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上有陈三两真人吗?
①
历史上有陈三两真人!
陈三两原名李素平,是明朝正德年间人士,她的父亲寒窗几十年考中进士,于是变卖家产,带着妻儿到京城报恩寺等着朝廷安排官职上任。万万没想到,大宦官刘瑾把官职卖与他人,陈三两的父亲李九经无钱贿赂,听说官职落空,一时悲愤交加,和妻子双双气死在庙里,留下了未成年的李素平和弟弟李凤鸣。
②
是的。
明朝陈三两爬堂,明朝,进士李九经被奸臣陷害致死,其女李淑萍为埋葬双亲,教养胞弟,自卖本身,误入青楼,改为陈姓。
她才气横溢,双手能写梅花篆字,因其矢志不作娼,以卖文为鸨母挣银,所作诗文每篇售银三两,故称陈三两。
三两收养孤儿陈奎为弟,教其读书并助他赴考。
后,三两被鸨母卖给珠宝商张子春为妾,三两不从,张贿通沧州知府李凤鸣,对其严刑拷打,逼其“从良”,而这州官竟是三两失散多年的胞弟,陈三两义弟陈奎为巡抚,陈三两冤枉昭雪,李凤鸣被罢官。
③
有故事的原型人物。指的是籍贯山东临清李家大寨(今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临西镇堤口村)的李素萍。戏曲《陈三两》就取材自今邢台市临西县在明代时的进士李本固和其姐姐李素萍的故事。
二、济南东仓粮道历史故事?
济南东仓粮道拥有悠久的历史,其故事可以追溯到古代。根据相关资料,东仓粮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济南地区属于齐国。古时的东仓粮道是齐国粮食储存和调度的重要通道,负责将粮食从地方运往国都,以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到了唐代,东仓粮道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连接地方与中央的重要粮食运输通道。当时的东仓粮道起点在今天的济南市历下区,终点在齐国国都临淄(今淄博市临淄区)。
宋代时期,东仓粮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的东仓粮道全长约200公里,设有多个粮仓,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粮仓,以便于粮食的储存和转运。
明清时期,东仓粮道逐渐被废弃,但其在历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仍然不可忽视。今天的东仓粮道已经成为一条历史古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总的来说,东仓粮道的历史悠久,是古代济南地区粮食运输的重要通道,对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起到了关键作用。
乾隆二十六年,山东督粮道颜希深的母亲趁他不在家中,打开官仓,对百姓们说:“快,把这些粮食都搬到你们家去!”那个时候,擅自放粮是重罪,就在大家都替颜母捏了一把汗的时候,乾隆却下了一道谕旨:裳颜母三品诰命!
原来,就在这一年,德州发了大水。当时,大雨下了七天七夜。城里城外都变成了一片汪洋。老百姓们的房子全都进水了,无奈之下,大家只能爬上城墙,在城墙上搭起了窝棚躲避。
本来以为水很快就会褪去,可是没想到,百姓们在城墙上住了半个多月,水依然不退。带上去的粮食都已经吃光了,家里的粮食也全都被冲走了,如果再不放粮,百姓们就要被饿死了。
为什么百姓们都已经饿成这样了,不放粮救济呢?是因为粮仓亏空吗?其实不是的。粮仓里有粮食。但是,负责粮食的山东督粮道颜希深,此时却并不在城里,在发大水之前,他就出差了。
按照那个时候的律例,只有督粮道才有放粮的权利,如果他不在,私自放粮,可是大罪,不管放了多少粮,后期都要自己补上的。所以,城里的大小官员根本就没人敢动粮仓,只能眼巴巴地等着颜希深回来以后,再做打算。
但是,百姓们等不起啊!这个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她就是颜希深的母亲,何太夫人。听到这种情况以后,何太夫人既生气,又担心,就把粮仓的其他官员都叫到了家里,商量这件事。
官员们没有一个人敢出声,更别说开仓放粮了。老太太看到这种情况,放出狠话:“你们只管开仓放粮,出了事情,我老太太一力承担。”
就这样,粮食很快就发到了百姓们的手里。百姓得救了。可是,这件事情传到了山东巡抚那里。巡抚很是震惊,知道此事非同小可,就呈报给了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