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文物保护工程行业第一部反映行业发展历程、从业现状、前景展望的《上海市文物保护工程行业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蓝皮书”)正式出版发行。
此书筹备历时两年,由全国第一家成立的该领域社会团体组织“上海市文物保护工程行业协会”组织编撰,开创了文物保护工程领域的先河,填补了上海文物保护工程领域综合性数据指标的空白,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图说:《上海市文物保护工程行业发展报告2021》出版发行
蓝皮书截止到2019年底的统计,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437处,其中国保单位4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7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23处,区文物保护点2747处,呈现为合理的“金字塔型”结构。与此同时,全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也逐渐形成了 “点线面”的保护体系。
中年从业人员是中坚力量
蓝皮书的编写人员囊括文物保护工程各领域优秀单位,以及协会学术顾问、相关高校、科研单位,实力雄厚、从业经验丰富,常年奋斗在文物保护工程一线,专研在文物保护技术发展前沿的专业人员,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均在业内得到广泛认可。
编写团队经过两年的问卷调查、一线走访,反复修改,几易其稿。
一方面从宏观社会经济形势到行业发展环境,以及近年来影响行业发展趋势的重要政策,系统整理了影响行业发展的外在影响力和自身内驱力。
另一方面,第一次公布了上海文物保护工程行业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领域发展现状的关键大数据,分别从资质与技术力量、经营状况、从行业的总体情况、从业内容、技术力量、经营状况、人员结构等多方面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数据来源于行业单位的问卷调查,具有样本的广泛性和数据的客观真实性。
比如,上海市文物保护工程从业人员年龄以30-40岁所占比例最高,达到27.7%,其次是51-60岁,占27.3%,20-30岁青年从业者和退休人员较少。
说明中年人为文物保护的中坚力量,青年员工普遍经验不足,急需培养一批专业基础强、拥有先进理念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向史而新的先进理念
本书设置了专门的章节介绍近年来上海建筑遗产保护方面的优秀案例,不仅包含文物本体保护修缮,也有文物控制地带内的新建项目;不仅重视设计理念,也考量施工工艺。
对文物如何保护利用有一定参考价值,对文物周边环境风貌保护,新旧建筑协调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分析具体工艺技术时,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阐释文物保护技艺在现实工程中的运用范围和呈现效果。
以南京东路830号的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的修缮改造过程为例,项目在2017年进行。
第一百货商店大楼始建于1934年,原名大新公司,由著名华人建筑师关颂声主持建造。
大楼外貌简洁明朗,外立面采用中西结合的手法,总体上属于装饰艺术派风格,局部和装饰细部处理上揉入了中国元素,后经历了1986年、1994年、2007年、2008年的数次改造和修缮。
2017年的修缮主要是对室内使用功能的整体提升,将室内空间重新规划,划分为购物区、展示区、娱乐区、餐饮区等,在室内装饰设计上把梧桐树、上海大剧院、石库门等新老上海主题搬入室内。
更重要的是,在总体规划上,把三座大楼设计为可联动的整体商业中心,市百一店与东方商厦的原有连廊被更新替换为多条富有节奏韵律感的斜向连廊,并在上增设了采光顶达到整个空间开放通透的效果。
修缮工程在排水、照明、暖通工程方面进行了绿色改造升级,赋予了老建筑全新的活力。
这样的改造,令市百一店和东方商厦南东店通过连廊合为一体,整体更名为第一百货商业中心,文物建筑做到了旧中有新,新中有旧,为消费者带来全新体验的同时,也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提供了“向史而新”的上海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