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历史上的实业家有哪些?18世纪初最有成就的实业家?

威尔士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是一位实业家、慈善家。现代人事管理之父,人本管理的先驱。***·欧文是19世纪初最有成就的实业家之一,是一位杰出的管理先驱者。欧文于1800年到1828年间在苏格兰自己的几个纺织厂内进行了空前的试验。

人们有充分理由把他称为“现代人事管理之父”,***·欧文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创立学前教育机关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者。

1、陶朱公: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春秋末期人,也就是历史上的范蠡。他被称为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功成身退、下海经商的成功典范。

2、端木赐,字子贡,孔子的得意门生,被尊为儒商鼻祖。后世所传‘端木遗风’就是指他留下来的诚信经商风气,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3、白圭:东周洛阳人,第一个把经商当作学问的人,他把经商理论概括为四个字‘智、勇、仁、强’,并且以‘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和‘知进知守’的理财思想为后人所看重和借鉴。

4、吕不韦:相信这位大家很熟悉了,他是一位把政治当作生意做的商人。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一生中最得意的大手笔就是结识了秦流亡公子赢异人,并资助他回国即位,也就是秦庄襄王。并且组织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被后人誉为最成功的文化传播人和广告业的老祖宗。

5、沈万三:富有传奇色彩的江南第一富豪,沈万三是元末明初江南巨富。本名沈富,字仲荣,俗称万三。沈万三通过开展海外贸易而迅速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周庄就是因为有了沈万三才成为江南著名古镇的。

6、伍秉鉴 : 名扬海内外的世界级豪商。伍秉鉴,字成之,号平湖,祖籍福建。清代广东十三行怡和行的行主。伍秉鉴在当时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成为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西方学者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天下第一大富翁”。

7、胡雪岩 : 慈禧亲授红顶戴和黄马褂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本名胡光墉,幼名顺官,字雪岩,出生于安徽徽州绩溪,近代“徽商”中的代表人物。

8、王炽 : 一代钱王,富可敌国。王炽,字兴斋,云南弥勒县虹溪人,晚清赫赫有名的巨商之一,人称“钱王”。 晚清名臣李鸿章曾称其为“犹如清廷之国库也”。英国《泰晤士报》曾对百年来世界最富有的人进行统计,排在第四位的便是王炽。

9、盛宣怀 : 中国实业之父。

盛宣怀,秀才出身,原为李鸿章幕僚,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

盛宣怀创造了 11 项“中国第一”,分别是: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 轮船招商局 ; 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 ; 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 ; 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 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 ; 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 ; 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交通大学); 第一个勘矿公司 ; 第一座公共图书馆 ;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

10、张謇 : 热衷教育的状元实业家。张謇,字季直,号啬庵,祖籍江苏常熟。他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创办大生纱厂与垦牧公司致富,但他热心兴办教育。张謇一生创办了 20 多个企业,370 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商业始祖---王亥

慈善商圣----范蠡

儒商鼻祖===端木子贡

智慧之祖===白圭

营国巨商-----吕不韦

财神----沈万三

第一富翁-----伍秉鉴

商业巨族----乔致庸

红顶商人---胡雪岩

一代钱王---王炽

1、陶朱公:春秋末期人,即助越王勾践一战灭吴的大智者范蠡,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当然入选,推荐为“中国十大富豪”之首。

2、子贡:孔子高徒,经商致富的能人。《史记。货值列传》载其“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曾自费乘高车大马奔走于列国,说齐、存鲁、霸越、亡吴。儒家学说后来得以发扬光大、流传百世,其功甚伟。

3、白圭:战国初期周人,最早的经商理论大师。李悝曾向他求教过致富秘诀。“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即是他首创的经商名言。《史记》推其为“天下言治生祖”,曾有经商哲学理论著作问世,可惜失传。

4、吕不韦:战国时期阳翟大商人,史载”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但一生最得意的一笔大买卖却是:结识秦流亡公子赢异人并资助其回国即位,从而成功实现个人由商从政的历史性转变.

5、沈万三:名富,元末明初江南巨富。曾助朱元璋修南京城,个人承包三分之一工程费用。其孙卷入蓝玉之案被充军云南,财产没收。其财富来源一说为海上贸易所得,可能算是历史上最早得国际贸易商人。

6、伍秉鉴:商名伍浩官。

清代广东十三行怡和行之行主。

凭与英国东印度公司走私鸦片迅成巨富。

1834年已宣称有资产2600万元(一说为2600万两),西方学者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天下第一大富翁"。

1843年清政府令行商偿还《南京条约》规定的300万元外商债务,他独自承担100万。

同年在广州病逝。

7、胡雪岩:本名光墉,著名的“红顶商人”,近代“徽商”的杰出代表。因与左宗棠结交,借协办福建船政局、兰州制造局之机,靠包办湘军军需物资业务致巨富。资金最高曾达两千万以上,后受洋商排挤破产。胡庆余堂即为其创办知名企业。

8、王炽:字兴斋,云南弥勒人,另一个‘红顶商人”的代表,晚清赫赫有名的巨商之一,创设“同庆丰”,并改组“天顺祥”,富可敌国。

9、盛宣怀:清末官商代表人物,总办全国电报业务,承办汉阳铁厂、江南制造局等实业,个中中饱私囊,累为巨富。

10、张謇:近代著名的“状元商人”,创办大生纱厂与垦牧公司致富,兴办教育,鼓吹立宪。

李嘉诚二马任老王石……

中国历史上十大商人有

1、陶朱公商人鼻祖:春秋末期人,即助越王勾践一战灭吴的大智者范蠡,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当然入选,推荐为“中国十大富豪”之首。

1834年已宣称有资产2600万元(一说为2600万两),西方学者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天下第一大富翁"。

11、马老师,即将要退出商界,或许会成为历史!

点关注的老板,恭喜发财!

章荣初,中国著名民族资本家,民国时期上海滩的实业巨头之一。

早年创建上海纺织印染厂,1928年在上海筹建上海印染厂,是当时中国民族资本家经营的第一家印染厂,而且顶住了当时欧美企业的冲击,首次建立了由中国人独资管理的从纺纱、织布、印染到棉布经销的厂商结合的经济实体,并改名为上海纺织印染厂。

张蹇创办南通大生纱场,主张发展钢铁工业

周学熙 启新洋灰公司

荣德生、荣宗敬(申新几个纱场)兄弟俩

张謇在南通所做的实业众多,大多是与民生相关的各类工厂,逐渐形成工业区,还建了码头、发电厂、公路,成为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基地之一。

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许多学校与事业单位的兴办在当时都是全国第一。他为民族工业和教育事业的贡献,被人们称为“状元实业家”。

张謇在当时对南通的建设已经有很清晰而前卫的规划理念,包括与西方建筑理念相结合的花园城市。这些理念的实践使得南通被现代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荣宗敬(1873~1938),创办保兴面粉厂,福兴面粉公司,申新纺织厂张謇(1853——1926),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周学熙(1866~1947)开办的滦州煤矿公司

张謇(1853年~1926年),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张謇主张 “实业救国”,是民族棉纺织工业奠基人之一,一生创办了包括大生纱厂在内的大小企业34个,学校近400所,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教育事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作出了宝贵贡献。

沈云霈,字雨辰,号雨人,海州人,清末民初著名实业家,和赣榆许鼎霖、南通张謇并称为“江北三名流”。

在大清王朝风雨飘摇之际,沈云霈把主要精力用于苏北的沿海开发,为连云港市的资本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最让人称道的是,他竭力争取,使陇海铁路从徐州修至海州,并辟新浦为新市区。

由此,新浦得以发展,并成为今天连云港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清同治十二年,少年沈云霈中举,光绪20年,沈云霈成为进士,会试后在京城翰林院任职,因此人称沈翰林。

后沈云霈历任清政府农工商部右侍郎、邮传部尚书、吏部右侍郎等职,在京城和海州地区都很有名望。

沈云霈常年在北京城里做官,为何与云台山下的一个小山村———东巷,发生了密切联系,其渊源是什么呢?一事有起因。

东巷村,坐落在中云台山主峰栖云山下南侧,现归开发区中云办事处管辖。

在100多年前,东巷是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村庄背后的栖云山上有座庙宇,叫蓑衣庵。

那时山上山下的土地都是蓑衣庵的产业,东巷百姓多是蓑衣庵的佃户。

那时,东巷人虽少,面积却很大。

据村上老人传承下来的说法是:东从海浪头(即海浪所至地),西至秃山头(山名);南从***(隔峰山东,石虎咀处的一块大平石,传说是姜子牙***),北至五羊湖。

这片广阔的土地,早期因海水侵袭,土地上无收益可取,周边村民对这片土地没有争议。

后来海水渐渐后退,经过多年雨水洗涤和山洪侵蚀,原沼泽地里的积水,因烧香河的开挖,顺流从烧香河入海,较高处因盐碱淡化而成为可耕田。

周围村落的富豪人家看到这些土地,不禁垂涎三尺,一心想占有它。

西边村庄的汪姓乡绅,伙同附近各村富户筹措资金,向海州衙门申请注册,后经州衙批准,将原先属于东巷的土地产权划归汪氏乡绅等户所有。

当时蓑衣庵的负责人姓徐,职务是方士,大家习惯称其为徐方士。

徐方士得知这片土地被夺后,立即去衙门告状。

由于土地已被注册,衙门根本不予理睬。

徐方士没有起诉成,眼看这片土地被人抢占,心里十分不平静,于是他想到了海州最有名的官宦———沈云霈。

徐方士在沈家人的支持下,去京城找到了沈云霈,细说了东巷的情况,并将与地方士绅打官司、争东巷土地之事细说了一遍。

为保蓑衣庵财源,徐方士表示,希望依靠沈云霈的力量,把东巷这片土地夺回来,再由他赠给沈家。

沈云霈对海州的实业一向十分关心,早在1903年就有开发海州滩涂的想法。

1905年,他与许鼎霖成立了“海赣垦牧公司”,并在青口、东陬山、响水口成立分公司。

当听到徐方士欲将东巷这片土地相赠的想法时,沈云霈喜出望外,马上派人来海州,与当时的州官王耀斋交涉,令其组织人前往东巷按图纸立界。

王耀斋明知土地已被注册备案,但有京官的命令,也只好服从。

于是,东巷这片土地,就成为沈云霈的财产了。

二沈云霈占有东巷后,便调农业、水利专家来勘测规划,做了这样几件事:一、筑路:东巷原先和周边村庄没有宽敞的道路可通,只有小路相连,这将影响开发和今后当地人的生产生活,于是沈云霈首先想到了筑路。

沈云霈修筑了两条重要的路,其一为大车路:西从诸朝管桥,东至烧香河,路宽10米,长8里。

大车路打通了中云地区农产品经烧香河与苏中地区物资交流的通道。

其二是小车路,由东巷至小板桥,路宽10米,长7里。

小车路主要利于东巷和小板桥及东部盐场的交通,同时也是他开发东巷滩涂的中心路段。

2、挖排碱大沟:从东巷村东部沿着栖云山山脚,依次挖了36条排盐碱大沟。

沟宽6米,深约2米,用于田间淋盐排碱。

3、栽芦苇,植蒲草:滩涂盐碱重,沈云霈选用抗盐碱性强的植物来改变土质。

趁着夏季雨水多,沈云霈从外地用船装来鲜芦苇、蒲草,雇用农民按规格栽植。

芦苇生命力很强,每个节都能长出根成活,发育成新的植株。

经过几年努力,东巷的滩涂上,长出了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青纱帐。

4、兴渔业:东巷地处中云台东部地势低处,每年夏秋季节山洪下注时,入海通道不畅,多处积水很深。

这让沈云霈想到发展淡水渔业。

沟塘及地面积水不但利于芦苇生长,又为鱼蟹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场所。

年年芦苇叶落腐烂,腐烂物生成微生物,给鱼蟹提供了丰富的饲料,所以鱼蟹得到大量繁殖。

原徐方士搞的连环塘,长期淤塞,沈云霈给予疏浚,成为35米方圆的深塘;另外在这片土地的中心地带,又挖了三条排洪沟。

这些沟塘的开挖,非常有利于鱼蟹的生长,因此渔业发达,被老百姓称为鱼窝。

5、植树:海滨滩涂连草都难以生长,沈家公司为了护路护沟岸,购买了大量的红柳,沿着路边沟边扦插,很快长成绿油油的树林。

红柳有很强的抗盐碱能力,喜水性强,丛生后可以护坡。

6、建场所:沈云霈在东巷设“海赣垦牧公司云台山分公司”,建有四合院,条石砌墙,内有楼、仓库,另外设炮楼。

经过100多年的风雨,此屋未漏未倒,墙体也不变形,建筑技术让人赞叹,可惜在2006年被毁。

三沉睡多年的东巷滩涂,经沈云霈这样一开发,焕发出生机,几年后这片土地取得显著收益,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

芦苇、蒲草带来了经济效益。

芦苇、蒲草适应能力强,植株繁殖能力快,比如芦苇,一年就长1丈多高,而且品种繁多,如铁杆、紫缨、大麻壳、白花等。

芦苇产量很大,每年要产3-4千万斤。

芦苇是编席、盖房的好材料。

那时人们大多住的是茅草屋,茅草易吸水腐烂,几年后屋就漏雨,老百姓说茅草屋要三年两头修。

而芦苇不易腐烂。

东巷的芦苇给建筑业带来了大市场,周围百姓纷纷购买芦苇改造房屋。

人们的住房从原先的茅草屋变成了柴屋,住房条件发生了大变化。

芦苇、蒲草也为地方和社会创造了财富。

淡水渔业得到大发展。

沈家公司开挖的36条沟、车路沟、大柴地的中心沟以及九九八十一个连环鱼塘,给鱼蟹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所以鱼蟹生长特别好,每年可产50-60万斤鱼,品种主要有大刀鱼、红鱼、黑鱼等,还可产万斤螃蟹。

这些鱼蟹当时并非是精养殖,而是散放于沟塘间,因此味道鲜美,很受人们欢迎。

老百姓在市场上一听说是东巷鱼,便争相购买。

每年冬天,东巷开始戽鱼,沟塘水干后,那真是鱼汪了,用手拾鱼是拾不过来的,干脆用柴把子,在沟底往一头推鱼,陷入淤泥的鱼也就不要了。

可想而知,那时鱼的产量是很大的。

淡水鱼的高产,丰富了新浦、海州的菜市场,还有人将鱼蟹贩运到徐州、青岛等地销售,因此,东巷淡水渔业给东巷人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据《云台导游诗钞》记载,“东巷人皆以芦苇、稻、鱼为业”。

芦苇、鱼正是沈云霈开发的产业。

修路促发展。

东巷原先没有大道,经沈家公司修筑的大小车路,极大方便了地方群众。

有了大道,有条件的农户开始添置牛车,变原先肩挑货物为车运,减轻了生产、生活负担,提高了生产力。

还要说明的是,今天的徐圩公路,就是在东巷段原小车路基础上修筑而成的;今天的242省道也是在原大车路基础上修的。

沈云霈100多年前的道路规划,与今天中云地区发展规划基本吻合,百年前的设计至今不落后,可见沈云霈的远见卓识。

另外,沈云霈在东巷开办的海赣垦牧公司云台山分公司规模较大。

笔者听前辈说过,那时,沈家在东巷的山上放牧成群的山羊,山羊肥壮得像小牛;在东巷山脚栽的十几亩葡萄,长势旺盛。

老人们说,没见过打农药,但葡萄果实很大,味道也极为甜美。

从这可以看出,沈云霈是很注重农产品优良品种引进的。

沈云霈在东巷盐碱滩的规划与开发,成为海赣地区实业的一个建树,它积极影响了东巷后来的盐碱地改造和各种经济作物种植业的发展。

到2006年,东巷这片改造过的滩涂上建有面积达1000亩的果园,其出产的黄梨成为连云港市场上的佳品,葡萄种植也成绩喜人,产量达百万斤,远销省内外。

如今的东巷人生活富足,家家建有别墅式院落。

人们抚今追昔时,常常谈到沈云霈为东巷这块土地上所做的贡献。

满文军

满文军,1969年4月22日出生于北京市平谷县,中国内地男歌手。

1986年,参加北京农村歌手大奖赛,获得优秀歌手奖,开始走上职业音乐人道路。1996年,以一首《懂你》拿下了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通俗唱法专业组第一名,从而成名。

1、 陈鸿献:清朝平谷人,曾任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等多个职务,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教育、政治三位一体的杰出代表”之一。

2、 赵观瑞:清朝平谷人,曾任北洋政府农业部部长、农民运动领袖,被誉为“中国农民运动的倡导者”。

3、 邵元冲:明朝平谷人,曾任明朝官员,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被誉为“明朝四大书法家”之一。

4、 马连良:清朝平谷人,曾任北洋政府陆军中将,抗击日本侵略战争中的抗日名将。

5、 刘万钧:民国时期平谷人,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长,被誉为“中国近代军事奇才”。

6、 ***:中国***著名领导人之一,曾在平谷区从事地下革命工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c202405071124114875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