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长啸退敌军,颜值惭后人:帅哥诗人兼将军的传奇一生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奇人异士辈出的时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动荡的时代,给这些人提供了舞台,也因为他们的存在而更加绚烂。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正是一位奇人。

他奇在哪里呢?他的一生虽然不长,活了47岁,但做的大事却实在不少。

光是流传至今的跟他有关的典故、诗句就有好几个,比如“闻鸡起舞”“枕戈待旦”,比如“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比如“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除此种种,他长得还非常帅,是真的很帅的那种。

这位主名叫刘琨,字越石,老家在中山,据说往上也可以追溯到中山靖王刘胜,跟刘备属于同宗。

当然,到了刘琨出生的时候,北方早已是大晋天下,真是皇族出身也没用了。

饶是如此,他们家仍然世代簪缨,祖父、父亲都当是当官的,他自己也做了官,并且在乱世之中成就了一番短暂但壮丽的事业。

接下来,我们来看跟刘琨有关的几件事。

文风悲壮数第一

青年时代的刘琨,属于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品学兼优,以文学见长,加入了当时的一个著名的文艺组织“二十四友”。该组织的成员大都属于有钱有闲的,其中有名的如潘岳(即潘安,貌比潘安的主人公)、石崇(以斗富出名的那位)、陆机、陆云,再就是刘琨,还包括刘琨的哥哥刘舆。

不过,这些人依附的是皇后贾南风的侄子贾谧,此人文章虽好但门风、品行俱劣(窃玉偷香就是贾谧的老爹干的事儿,而他的外祖父贾充作为司马昭的走狗,派人杀了魏帝曹髦),所以这个组织也受到了一些讥议,而且组织中也不是人人善于文学,有些就是凑数的,或者纯粹为了阿附贾谧的。

但是,刘琨总算没有被“带坏”,保持了积极向上的本色,也留下了优秀的作品。

他的诗文多慷慨悲壮,与当时一些人所推崇的玄远、颓废的文风形成了显明的对比,前面提到的“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便是他的绝命诗,表达的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清代学者刘熙载对刘琨的评价很高:

刘公干、左太冲诗壮而不悲,王仲宣、潘安仁悲而不壮,兼悲壮者,其惟刘越石乎?

他觉得刘桢、左思、王粲、潘岳的作品都有一定的不足,称得上悲壮的,只有刘琨。要知道,这些人可都是大文豪,比如左思左太冲,赋文一出,洛阳纸贵,王粲王仲宣更是建安七子之一。然而论悲壮却都不及刘琨。为何如此?南朝的文学批评家钟嵘给出了答案:

琨既体良才,又罹厄运,故善叙丧乱,多感恨之词。

刘琨一方面天资聪颖,另一方面遭遇了社会的大动荡,即西晋八王之乱永嘉之乱

与王粲不同的是,他没有向南方逃跑以图苟安,却积极抵抗,偏向北行,一年到头,戎马倥偬。

他目睹了无数的战火与纷争,故而对于社会民生、军旅生涯的理解,要远远深刻于纯粹的文人,他的笔下,不是虚构想象的铁马金戈、斩将搴旗,而是真实的裹粮携弱,匍匐星奔。


闻鸡起舞常思危

刘琨年轻时,除了二十四友,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朋友——祖逖(tì)

祖逖这个人,也很了不得,除了闻鸡起舞,他还留下了一个成语——中流击楫,以后有机会我们会专门说说祖逖。

刘琨年轻时,曾跟祖逖一起担任司州主簿。

两个好基友感情深厚,经常“共被同寝”,不仅睡在一张床上还盖一张被子,这感情,啧啧。

祖逖是个好青年,性情豁达,志向高远,对于刘琨来说,有这样的朋友是一种幸运。

主簿掌管文书,相当于机要秘书,属于文职岗位。

但是,这两位青年人没有只顾着挥麈玄谈、琴书消忧,而是以天下为己任,谋划大事。

有一次,外面半夜鸡叫,祖逖惊醒,就踢了刘琨一脚,让他起来,刘琨估计是想赖床不动,毕竟这才半夜啊。祖逖说:“这可不是恶声”。于是两个人就起床舞剑,锻炼身体。他们已经预见到了未来很可能发生巨大的动乱,但当时还没有清晰的计划,只想着等时局不好了,两个人要避难。

后来的事情,确实如他们所料,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只不过他们两个人都没有真的去避难,不仅投身抵抗,还分别建立了自己的“敌后根据地”,他们的抗争,在很大程度上为南方赢得了喘息之机,为华夏文明的保存做出了贡献。


长啸吹笳可退敌

在中原危难之时,刘琨主动请缨,往战火纷飞的并州去,一路上披荆斩棘,且战且行,好不容易才到达晋阳(今太原),在这里,他东援鲜卑,西御匈奴,同时还要积极生产,恢复民生,好不容易才让并州恢复了一些生气。怎奈大厦将倾,一木难支,兵微将寡的刘琨还是多次遭受挫败,连父母都被匈奴人所杀。

史书记载,有一次晋阳被敌人团团围住,城中一片惶恐,不知如何是好,刘琨心生一计。

等到暮夜月明,刘琨登上城楼,发成响亮而凄凉的长啸,城下的胡人听了,也受到感染,内心生出凄苦。

夜半时分,刘琨吹奏胡笳,这产自塞北的乐器一响,胡人们更是流涕歔欷,纷纷怀念起遥远的故乡。

天快亮时,胡笳再次响起,这回敌人彻底招架不住了,放弃围城,撤军大吉。

说起来,刘琨的这计策,也不算奇谋,是效法四面楚歌,但是居然发挥了惊人的作用,这跟刘琨自己的“表演艺术”当然是分不开的。魏晋名士多喜好长啸,这是一种类似于吹口哨的发声方式,声音以清越为佳,嵇康阮籍等人都是个中高手,但是真正让长啸发挥最大作用的,千载之下,刘琨一人而已


颜值犹能惭后人

东晋有个名臣兼权臣叫桓温,他曾经数次率军北伐,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

跟刘琨比起来,桓温是后辈,刘琨死的那一年,桓温才六岁,也从来没有见过刘琨。

不过,对于这位爷爷辈的人,桓温一直非常的仰慕,以其为偶像。

他是一个比较自恋的人,得志之后,锐意北伐,常常自比刘琨。

巧的是,桓温北伐前秦时,在北方遇到了一个老太太,这位老太太曾经给刘琨做过婢女,刘琨败亡之后,她流落北方。

老太太一看到桓温,惊讶道:“您长得真像刘司空啊!”刘司空就是刘琨,因为他曾经被封为司空。

桓温大喜过望,赶紧整理了一下衣冠,又问老太太哪里像。没想到,老太太仔细看了之后,发现了不少的区别:脸有点瘦薄、眼睛有点小、胡子有点红、个子有点低、声音不够洪亮。桓温听罢,郁闷至极,跑回屋里脱衣服就闷头大睡,好几天都怏怏不乐。


忠信反获罪,汉武不见明

忠信反获罪,汉武不见明,这句诗来自刘琨的《扶风歌》,说的是汉朝李陵蒙冤之事。只是,李陵在匈奴人那里犹能保全自己,而刘琨却被鲜卑人所冤杀。

正如前文所说,刘琨在并州坚持抵抗,但形势异常严峻,他不得不经常笼络鲜卑人以对付匈奴人和羯人。

并州最终难守,刘琨只能率众跑到河北,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

段匹磾不是汉人,是鲜卑人,他所在的段部鲜卑一度支持西晋,多次帮助刘琨,鲜卑骑兵是匈奴人的克星。

刘琨前来,段匹磾非常高兴,两人结为兄弟,还曾经一起上书劝司马睿即位。

可惜,后来段匹磾的堂弟段末波被羯人收买,离间刘琨与段匹磾的关系。

段匹磾中计,拘留了刘琨。

一开始,段匹磾也不忍杀掉刘琨,甚至打算放了他。

但是有族人跟他说,咱们毕竟是胡夷,跟晋人在一起合作,是因为咱们人多势众。

毕竟人心隔肚皮,如今咱们内部出了乱子,要是晋人一起拥戴刘琨,咱们可就完蛋了! 段匹磾听信谗言,继续拘留刘琨,刘琨的绝命诗就是写于此时。

后来,东晋王敦怕刘琨以后夺权,也写密信让段匹磾除掉刘琨。

于是,刘琨终于遇害。


刘琨之败,有多方面的原因,实力悬殊是一方面,他不善于笼络人才、宠信佞幸也是重要的原因。

此外,段部鲜卑虽然选择支持晋朝,但在当时毕竟还是存在很深的民族隔阂,双方都无法真正信任,这就注定了刘琨与鲜卑人的合作只能是暂时的,并且是建立在双方实力均等的前提之上的,当刘琨失去了并州这个根据地,就成了一个烫手山芋,不仅鲜卑人防着他,就连远在江南的权贵们也生怕他渡江南来,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所以,刘琨不得不死

尽管壮志未酬,尽管有明显的性格缺陷,但刘琨的人格魅力还是长久为人所念。史书载,当他听说当年的好友祖逖已经开始自己的事业时,内心十分焦急,给朋友写信说:

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常恐祖生先吾著鞭,就是老怕祖逖跑到我前头去了。他是要跟祖逖争个高下么?非也,只为报国耳。

史册号网友观点:刘琨自己是司马越的人,被派到并州监视另一王的党羽匈奴人刘渊(南匈奴早在曹操时就被ko了,所以刘渊是匈奴人但并不属于南匈奴王朝了,后来刘渊自立前期称汉即为汉赵,后来更国号为赵,即为前赵)

所以刘琨去并州并不是自己有为国牺牲的目的,而是权力斗争(八王之乱司马越派系)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西晋行将崩溃时力保并州的气概,积极打通并州和东晋的联系(当时东晋在青徐二州依然有地盘,丢失时是后赵建立石勒称帝时)所以他打通中原的道路并不是痴心妄想。

但是青徐二州刺史是真的弟弟,一开始还打过几次,惨败于刘渊石勒,真的是弟中弟,后来刘琨尝试打通道路,这两个弟弟连兵都不拍了。

使得刘琨和段氏鲜卑在石勒和慕容鲜卑夹击下败亡。

每次看到这都能被这俩刺史气完了。

刘渊304年就反了,当了汉王,刘琨是306年北上去晋阳,虽然加了个护匈奴中郎将的职称,实际上根本监视不了人家,说白了就是去建设根据地,好给洛阳减轻点压力。

长啸退敌军,颜值惭后人:帅哥诗人兼将军的传奇一生,长啸到底是啥?都说是吹口哨的声音,我怎么觉得这说法不太靠谱,本人感觉长啸是一种低吟声,这样才能表达、宣泄出内心的情感。

张无忌第一次对战三渡回去时也曾纵声长啸踢起脚下尘土,把少林和尚吓的够呛。

从古到今,有颜值还靠谱、只干正事的人,无论男女,都是稀有的金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d202211061048058153.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