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年间,偏远的山区里,有一个小山村,住着一户姓俞的人家,家里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后生,因为水性极佳,人在水中游,宛如浪里白条,因此人们称呼他为俞白条。
离村子大约五百米远,有一条几丈宽的大河,一年四季水流不断。俞白条无以为生,便在水里求食,制作了一条小船,编织了一张渔网,每天摇着小船在河里打鱼,鱼获足够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这一天,俞白条驾着小船,在河中心撒了几网,却都是一些小鱼小虾。于是,他把船往上游摇了四五里,开始撒网。
这里的沿河两岸,长满大柳树,柳条和杂草,都倒垂在河里,阳光穿透柳枝,星星点点地洒在河面上,显得阴气很重。搁平常,俞白条很少来这里打鱼,因为这里的气氛,让他心里不踏实。
撒了几网,收获颇丰,每一网都有好几条大鱼。最后一网时,俞白条居然拉不动,看来网住的鱼,肯定不小。俞白条耐心地遛鱼,最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大鱼露出水面,原来是一条巨型白鱼。
白鱼一丈多长,鳞片泛着青光,已经没有多少力气了,肚皮朝上露出水面。按说一个打渔为生的人,看见捕获这么大的一条白鱼,应该欣喜若狂,但是,俞白条却高兴不起来。
为啥?因为他从小就听村里老人说过,鱼类修炼的最终目标,就是变成龙族。一般的白鱼,长不到这么大的个头,既然这条巨型白鱼长到这么大的个头,可谓历尽艰辛,实在不易,如果毁在他的手里,着实让人可惜。
思虑片刻,俞白条决定将巨型白鱼放生。也是巧了,村里的两个猎人兄弟从此路过,恰好看见了这一幕,跑过来看着巨型白鱼,啧啧称奇。他们看见俞白条下到水里,正在解开白鱼身上的渔网,急忙询问俞白条在干什么?
俞白条说:“我打算把大白鱼放生。”猎人兄弟急忙制止,说道:“这种巨型白鱼很少见,你将它卖给我们当下酒菜吧,价钱翻倍。”俞白条却说:“正因为很少见,吃了可惜,我才决定放生。”
说罢,也不顾猎人两兄弟的制止,解开渔网,把巨型白鱼放生了。俞白条拍着巨型白鱼的背说:“你应该到大江里去,那里才是你的用武之地,这里的河面太窄,不适合你。”
猎人两兄弟将此事传开,好多人嘲笑俞白条傻,到手的钱财却不要,哪有嫌钱财烫手的呢?不是大傻瓜还是什么?俞白条听说后,也不辩解,一笑了之。
一转眼,到了夏天,接连下了好几天的暴雨,河水漫过堤岸。这一天,俞白条冒雨在河滩上打捞鱼虾时,看见洪水中露出一个鱼背,正是巨型白鱼,顺流而下,瞬间不见踪影。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七八年,这期间,俞白条娶了妻生了子。这一年,隋朝对高丽用兵,官府四处强征兵丁,俞白条没有幸免,应征入伍,随着部队走水路往北而行。
船只行到长江时,将军站在船头欣赏景色,身上的斗篷绳扣松了,斗篷随风刮落江中,顺流而下。这件斗篷,是隋炀帝杨坚御赐的,将军急得大声喊叫说:“谁要是捞起斗篷,赏银百两。”
话音刚落,俞白条脱掉盔甲,纵身跃入江水中。很快,他追上斗篷,捞了起来。士兵们大声喝采,声音响彻云霄。
这时,江水翻涌,忽然浮起一条巨型白鱼,大约两丈多长,嘴里露出尖牙,向俞白条游来。众军士惊叫连连,俞白条却哈哈大笑起来,因为这是老相识了。他张开双臂迎向巨型白鱼,谁知它却潜到水下,张嘴咬向俞白条的脚趾。
俞白条猛地感觉到脚趾传来一阵钻心地疼痛,赶紧游向船只。众军士将他拉上船,只见右脚的小脚趾咬断了一小截,将军赶紧吩咐军医包扎。
俞白条讲了和巨型白鱼是老相识,众军士愤愤不平,破口大骂巨型白鱼忘恩负义。过了两天,伤口感染了,脚背肿起来了,俞白条难以行走。
船只靠岸后,将军让俞白条留下来养伤,等伤好后,再去追赶部队。俞白条住在廉价的客栈里,伤口时好时坏,一直将养了两个多月,伤口才愈合,能够正常行走。
俞白条急忙追赶部队,半路上,忽然传来消息,他所在的部队中了高丽军队的埋伏,全军覆没。俞白条洒下几行泪水,悄悄地启程回家去了。
在路上非止一日,这一天,终于到了家里。家人们喜出望外,为他接风洗尘。俞白条讲了遭遇,众人说道:“表面上看,大白鱼忘恩负义,其实,他在报恩。如果它没有咬断你的小脚趾,你又如何能捡回一条命呢?”
俞白条这才恍然大悟,心里对巨型白鱼感激不尽。那些当初嘲笑他傻的村民们,也纷纷夸赞他做得对。从此以后,俞白条在家里安居乐业,过着安稳的生活。
正所谓好心得好报,善行得善终。本故事采用了荒诞的笔法,在于借事喻理,劝人为善,与封建迷信无关。读者诸君读罢故事,如果心生感悟,不妨表达观点,与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