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历史上真实的人桥,金刚川人桥在历史上是真的吗?

是真的,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志愿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在世界上存在这样一个最“坚固”的桥,他在建造的500年间不曾被毁坏,即使经过了风吹雨打,反而它变得越来越牢固。这座桥是位于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当地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在这里由于是热带气候,经常会有降雨,并且气候比较湿热,有一座桥是沟通河流两岸的地方,这里曾经修建过一些桥,但是由于气候条件的影响,它们总是经受不住风吹雨打,并且很快就变得无法修复。

后来,人们利用两旁的大树,开始修建出一个由树干搭建的大桥,这座大桥的桥身是由树干搭建而成,在修建的500年期间,人们从上面经过,没有发生任何的危险,而且大桥随着树干的成长,反而变得越来越强大。

中国云南有座铁路桥,只有短短的67米距离,按现在的造桥技术,搭一个桥梁就过去了,但在100年前修建它却充满了艰辛与困难,在一年多的造桥时间,先后有800多人付出了生命,堪称世界上“最要命”的一座桥。

这座桥就是云南滇越铁路上的“人字桥”,一座由法国人设计,1907年建造,并在世界桥梁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铁路桥。它建成后被西方记者称为除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之外的世界第三大工程,现在是国家级文保单位。

2021年1月29日,我同乡下大哥老徐到了云南屏边县,早起先是拜谒对越作战烈士陵园,然后看一下当地的农贸市场,第三件事就是去看“人字桥”。

“人字桥”是滇越铁路上的一座铁桥,距离屏边也就几十公里,但是出了县城就开始穿越雾海,屏边县的气候很独特,可能和海拔有关,冬季经常雨雾笼罩,我们小心地在山道上行驶,其实一路是往下走,低于海拔一千米时才冲出雾霭,接下来不断降低,最低处海拔竟然只有300多米。

一个半小时后我们来到人字桥旁的屏边县平乡五家寨,停好车,开始奔向“人字桥”。先是沿着修好的旅行栈道走,并在桥的下面穿行,看它的高远与险峻,最后上山,穿过隧道,登上了这座桥梁。

看“人字桥”不能不先说说滇越铁路。

云南过去有十八怪,其中有两怪:一个是“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另一个是“火车没有汽车快”,说的都是这条滇越铁路。

说它“不通国内通国外”,是因为它的起点一边是中国的昆明,另一边是越南的海防,全长854公里;而说它“没有汽车快”,主要是道路复杂,落差大,弯道多,平均时速不到30公里。

滇越铁路是一条跨国铁路,它的主导建设却不是中越两国,而是“侵入”者法国人,这条“惠及”两国的铁路,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法国人。

所以从设计到施工,都是法国人操纵的。其中越南段1901年开始动工,1903年竣工通车;而云南段是1904年开工,到1910年4月全线通车运营。

滇越铁路在云南这一段,由于穿越崇山峻岭,施工相当的复杂,造了很多的桥,其中五家寨“人字桥”,属于代表性桥梁,也是整个滇越铁路的标志性建筑。

“人字桥”建设于1907年(按清朝纪年,应该是清光绪三十三年),由法国工程师保罗·波登根据应用力学原理设计的。

五家寨铁路桥建在两山的峭壁之间,两山完全打通,是山洞相连,峭壁之间的跨度是67米,而桥长为71.7米,桥宽4.2米,距离峡谷高度102米,全部是用钢板、槽、角钢、铆钉联接而成,桥梁重达179.5吨。

“人字桥”是一座钢铁桥,它的桥梁整体在法国定做,海运到越南海防,辗转进入云南,最后到了施工现场附近,再由人力,一点点、一段段的背上山,最后组装而成。

其中最难的是两根用来牵引架桥的铁链,每根长355米,重5000多公斤,建造时已经连为一体,无法分离,只好由100多名工人协作肩扛,一点点拉扯挪动,用了整整三天时间才运送到位。(书影写作发布)

在建造这座“人字桥”时,一年中有800多名中国劳工丧命,大多是跌落下百米的山崖......

这是一座要命的桥啊!

这座人字桥在世界桥梁史上留下“英名”,列入《世界名桥史》。它为双重式结构,上承多腹钢梁,下部为三铰人字拱,既美观又科学。

它的人字拱是由两个等腰三角形桁架拱臂组成,而拱臂底部支承于山腰间,顶部合拢后再联接于钢枢上,怎么看都是科学和漂亮。

滇越铁路使用的是窄轨,同我们现在铁路比要窄很多,所以它也叫“米轨”铁路(只有一米距离),这种铁路适合弯曲的道路,但是也是小机车,载货量不会很大。

滇越铁路建成一百多年了,这时间里,它一直在运行着,为货物运输和客运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这67米的“人字桥”历经百年风雨,依然坚固如初,还可以继续使用。

随着中国快速发展,公路、铁路建设更是日新月异,滇越铁路也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只是剩下小部分作为文物和旅游观光而存在,五家寨“人字桥”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观光者前来观赏和赞叹。

人类的进步总是伴着喜悦和笑容,也随着生命的付出,致敬前人,更缅怀牺牲者。

这深深的峡谷,高高的人字桥梁,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百年过去了,依然会浮现当初建造的场面,各种声音似乎依然在峡谷中回荡......

十人桥的故事是淮海战役中10名勇士用肩膀扛着木梯保证部队渡河的真实事件,故事的内容为:

在淮海战役打响后,国民党黄百韬兵团逃跑,解放军各部队奉命分头追击。9纵27师79团追击敌人到沂河时,被拦住了道路。3营战士们迅速下河将两条梯子挂好,当作浮桥。但浮桥没有桥腿,无法让部队通过。而对岸,敌人已经开始逃跑。

为了让我军主力部队尽快过河,79团1营尖刀连(2连)连长命令该连1排3班火速架设浮桥。1排副排长范学福和3班长马选云接受命令后,立即率领战士就近找来了一些木板和两架梯子,迅速用绳子扎好,横在河面上,架起了一座没有桥墩、很不稳固的浮桥。

战士孙学赞发现梯子不平,就用双手抬着梯子,保持平衡。战士宋协国和范副排长站在河水的最深处扛桥。就这样,以10位勇士为桥墩的“十人桥”架成了。他们朝东岸我军突击队员高喊:“大胆地过吧,同志们过吧!我们保险!”这喊声像一道命令,指战员迅速依次踏上“十人桥”冲向对岸。

部队飞快上桥,有一会十七八个全副武装的战士同时在桥上奔跑,因为负重大,桥身突然一歪,四五个战士掉下河。马上有人大喊:“拉开距离过桥!”桥上战士立刻分散开来,桥又稳了起来。机枪连的战友们要过河了,他们觉得机枪太沉,怕桥下的同志们顶不住,有人就说:“走,趟水过河。”

在桥头的架桥战士孙书贤顿时急了:“快过吧,同志,打仗还心软什么!我们扛得一个又一个连队从人桥上通过。”就这样,我军一个营的兵力快速通过了“十人桥”,冲向对岸,迅速投入到战斗中。

答应该是抗日战争时期妇女们搭起人桥供解放军渡河打鬼子

广州人民桥人民桥位于中国广州市,为跨越珠江两岸的一座桥梁.

其北起六二三路、与康王南路相连,跨越珠江,南至洪德路、与工业大道北相连,是一座3孔预应力钢筋混凝土钢构桥.大桥全长701.2米,主桥长182米,宽18米,其中行车道12米,两侧人行道各3米.南北引桥长519.2米,宽12米,但引桥不设人行道,由4座步梯连接主桥供行人、自行车上下.

民国21年(1932年),曾提出在太平南路(今人民南路)西濠口建筑西堤铁桥.民国24年(1935年),工务局亦进行筹划并选取桥式,但桥未筑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珠江南岸工业发展迅速,海珠桥难以承受日益加大的交通流量,急需建设新桥.1965年4月,经国家计委和建工部批准兴建人民桥,同年11月4日正式动工,于1967年5月1日竣工通车.1984年在人民桥南端建成洪德路立交桥疏导车流.1988年在人民桥北端,建成东、北、西3条匝道,分别连接沿江路、六二三路及沙面旧东桥.2000年在人民桥东侧建内环路,及拆除桥北三条匝道. 深圳人民桥东门老街解放路和电影大厦旁边有座人民桥.

人民桥就是古时的惠民桥.清康熙年间重修的《新安县志.地理》记载:“惠民桥,在深圳,河沟深浚,凡遇雨海潮涨,往来维艰,更有不知深浅,动遭淹溺,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8年)巡检廖膺庞建造古桥,名曰‘惠民’.”

惠民桥下,是源自布吉笔架山的深圳河,流经渔民村、赤尾村、沙头村,入深圳湾大海.300多年前官富(今深圳罗湖、香港一带辖区清朝为官富司)巡检司廖大人,在这条河上建了这座惠民桥,着实惠及乡民,为子孙后代造了福,遗憾的是廖大人造的石板桥,那时只能过人,过不了八人大轿,更过不了马车,后人把石桥拓宽两边成木桥.再后来木桥过得了县太爷的轿,过得了马车,但载重不成,仍然过不了汽车,后人的后人只好再次改建成水泥钢筋桥.

尽管人民桥只有长30米,宽20米,但在上世纪80年代经济特区创办初期,深南大道没建造之前,它仍是比较大的一座桥,为深圳交通“咽喉”.往西,它通向南头、蛇口、西乡、松岗、东莞、广州;往东,它连接沙湾、盐田、龙岗、惠州、汕头.那时,广深铁路从广州过来,贴着地面驰向罗湖桥,延伸至香港红磡,像把马刀,把深圳老城分作两半.铁路和马路平面交叉.铁路两侧的和平路与建设路,每天成百成千的汽车,要在解放路铁路闸口上拥挤,争相通过人民桥.适逢上下班,人车高峰,火车又要通过,极其认真负责的闸口道班早早把道口闸杆放下,瞬间,人民桥便挤着长长的车队、黑压压一片自行车流和人群.深圳人形容这个小小的铁路闸口和连着这闸口小小的人民桥,是交通“油瓶颈”.性子好的人,这时也会被憋出火来.

人字桥是由法国工程师鲍尔·波丁设计,于1907年3月10日动工,1908年12月6日竣工,历时1年零7个月。

滇越米轨铁路五家寨人字桥位于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度箐站与倮姑站之间,被称为滇越铁路第一桥。

清朝末年建成的这座巨型钢梁结构铁路高架桥,构思巧妙、结构独特,优异的人字形钢架稳固支撑桥面,历经百年风雨,至今仍然通车。

该桥横跨于两山悬崖峭壁之间,长71.7米,宽4.2米,距谷底102米,由法国女工程师鲍尔·波丁设计,因形似“人”字而得名。

这是解放战争中的一个故事。

一个初冬的夜晚,解放军某部奉命追击一股逃窜的敌人。他们经过百把里的急行军,快要追上敌人了,却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这条河有三丈多宽,水流很急。河上没有桥,我军过不去。连长命令第三班架桥,第二班负责掩护。

三班的战士接到命令,立刻行动。

他们找不到架桥的器材,就利用仅有的两架木梯架桥。

班长和战士们跳下寒冷的急流,把木梯扛在肩膀上,人身当桥腿,木梯当桥面,一班长看到桥还不稳,说:“还缺桥腿,咱们一班来当!

”战士们纷纷跳进急流。

两个班的战士合在一起,有的用胳膊抬,有的用肩膀扛,一座平稳的“人桥”架成了。

架桥的战士们向岸上的战士们喊:“放心地过吧!

同志们,过吧!

机枪连迅速踏上这座“人桥”。

有的战士滑倒了,架桥的同志就用头把他顶住;有的战士踩着架桥同志的肩膀了,架桥的同志就咬紧牙顶着;有的战士滑到河里去了,架桥的同志就赶快把他扶上去。

同志们浸在十一月的寒流里,冻得牙齿格格地响,桥面渐渐地低下去了。

一班长大声喊:“同志们!

咬紧牙,挺起胸,保证完成任务!

”有个战士唱起来:“ye战军什么也不怕,艰苦和困难吓不倒咱…

”大家也跟着唱起来。

进攻的部队踏着这座“人桥”,冲上对岸,消灭了敌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c202211100432086b89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