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我心目中的诸葛亮,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对诸葛亮的评价:

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诸葛亮的为人几乎是完美无缺的:若论忠,他与刘备情同鱼水,肝胆相照,若论才,他百战不殆,所向无敌。

拓展资料: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首先啊,我们要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啊,我们要客观的分析他的各方面能力,再进行各方面的总结哈,那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诸葛丞相的优缺点哈:

优点:相貌: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描述诸葛亮都是亮身长八尺,容貌甚伟,什么意思?帅!优点!

谋略:诸葛未出茅庐之前,自比管仲乐毅,你说这样的人心中会没点墨水嘛?什么都没有的人他连管仲乐毅是谁都不知道,最后事实也证明,诸葛亮才学超群,刚出山火烧新野,联吴抗曹,三分天下......这哪项是一个没有文韬武略的人做的出来的?

人格魅力:做人怎么样嘛,我们还得看看别人对他的看法,刘备对他,那自然不用说,待之如师,言听计从,司马懿之孙对他:“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刘禅为诸葛亮单独开庙,孙权对他思而不得,就连王羲之也评价诸葛亮之才是真正的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处世面面俱到。

古人尚且如此,何况现在我们更快要将诸葛亮封神了呢?

缺点:诸葛亮的缺点可能没有什么,可能就是什么事都是大包大揽不懂给部下做一点,这就加大了自己的工作量。

1、诸葛亮的功

1、诸葛亮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蜀国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官节俭,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

2、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出山之后更是一展雄才,辅佐刘备南征北战,打下了蜀汉江山。

3、诸葛亮治军以明,表现为提出明确的道德要求。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

2、诸葛亮的过

1、没能直言劝诫刘备,导致刘备一意孤行。

当时刘备决定让关羽留守荆州,这本来就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可是诸葛亮明明知道关羽心高气傲,不可当此大任,却也没坚决让赵云代替关羽镇守荆州,从而导致了后来关羽的大意失荆州,诸葛亮对这件事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没能及时挖掘培养新人才。

五虎上将在世时,确实是威震四海,可是随着老将一个个撒手离去,诸葛亮并没有及时挖掘培养新人才,从而导致蜀国军中青黄不接,没有特别出类拔萃的人才,甚至无将也用。所以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尴尬局面。

3、六出祁山使得国库空虚。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一心想完成先帝恢复汉室的心愿,可谓是呕心沥血,举全国之力,六出祁山,使得国库空虚,百姓水深火热。无奈由于曹魏实力强大,北伐大业未能顺利完成,反而令蜀国背上了一个大包袱,需要好多年才能修养缓过来。

扩展资料

近现代著名人物评价诸葛亮:

1、***: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2、***: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3、钱穆: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总的来说,诸葛亮还是一个名人,也是一个易学家、军事家,尤其是在易学方面,可以说是到了一定的境界,而且他把易学运用到军事实践,至今无人所超越,在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易经》,这本国学著作真的是任何国家都超越不了的。

举个例子,诸葛亮的借东风,草船借箭等,运用到军事,直接到战场,这种能力真的太强大了,至于他的过错,我觉得就是违背了天意,是他个人所造成的,也是明知故犯。

为什么说他违背天意?主要还是因为他“装神弄鬼”(骗人),还有所谓的“天机不可泄露”,这就是违背天意。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三国时期蜀国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1、功绩

治军:

1、诸葛亮足智多谋,目光长远,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2、赤壁之战抓住契机,一战成名,助刘备转危为安,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3、西进图谋刘璋,北上占定军山。

经典之战:空城计,草船借箭,六出祁山,舌战群儒,七擒孟获和巧借东风等等。

治国:诸葛亮廉政奉公,为官节俭,力戒奢华,蜀国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

修为:济世爱民,谦虚谨慎,才华横溢。篆书,草书,八分等都十分出色漂亮,他还精通音律,并且还写有一部音乐理论专著《琴经》。

诸葛亮的前半生可谓意气风发,为建立蜀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居功至伟。

2、过失

1、不善用人。譬如:用人不善导致痛失荆州、失街亭,这对蜀国来说可谓是毁灭性的打击。在刘备死后,能人相继离去,人才极度短缺,这也是诸葛亮为何五次北伐没能成功的原因。虽是一心为国,忠心耿耿,但是这样造成别人无一丝表现的的机会,这样直接导致了蜀国没有可用之人。这反映了诸葛亮不善于用人。

2、事必躬亲。

诸葛亮虽然胸有雄才伟略,但管理欠缺。

身为国家辅政重臣,应该把重点放在战略和国家谋划上,放手让下属干自己的事。

但诸葛同志事事亲力,件件操心,这实际上打乱了国家的行政;再者,他也没有建立起好的人才机制,用心培养下一代人才。

这就造成人才断档,文官如此,武将如是。

最终落得个‘’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末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综合评价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是人,不是神。他虽有过人之处和不可测度的智慧,但也有马失前蹄的过错,虽大志未酬,依然成就了一个千古传颂的历史巨人。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好多人拿这句话来揶揄诸葛亮性格过于谨慎,像司马懿,当时虽然还没有这句话,但话里话外总透着诸葛亮不如自己。《三国演义》中,倍道降孟达之后,司马懿曾对张郃说,

诸葛亮平素谨慎仔细,不肯造次行事,他却不知吾境内地理;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只怕有失,不肯弄险,必然军出斜谷,来取郿城也;若取郿城,必分兵两路,一军取箕谷矣。

司马懿说得好像自己比诸葛亮强多少倍,其实他骨子里也是一样谨慎。火烧上方谷之后,司马懿蛊惑人心,对郭淮说,

孔明若出武功地名,依山而东,我等皆危矣!真为可忧。若出渭南,西止五丈原,可保无事矣。

武功在渭北之东,蜀军如果没有消灭魏军就东出武功,必然粮道被断,全军覆没。

诸葛亮肯定会屯兵渭南,他熟知地理,怎能不知道这点?他这样做是为了安抚众将,避免不必要的出击。

他的逻辑是,不作死就不会死。

他这样做还不是因为谨慎?一定程度来讲,司马懿多疑胜过诸葛亮,谨慎必然更甚于诸葛亮。

做大事的人,怎能不谨慎?谨慎并不是诸葛亮的专利,也不是诸葛亮的缺点。

正相反,诸葛亮之所以在蜀国屹立不倒,无他,就是谨慎。

说他是权臣也罢,奸臣也罢,他就是不给你任何打败他的机会。

诸葛亮这辈子,在外做官,在家做人,第一要务就是谨慎——谨慎,谨慎,再谨慎。

刘备入川后大行赏罚,彭羕曾因受赏不均,酒后诽谤刘备,被马超举报下狱。

彭羕情急之间给诸葛亮去了一封绝命书,信中痛陈前非,立志悔改,夹叙夹议,总之是一篇很有力的求情文书。

诸葛亮收到信后如何回复的呢?诸葛亮没有回复。

为什么?这又涉及另一封信。

《三国志·法正传》记载

或谓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亮又知先主雅爱信正,故言如此。

有人向诸葛亮抱怨法正私设公堂,擅动私刑,这些是不是事实呢?肯定是。

诸葛亮怎么答复呢?法正有功。

这简直答非所问。

乍看这一段,诸葛亮前言不搭后语,甚至让人怀疑记载有误。

《蜀科》出台后,法正曾向诸葛亮抱怨刑法太峻,诸葛亮答以大义,要依法治国。

可事情到了法正身上,依法治国好像不存在一样。

为什么?因为刘备看重法正,而诸葛亮对此洞若观火。

出于谨慎也是自保,他绝不触及刘备和法正之间的关系,用后人的话讲“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

”言外之意,刘备和法正、自己和法正,这两条线是警戒线,但凡和它们有一丝关联的,自己动都不要动,别人万一动了,自己也要装作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彭羕就是这样的例子。

法正“宿自知羕”,“遂(与庞统)并致之先主”。

彭羕入狱是因为诽谤刘备,彭羕没有找法正求情,而是找到诸葛亮,这其间的关系波谲云诡,一时难以分辨。

到底是法正授意,还是他自己要这么做?诸葛亮摸不清。

彭羕是法正举荐的,现在恶语中伤了刘备,而法正又是刘备的股肱,保彭羕无异于保住一个随时可以中伤法正的利器。

万一彭羕拜错了庙,自己又上错了船,刘备极可能迁怒自己。

那怎么办?信,我没收到,也不会回复的。

他是要等法正出面。

人是法正举荐的,彭羕获重罪,真想救他,法正也必须要表态;如果法正不说话,这件事就到此为止。

最终,“羕竟诛死,时年三十七”。

马伯庸在《三国配角演义》中写有一篇《白帝城之夜》,涉及蜀汉隐秘的夺嫡之争。就在诸葛亮用特殊方法解决凶手后,主角气喘吁吁地赶到,惊异于现场,“如此,日后史书如何记载?”诸葛亮气定神闲地回答,“很简单,日后不设史官。”我认为,在马伯庸对蜀国史官之谜的戏剧化“解读”中点到了诸葛亮做官为人的精髓之处。

就在诸葛恪的身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诸葛亮的谨慎。《三国志·诸葛恪传》注引《江表传》记载,

江表传曰:权为吴王,初置节度官,使典掌军粮,非汉制也。初用侍中偏将军徐详,详死,将用恪。诸葛亮闻恪代详,书与陆逊曰:“家兄年老,而恪性疏,今使典主粮谷,粮谷军之要最,仆虽在远,窃用不安。足下特为启至尊转之。”逊以白权,即转恪领兵。

诸葛亮作为蜀国真正的执政者,和孙权直通书信,常人看来并无不妥,何况诸葛恪是自己的侄子,书信内容若论及亲族,大家第一反应大概都是去信直言,但诸葛亮这封信并没有交给孙权,而是给了陆逊。

第一,如果诸葛恪将来任职节度官,就是陆逊下属,由陆逊转陈更为妥当;第二,诸葛亮在家不谈公事,在官不及私言,倘若贸然给孙权去信,如果被拒绝,便是吴国皇帝驳了蜀国丞相,如果答应,则是孙氏卷入诸葛氏内务;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自己虽是蜀国实际执政者,但毕竟只是丞相,公议往来,丞相交给丞相才最妥当,也不会授人以柄。

诸葛亮的行事特点在这件事情上得到充分体现。

反观诸葛恪做事,虽然时而成果显著,却也常有明显阙失。

很多时候,他并不是力所不及,而是心思疏忽。

就在诸葛亮的这封去信之前,有这样一句话:“节度掌军粮谷,文书繁猥,非其好也”——诸葛恪觉得不喜欢的事就可以不做,他可能不知道,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就是从调度江南三郡钱粮起步的。

掌握钱粮调度,便可知道行军打仗的补给需求,对军队的了解就更深入也更直接。

退一步讲,统帅全军,岂能不熟知军队最基本的运作?在陈留起兵时,曹操都曾亲自动手打铸兵器。

别人劝他说,安天下不必扫一屋,他回答说,小事也有大用,何况打铸兵器并非小事。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得曹操在扯鸡汤话,但类似的经历在诸葛亮文集中得到了印证。

诸葛亮曾在占领武都阴平后为某部统一更换刀斧,原因是砍斫鹿角毁坏该部刀斧千枚。

先前他以为这是正常损耗,后来才查知是后勤偷工减料,便重新晓谕全军,上阵刀械必须是十折钢刀,更请刀神蒲元亲自淬炼宝刀千口,甚至不惜千里迢迢回成都取蜀江水淬火。

如此看来,曹操所做的事情,是小还是不小呢?他们做这些事情都有明确的目的,并不以事情的大小作为衡量标准。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必须用历史的眼光与观点来看。

诸葛亮首先是一位汉代非常著名杰出的思想家,战略家和学者。

诸葛亮其次是一位为国为民殚精竭力,精忠报国,奋斗一生的好臣相。

诸葛亮丰富的学识与渊博的知识创造了灿烂的古蜀文明。

同时,诸葛亮也不可摆脱封建社会文化桎梏,诸葛亮的多才渊博与才能施为,也被封建割据,忠君思想所束缚,以至于受局限而偏居一隅。

诸葛亮最大的败笔可能是没有为蜀国和刘备的统一大业培养出优秀的后继人才。

诸葛亮过分事必躬亲,忽略或没有将人才培养跟上,才使得后期蜀国凋零 。

感谢提问者的精心提问,感谢头条官方的信任,邀请小编回答这个热点的问题!小编先抛砖,目的是引各位的玉,欢迎各位也热心作答!

小编自小以来喜欢看书,喜欢研究研究古今中外的文化,尤其是各种杂七杂八的书籍,所以对于三国文化还是有一点点的研究,当然比起那些专业研究的朋友水平低多了,所以对于如何评价诸葛亮一生的功过?

小编以前思考的时候也有不少心得,下面小编给大家说说,分享分享心得:

相反,诸葛亮最大的优势变成了他最大的劣势。他亲自处理朝中和军队的事务,领导军队作战。虽然这是对国家忠心耿耿的表现,但并没有给别人一个表现忠诚的机会,这直接导致了蜀中没有有用的人。恰恰相反,这反映了诸葛亮在用人方面的不足。

不能挖掘、吸收和培养人才,官职越高,重用能力越重要,需要任用人才从宏观上控制大局。

比如,就业不好造成的荆州和街馆损失,对一个国家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

刘备死后,有劳动能力的人相继离开,人才严重短缺,这也是诸葛亮北伐五次失败的原因。

五次北伐后,蜀中人才短缺更加严重,使蜀中陷入严重危机。

刘备死前,他把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刘禅还年轻,诸葛亮当朝掌权,亲自出征。

因此,刘禅没有发展的空间。

在人们的眼里,他已成为一个不可持续的斗士。

他不应该过于谨慎和自信。

当然,诸葛亮非凡的智慧和才华,对历史的奉献和奉献是不可否认的。

人们对自己的国家忠心耿耿。

”如果你在离开学校前就死了,你会让英雄哭的。

它应该永远存在。

上面只是一个小版的视图,喜欢可以加收藏或者关注,不喜欢喷。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积极讨论你的观点和想法。

我们一起讨论吧。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如何评价诸葛亮一生的功过?这个热点问题的的一些简单的看法,有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意见的小伙伴欢迎下方留言,请不吝赐教,小编感激不尽,必定予以回复,谢谢各位阅读!

《五丈原诸葛亮庙》有感

周原云树郁苍苍,五丈原上草木香。 一诗二表三分鼎 ,力挽狂澜定家邦。                    

秋风骤起赤星落,七星灯暗空断肠。斯人已乘清风去 ,鞠躬尽瘁百世芳。

诸葛亮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的代表,更重要的他是千百年来士大夫知识分子的人格之神。

在中国历史上,德才兼备的人不少,但像他这样集智慧与人格于一身,可谓绝无仅有。

他所张扬、实践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为历代所推崇备致。

诸人对他的评价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正确认识:第一,优点:1.博学多思,当年躬耕南阳,闭门十年精读经典,因而成为饱学之士。

2、一个战略理论家,一篇《隆中对》,分析天下大势,非常透彻。

3、勇于承担责任,如失街亭后,自贬三级。

4、重视科学,亲自发明木牛流马。

5、正确确定和执行少数民族政策,如七擒七纵。

第二,缺点:1.架空刘禅。

刘备死后,由于刘禅年幼,由诸葛亮执政。

当刘禅长大成人后,诸葛亮理应把大权移交给刘禅。

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干,而是把军政大权进一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更派人监视后主的一举一动。

令刘禅敢怒不敢言,刘禅想抢回大权,但满朝都是诸葛亮的亲信,只好信任宦官黄皓,造成千古遗憾。

2、穷兵黩武,祸国殃民。

诸葛亮在执政期间,仅为完成先主之心愿和他自己的隆中对的策略而不顾国力民力,六出祁山。

由于力量相差太远,无法收复中原,反而令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并直接影响他的继承人姜维,令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说起诸葛亮,从古到今,没有不被他才能所折服的,三国期间,可以说蜀国因为他的伟大才能才确保了有一席之地。

然而,纵观诸葛亮的光辉一生,他也并非圣贤,虽然小说《三国演义》试图将他演绎得出神入化,但小说终归是小说,有他的虚构成分,历史终归是历史,容不得参杂个人感情。

3、诸葛亮治军以明,表现为提出明确的道德要求。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

最后借用***评语“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感谢

诸葛亮功过相抵。功与东吴合作,抗曹!为刘备放心入川,扫平川南。过,过份北上功打曹,令政府超负荷,不论人力,物力过快损耗!加速亡国,用人太过执着,自以为事,太重用姜维,没有相信魏延。使国家后期没人可用。

诸葛亮前期跟随刘备,能让他从居无寸土,到取得荆州,益州,到定都成都称帝是相当不简单的。后来刘备夷陵之战兵败托孤白帝城,诸葛亮兢兢业业,稳定后方后,六次北伐出祁山攻打魏国,尤其最后一次火烧上方谷,由于天气突降大雨,不顺遂意,加上军中大小事亲自操劳,直致油灯苦尽!

诸葛亮之过:其一是第一次北伐错用马谡守街亭,没有谨记刘备的临终遗言:马谡其人言过其实。其二革除李严的官职,李严是益州士大夫的代表,能力可以很好治理蜀国的内务,只因为一次北伐他侄儿运粮延误时日战机,后处罚由其儿李丰任职。

总的来说诸葛亮一生功劳是永垂不朽的。

我觉得评价起丞相来有必要分为演义中的诸葛亮和历史上的诸葛亮。

先说演义中的,这绝对是四千年一遇的完人,没有任何污点,武力值除外,各项能力指标都在全书中属于第一梯队的人才型人才。集治国理政、行军打仗、文采韬略、创新发明于一身的超级演说家,人品还没得说,长得还帅气,人间是出不了这样的人才的,所以鲁迅说他近乎妖。

再说历史上,这也是个受万人敬仰的信仰式人物,演义只不过夸大了部分优点,但这不能否认丞相本身就很优秀。而且在演义之前,丞相就已然封神,这是源于其自身人格魅力。历史上的诸葛亮依旧是治国能手,品行高洁,能言善辩,会搞发明,还长得帅……

当然,我们最应该铭记丞相的,是他的品质,为刘氏季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的精神,他看透了时局大势,却依旧怀揣梦想追求志向,向着汉室一统努力,这是属于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我们评价一个人的功过,必须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把此人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全面的评价,今天我就简单的说说诸葛亮吧。

诸葛亮可以说是戎马一生,为了辅佐刘备,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对于他的评价,有好有坏,那应该如何理性的评价诸葛亮的一生呢?对于这样的一个传奇人物来说,肯定是有着不同的人生。

诸葛亮简介

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就在隆中(位于今湖北襄阳)隐居,平日喜欢吟诵《梁甫吟》,又常以管仲、乐毅自比,世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干。

后来正是因为好友徐庶的推荐,才让刘备发现诸葛亮,与诸葛亮一同打天下。

诸葛亮的优点

1、博学多才

诸葛亮年轻时就熟读兵书,善于察言观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利用阴阳五行以及奇门遁甲,让刘备在打江山的时候,走了捷径。正是因为诸葛亮的杰出才干才会让刘备的战力不断增强。

2、从不以貌取人

这一点看诸葛亮的夫人就会知道,诸葛亮可以说是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而找的夫人却比较丑,在诸葛亮的眼里,只认才学不认相貌,这样的择偶标准是现在大部分人做不到的。

3、有战略思想

从隆中对就可以看的出来,诸葛亮在出山之前就已经把天下格局看的十分透彻,这也是为什么刘备三顾茅庐的还是会出现隆中对的原因之一,天下的形势通过一篇短短的隆中对就能轻易分析,可见诸葛亮的战略性思维。

4、勇于承担责任

当街亭失守之后,诸葛亮作出的决定是自贬三级,对于一个谋士来说,这个惩罚是比较严重的,如果把这个惩罚放到***,相信不会有很多的人能够做到这一点。

5、对于科学非常重视

比如诸葛亮当时发明的木牛流马,以及当时大修水利工程,对于这些措施,有很多地方现在依然造福于百姓。

6、对于少数名族的政策宽松

诸葛亮在政期间,正确的确定和少数民族的关系,这才能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一种稳定的态势。

诸葛亮自幼不被人理解,现在看来诸葛亮是一个志向高远的人,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确实不被人理解,当时的诸葛亮常常和管仲乐毅相比,在常人的眼里自然就是不被看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c202404201922240e95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