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四十岁,很多人会感觉压力越来越大,上有老下有小,而大多数人的状态属于“一事无成”,想躺平办不到,老人的健康需要关切,孩子的教育需要投入,妻子的情绪需要安抚,自己的身体也需要平衡才行。
作为男人,肩头与生俱需要承担责任,泪水与你无缘,汗水与你相伴。
房贷、教育、医疗等一笔笔的费用,压得很多人喘不过气来。
作为女人,很多人放弃了工作的机会,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孩子的教育上,但是看到孩子的成绩却欲哭无泪。
做人难,做四十岁的男人、女人最难,太多的烦恼,太多的无奈,成年人的字典里没有“容易”二字,面对这些唯有坚持,发愤图强不是口号和空话,而是行动。以史为鉴,看历史故事多了,就会有一种感觉,“发愤图强”这件事不分年龄,百折不饶的勇气,才是战胜困难的关键所在。
那么纵观中国历史,到底哪个人才算是在四十这个年纪上奋发图强,而最后成就了惊天伟地的事业的呢?有人会想到姜子牙,说他八十多岁的时候垂钓,而被周文王启用成为周灭商的关键所在。
但那时候距离现在毕竟太过遥远,很多史料的记载并不真实,有很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充斥其中,今天我要说的主人公是大家很熟悉的汉高祖刘邦。
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提到刘邦,在他四十多岁的时候,还是一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样子,在他的父亲兄长眼里,他本来可以安生的做一个小地主,靠着家里的土地过躺平的日子,但是刘邦偏偏不安分,读了几年书之后,便四处游历,还成了燕赵大佬张耳的马仔,他最仰慕的人就是信陵君魏无忌,而他最想成为的则是一名豪侠。
跟随张耳的几年里,刘邦增长了见闻,尽管在很多人眼里他还是个市侩之人,但他却用自己学来的本事和沛县的县令萧何联起手来,干起了鱼肉乡里拉帮结派,培植自己势力的勾当,当然你也可以说他是按照张耳的安排,在沛县发展地下的反秦势力,他的公开身份是沛县的泗水庭长,属于地方的治安干部。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是有个大志向的人,但可惜自己的出身太低,并不为他人所接纳,于是他便开展了一场造神运动。
当然这不是先例,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就曾喊出了“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把陈胜起义说成了是天命所归,用来愚弄那时的百姓,让他们踊跃的参加到反秦的队伍之中,而陈胜则成为了反秦的领袖。
成为了反秦领袖之后的陈胜,接纳了六国没落的贵族,充实到自己的革命队伍之中,而且渐渐背离了自己的初衷。
当然这并不是陈胜失败的根本原因,接受六国没落贵族,同时排挤农民起义领袖,和秦末新兴的商人地主阶级作对,这注定了陈胜不可能获得成功。
闻项梁在薛,从骑百余往见之。——《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敏锐的发现了这一问题,因此他先投靠楚国名将项梁,在项梁失败之后,又转投到楚怀王的麾下,在怀王默许下,率军西进入关中。
而先进关中者为王,这是出怀王和诸侯们的约定,刘邦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在进入关中之后,通过“约法三章”,保护了商人地主阶级的利益,而获得他们的广泛支持。
关中之地也成为了刘邦最可靠的大后方,为他源源不断的提供兵源和物资的保障,这是楚汉战争中,尽管刘邦一直屡战屡败,却能屡败屡战的底气所在。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史记·留侯世家》
刘邦能够击败项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知人善任、从见如流”,但是仅仅凭借这八个字,很多事情还是不能说得清楚的。
毕竟每个人的需求不同,要针对每个人的需求,做到因人而异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如张良本是韩国贵族子弟,其祖辈世世代代在韩国担任丞相,秦灭韩后张氏家族迅速败落,本来衣食无忧,仕途畅通的张良,成了个落魄公子。
这时候的张良对于秦充满了仇恨,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灭秦,因此连弟弟的葬礼他都没有操办,张良散尽家财,遍寻天下的勇士要刺杀秦始皇嬴政。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史记·留侯世家》
除掉暴君报仇血恨成了张良的目标,终于他找到了勇士在博浪沙搏杀群始皇。
但秦始皇岂是那么容易就被杀死的,张良的行事行动失败,他也成了被通缉的人,只好隐姓埋名到下邳做起了任侠。
这个时候的张良意识到:光杀死秦始皇嬴政并不能解决问题,一定要推翻暴秦的统治,才能完成心愿,于是他便行任侠之行,结交天下反秦势力,这里就包括曾经被他庇护的项伯,张良的名声渐渐被大家所熟知。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史记·留侯世家》
除了利用家族累积的财富,去行人侠之为外,张良还默默的沉积自己,通过学习兵法韬略来提升自己,但是他兵法方面的能力却没有人去欣赏,这就是他所说的,在很多人面前谈论他的兵法,却无人认可的原因。
而他遇到黄石公,通过多次拾鞋得到的《太公兵法》之说,也有些传奇的色彩,和刘邦一样,不过是为抬高自己的身价罢了。
毕竟在此之前,人们印象中的张良可不是什么智者,不过是一个落魄的富家公子和刺秦失败的亡命之徒罢了。
而刘邦则对张良十分认同,不仅认同他的兵法,还认同他的为人,几乎认同他的一切。
张良“汉初三杰”的名头是刘邦团赋予的,而刘邦“知人善任”的名声也是张良他们抬举起来的,“互相成就”才是智慧的最高境界。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史记·留侯世家》
进入咸阳宫之后,刘邦本来也想做一个现成的皇帝,毕竟对于一个小地主而言,眼前的一切实在太过于有吸引力了。
他没做过皇帝,更不曾见过这么多金银财宝,好美色的沛公,把秦王的妃嫔变成了自己的女人。
萧何、樊哙和张良告诉刘邦,你这么做是玩完的节奏,一定要搞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你面前还有项羽这么强大的对手存在,没有击败他,天下人还没有信服你,怎么能够坐享其成呢?刘邦不是糊涂蛋,他猛然警醒起来,做农民起义领袖没有前途,陈胜的死就是例证;做个小地主更是没有前途,父亲和哥哥就是例证;而做六国贵族代言人同样没有前途,项梁的死就是例证,他帮助楚怀王称王,但楚怀王却为了权力害死了他。
惟今之计只有做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言人,取代秦王关中才有可能得天下。
汉五年,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军,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史记·项羽本纪》
和项羽之间不断的战争,让刘邦认识到了一点,在战场上仅仅凭借自己的能力是绝对不可能击败项羽的。
要想击败项羽就得集天下人之力方可能达到,于是他问张良和陈平说:“我究竟用什么办法才能击败项羽呢?”陈平和张良的意见出奇的一致,他们说:“如果要击败项羽,你要联合英布、彭越、韩信,借助诸侯们的力量,以天下人之力伐楚,方可能成功!但这些人不会轻易听话,如果给予他们实实在在的利益,他们绝对不能和你团结在一起!”刘邦当然知道这些人都是趋利避害之徒,不给他们点甜头,他们怎么会帮助自己,但是王爵封地有什么关系?只要除掉了项羽,收拾这几个败类,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吗?
垓下之战中,在韩信的指挥下,诸侯联军以十倍于楚军的兵力,将楚军团团围困在垓下,项羽突围后在乌江无奈自刎,楚汉之争落下了帷幕。
当众将都弹冠相庆谈论着封侯拜相的时候,刘邦脑子里想的是另外一件事:如何面对这些替自己打下天下的好兄弟,未来潜在的威胁。
彭越、韩信被扣上了谋反的帽子诛杀,不想坐以待毙的英布起兵造反,被刘邦统兵消灭。
汉初三将被消灭了,刘邦的心安稳了许多,对于皇位的继承人,刘邦曾经动摇过,毕竟他太喜欢刘如意了,戚夫人也不断在他面前哭诉。
但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刘邦知道天下如果不给刘盈,不交给吕雉,恐怕立刻就会天下大乱。
除了吕雉外,无人能弹压这些野心勃勃的功臣和蠢蠢欲动的宗室诸侯,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让戚夫人去做太后,刘如意去做皇帝,恐怕打下的江山立刻就会变成功臣勇将与诸侯王之间混战的乱世。
安排好身后之事,选好守成之人。
刘邦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了吕雉和刘盈,同时又保证了功臣集团的利益,做到了权力的制衡,外戚和权臣势均力敌,对于皇帝才是最好的选择。
当汉高祖刘邦生命的最后一刻到来时,他闭上眼睛安然而逝,身后之事就交给刘盈和吕雉吧!吕雉掌权后开始打压功臣,限制宗室诸侯的权力,很多人说吕雉是为了外戚,但是这些做法对于加强中央集权有莫大的帮助,利弊之间各有判断吧。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