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春秋五霸给我们留下非常多的历史典故,春秋时期五霸纷纷登场,历经二百多年,演绎不同的历史故事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春秋时期地图

周幽王死后,周平王即位。由于镐京遭受战争的破坏,加上受到犬戎的威胁,公元前770年,平王把都城从镐京迁到今河南洛阳。到此,西周灭亡,东周建立。从这一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国家的支配权,纷纷“挟天子以令诸侯”,一场频繁争霸的战争拉开了帷幕。

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齐桓公。

齐桓公

齐襄公死后,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着急回国继承王位。

公子纠在鲁国的护送下向齐国进发,并派了自己的老师管仲去半路上截杀公子小白,但是管仲射中了小白的衣服带钩,小白将计就计假装死去躲过一劫。

于是公子纠的军队就放慢了行进的速度。

同时,公子小白和他的老师鲍叔牙日夜兼程抢先回到了齐国都城临淄。

并在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继承了王位,即齐桓公。

管 仲

齐桓公立即发兵攻打鲁国,迫使鲁国杀死了公子纠,并把管仲囚禁送到齐国。

管仲是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鲍叔牙的极力劝说下,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国相。

管仲经过一系列的改革,辅佐齐桓公,把齐国打造成了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

第一,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打破了井田制的限制,肯定了土地私有制,极大地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增加了税收,增强了国力。

第二,改革行政机构,推行“叁其国而伍其鄙”的制度,形成了严密的行政机构,加强了对国内的控制和管理。

第三,改革兵制,实际“作内政以寄军令”的军政合一制度,士兵平时生产、训练,战争时出征,极大地增强了战斗力。

第四,设“轻重九府”,由于官府铸造货币,调剂物价,并设置掌管盐、铁的官员,发展盐铁和渔业,以增加财政收入。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齐国政局稳定,经济实力大增,军队的战斗力也大大提高。这些为齐国称霸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79年,齐、宋、陈、卫、郑会盟于今山东鄄城,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联合各路诸侯,抗击夷狄,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威望,开始称霸。

齐桓公称霸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今河南兰考大会诸侯,参加的有鲁、宋、郑、卫等国,周天子也派人参加了。

这次会盟规定:“凡我同盟之人,即盟之后,言归于好”。

从此,齐桓公最终取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末年,齐桓公病重,他的五个儿子开始了激烈的争夺王位的战争。

从此,齐国走向衰落,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不久后,晋文公登上了霸主的地位。

春秋时期第二个霸主晋文公。

晋文公

公元前636年,晋国公子重耳登上王位,就是晋文公。晋文公任用有才能的赵衰、孤偃为大臣,对晋国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安扶旧臣选拔人才,稳定政局;扩大军队,加强实力;整顿吏治,肃清政治。为晋国称霸打下了基础。不久,周王室发生了“王子带叛乱”。

公元前636年,王子带联络狄族攻打京师,入王城,烧东门,发动叛乱,赶跑了周襄王。晋文公利用这次机会,以“尊王攘夷”为号,会合诸侯,出兵伐戎救周,打败了王子带,护送周襄王回城。周襄王把温、原等八邑赏赐给晋,通过这次事件,大大提高了晋文公在诸侯中的威望。

不久,楚成王势力渐渐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陈、蔡、郑、许之师攻打宋,宋自知势力不如楚,便向晋文公求救。

晋文公联合齐、秦两国救宋,决心与楚国争霸中原。

晋文公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令楚军退避三舍,从曹陶丘退至城濮,占据了有利位置。

随后晋文公大败楚军。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城”。

战争结束后,晋文公先后在河南的荥泽、温县与齐、鲁、宋、卫等七国会盟,周王也赴会,于是晋文公继齐桓公之后成为了第二个中原霸主。

春秋时期第三个霸主秦穆公。

秦穆公称霸

由于秦穆公的老祖宗秦襄公护送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占据了今陕西户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建都于今陕西凤翔,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到了秦穆公时,秦国发展成为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著名的政治家百里奚,协助秦穆公改革内政,发展经济、国力加强。

在晋称霸后,秦也有向东发展的意图。

所以,公元前627年,秦穆公趁晋文公去世的机会,派军队偷袭了晋的盟国郑国。

但是由于郑国早已有防备,偷袭失败,便灭滑国而归来。

郑国美女夏姬

当秦军途径河南渑池西殽山时,遇到了埋伏在此的晋军,秦全军覆没,这就是著名的“秦晋殽之战”。秦国眼看向东扩张的道路异常艰难,于是,转而向西发展。经过几场大战,秦军大获全胜。收编了西戎大小12个国家,开疆拓土达数千里之远。从此,秦国的势力也变得强大起来。称霸于西方。

春秋时期第四个霸主楚庄王。

随着时间的推移,楚国也慢慢强大起来。

楚成王向北扩张,但先被齐桓公遏制于召陵之盟,被迫向周纳贡,后又被晋文公败于城濮,所以楚北进之路被阻断。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继位。

三年后励志图强,罢免奸臣,选拔人才,很好地治理了朝政。

又注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注重水利的兴建,使得楚国国力迅速发展起来。

楚王前后用20年之久,平定了若敖氏的叛乱,军队作战勇猛国力强盛。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北上陈兵周之郊,有意取周而代之。

楚庄王

楚国争霸中原的对手是晋国,而宋和郑国夹在中间,所以是晋楚争霸的焦点。公元前957年,楚攻打郑国,包围郑国都城三个月之久,最后攻破郑国,郑王出城投降。晋国知道后,派大兵来救郑国。晋、楚两军在河南郑州北交战,由于晋国将帅不和,晋军为楚军所败,然后狼狈而归。

公元前594年,楚庄王率军攻打宋国,宋国马上派人向晋国求援。

但是晋国于楚国交战,吃了败战,所以楚国按兵不动,没有支援宋国。

最后宋国的将军华元趁夜晚悄悄潜入楚军大营,用刀架在楚军主帅脖子上逼迫楚军主帅撤军,楚宋议和,宋国自此依附于楚国。

从此以后,中原里除了齐、秦、鲁国之外,都向楚国俯首称臣,楚庄王成为了中原的新霸主。

春秋中后期,晋国与楚国的势力不分上下,小规模战争星星点点,都互有胜负。由于连年的战争,交战各国都感觉到很疲惫,尤其是一些小的国家都出现了厌战的情绪。战争的同时,也加速了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新旧势力之间斗争的发展。各国都无心再战,想暂时休战,所以就出现了“弭兵”运动。

一共出现了两次“弭兵”运动。

这两次都是由战败国宋国发出的倡议。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579年,由于宋国的元华发出的。

第二次是在公元前546年,宋国的大夫向戌发出的倡议召开了“弭兵”大会。

当时到场的晋、楚、齐、秦、宋、郑、卫、鲁等十四个诸侯国会盟于宋。

会上商议得出结论是,晋国和楚国共同成为中原的霸主,所有的附属国必须向晋、楚同时纳贡。

所以中原争霸就以告一段落。

弭兵运动以后,春秋历史进入了晚期。这个时候,处在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企图向中原进攻争得霸权。

孙武与伍子戌

公元前515年,吴王阖闾重用伍子胥和孙武等人。

改革政治和军事,充实仓库,整治库兵,建造城郭,设立守防。

吴国军事实力大增,在晋的帮助下向楚国发兵。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任军事家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又联合了唐、蔡两个国家,发兵楚国。

吴、楚两军在今湖北麻城交战,结果楚军大败。

吴国军队五战全胜,攻入了楚国都城。

楚昭王逃跑走,后来楚大臣申包胥向秦国求援。

公元前505年,秦襄公派兵支援楚国,共同打败了吴军,收复了都城。

楚国从此失去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就在吴国攻陷楚国都城时,越国开始向吴国发动了进攻。

公元前496年,吴国开始讨伐越国,双方在今浙江嘉兴交战,最后吴军战败,吴王阖闾受伤而亡。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了给父亲报仇,起兵伐越。

两军在今江苏吴县湖椒山处交战,最后越军大败,吴军乘胜追击攻入越国都城。

越王勾践被迫求和,臣服于吴国。

吴自以为没有了后顾之忧,就一心想着去争霸中原。

春秋时期第五个霸主越王勾践。

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被打败后,不甘心屈服于吴,暗中准备报仇雪恨。

几年后勾践被施放回国,他“卧薪尝胆”,任用文种、范蠡等人,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

在外交上亲近楚、晋,孤立吴国。

经过了20年的艰辛努力,越国的实力大增,变得强大起来。

越王勾践看到吴国主力北上,只留下老弱和太子留守,就在公元前482年向吴国发起了进攻,大败吴军,杀死了太子。

吴王夫差听闻后急忙回国与越议和。

几年后,越再次向吴国发起了进攻,吴军大败。

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自杀而亡,吴国灭亡。

西施

越王勾践继而率军北上争霸中原,与诸侯会盟于今山东腾县。越王勾践成了中原新的霸主。到战国时,越被楚所灭。

春秋时期长期的诸侯争霸,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同时也打破了各民族之间的隔阂,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的民族大融合。为以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d20221008061507fa98.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