替史学。

人们只能在认真地、全面地、科学地整理、分析、研究史料的基础上,才能揭示历史发展的真实过程和本质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历史学。

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为五个方面,也就是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五大核心素养是高中学生学习、认识、研究历史的基本功。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贡献。五唯物史观是历史成为一门科学是正确认识历史的基本素养。

时空观念是要将所认识的史识至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也就是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去学习,理解。

史料实证:要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

历史解释:所有历史叙述都是一种基于对过去事情的理解而进行的叙述。

家国情怀:这是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上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是建构正确的历史认识,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历史学科的五大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以及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这五大核心要素是历史的本质和要求,历史是需要将时间跟空间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所以学习历史需要明确基本史实,只有在了解史实之后才能够更深入的去发现理解和分析,并且解决各种问题。

当然关于历史问题,相信每一个人在理解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角度和出发前提还有所处的时代不一样,往往产生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再者人的主观也会有区别,所以需要用科学的时观来作为指导,利用已经知道的这些食料,对历史做客观准确的诠释。

2016年9月提出来的。

1、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包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等。

2、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以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形式呈现。

3、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以史料分类、史料辨析、史料运用、观点论证的形式进行呈现。

4、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以材料整理、对史料的解读、追溯起源、探讨因果、分析趋向、说明影响、判定地位等形式进行考查,培养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包含: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学精神、世界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联系现实等。

历史五大素养是2015年10月提出来的,包括:

1、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

4、历史解释。

5、家国情怀。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素养1: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素养2: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素养3:历史理解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素养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素养5:历史价值观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能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的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

1、如何认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

2、什么是历史学科要培养的价值观念 ? 一般来说,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是人们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

3、什么是历史学科要培养的必备品格? 高中历史教育培养的必备品格包含政治思想品质、道德人格和史学品格三方面. 高中历史是一门意识形态鲜明的课程...

4、什么是历史学科要培养的关键能力? 关于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学术界有不同的认知.我国台湾地区的《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历史」课程纲要》,用了“核心能力”来表述历史课程的目标...

5、如何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解为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历史素养的基本要素包括历史知识、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意识和价值观。

1、历史思维能力是用以再认识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

2、历史意识和价值观是人们在历史认知基础上凝聚、升华而成的经验性心理、思维、观念和精神状态。

3、历史知识是发现问题、思考社会和人生的基础。

五大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2)史料实证: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3)历史理解: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4)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

(5)历史价值观: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我们把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看成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积极的生命情态,是心地善良、有情有爱、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对社会肩担道义,对工作爱岗敬业,对生活乐观向上,对困难愈挫愈勇,对他人团结合作,对自我勤奋进取。

其次要具有强烈的育人情怀。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途径、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是根本。

2021年西安中考历史试题命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命题特点立足于基础知识,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并紧密贴合热点,注重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实。

第一,试题结构

今年是西安市中考历史试卷调整为单科试卷、闭卷模式的第二年,从题型和各大题的分值分布来看和去年相同,从试卷结构、题量、题型的难度看比较适中,设问清晰明了,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次试题以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考察为主,同时又有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的综合能力探究,强调社会热点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紧跟时代脉搏,立意高远。

第二,试卷特点

首先,充分运用了史料,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整套试卷史料丰富,包括文字、图片、地图等,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

其次,紧密结合时政热点,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年,关于这一点在第18题中国近现代史的考察中尤为明显,如第一小问考查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党领导进行“积极斗争”的史实是对中共党史的考察;第二小问则是对邓小平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作用。

最后,就试卷难易度来说,选择、填空和简答题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学生容易得分,材料题则会有一定区分度,注重考察学生阅读历史材料,从中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如结合材料列举史实阶级斗争的史实,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冷战结束后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调整等。

口述历史是第一手资料。

口述历史 是一种搜集历史的途径,该类历史资料源自人的记忆,由历史学家、学者、记者、学生等,访问曾经亲身活于历史现场的见证人,让学者文字笔录、有声录音、影像录影等。 之后,作为日后学术分析,在这些原始记录中,抽取有关的史料,再与其他历史文献比对,让历史更加全面补充、更加接近具体的历史事件真实。

口述历史亦称口碑史学。口述史在国际上是一门专门学科,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学科分支。口述史尤为强调“三亲”,即口述者要亲历、亲见、亲闻。

第一手资料(firsthand data)也叫原始资料;第一手资料是指自己直接经过搜集整理和直接经验所得;第一手资料指:文献资料(指原创的)和实物资料、口述资料;第一手资料就是持资料的人是最先接触该资料的,而且具有高度保密性;第一手资料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优点;第一手资料的特点是证据直接,准确性、科学性强。

口述历史不是第一手资料,文物、遗迹、遗址等才是第一手历史资料!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d20221119184611f8e8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