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人民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方能致远)

有网友问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人民网,下面小编就以4705字给大家详细介绍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方能致远,预计阅读需要12分钟!

聆听习近平主席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后,各界青年畅抒心声——

2022年,让我们一起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编者按

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深情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强调“我们唯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面对殷殷嘱托、深深期冀,新时代中国青年应以怎样的精神面貌和奋斗姿态,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我们特邀几位青年代表畅谈感受、抒发志向,共同分享他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奋斗故事与滚烫心声。

1月1日,“元旦京港澳天宫对话”期间,来自京港澳三地的青年学生在天宫空间站与航天专家和宇航员互动。图为香港大学分会场。新华社发

【青年讲述】

沿着洒满前辈汗水的道路矢志前行

讲述人: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陈国科

这几天,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一直在我脑中回荡,令我备受鼓舞,深受感动。

我是一位一直奋战在甘肃考古一线的青年考古工作者,甘肃是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点地区,在一代又一代甘肃考古工作者的不断奋斗下,甘肃考古从诞生到发展,逐步走向成熟,面对恶劣的工作环境、紧张的科研经费、简陋的设施设备、薄弱的团队力量等困难,老一辈甘肃考古工作者从未放慢脚步,他们穿越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茫茫戈壁中的河西走廊,用双脚“丈量”千处遗址,用手铲发掘考古重大发现。

还记得岳邦虎先生腰间系着绳子从山顶荡入麦积山数百年无人进入的山洞,不畏艰险,开展调查;张学政先生"骑驴调查",翻山越岭,深入大漠戈壁;"甘肃旧石器考古第一人"年近八岁的谢俊义先生退休不休,写下"缅怀黄河大象:一位考古学家的手册";王辉先生从北大考古专业毕业后扎根陇原,四处探险30年;"三八红旗手"吴宏博士放弃资源倾斜,坚守野外考古一线31年......正是他们,铸就了甘肃考古人的精神底蕴。

如今,更年轻、更专业的80后、90后,决心沿着洒满前辈汗水的道路前行。

2021年,我先后组织出版了《张掖甘州黑水州汉代墓葬发掘报告(续)》《甘肃省文物建筑测绘图集》等考古报告、专著、目录10余部。近年来,为了确保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顺利召开,我们在寒冷的冬季冒着戈壁滩的风雪,争取时间和质量,如期完成了敦煌机场扩建的考古发掘;为了确保G312线张掖至临泽的一级公路尽快畅通,我们在金石炎热的夏天日夜辛勤工作......仅十三五期间,我们合作完成基本建设文物保护项目300余项,勘探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保护各类出土文物10000余件。

2022年,我将牢记习近平主席殷切期望,扬起奋斗的风帆、坚定笃行的意志,矢志不渝地开拓创新,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力量。

迎难而上!唯一的答案是自立自强

讲述人:河海大学青年教授 闻昕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当听到习近平主席说出这掷地有声的八个字,我顿时回想起为南水北调工程而忙碌的日日夜夜。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复杂程度最高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的科学调度和安全运行是世界性难题,自2009年开始研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以来,我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走了1000多公里,走遍了东线工程的每一条河道。随着东线工程的逐步建成、试水和稳定运行,我们对东线工程的研究也得到了深化,不断解决复杂河湖站联合优化调度、复杂边界下水力应急控制等一系列难题,为工程连续九年安全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1年,我参与建设的东线调度运行管理系统正式投入运行,首次实现了大型梯级泵站群工程系统的自动调度决策,在该系统的支持下,南水北调江苏集中控制中心已正式投入使用,同时我们也在继续开展后续项目的相关研究,为未来国家水网建设做好技术论证和方案设计。

水景多能互补是中国为世界能源转型贡献力量的创新模式,代表了未来中国水电发展和能源系统转型的重要方向。北盘江是中国第一个试点建设的流域梯级多能互补系统,迫切需要一套有效的调度规则和软件系统,但这在全国甚至世界上都没有先例。当我们接到这项任务时,离汛期测试只有3个月了。

我们必须迎难而上!我们连续奋战了一百多天,攻克了一系列复杂的科学技术难题,最终提出了国内外首个流域梯级互补调度规则和专业模型。看着项目成功并网发电,心中的成就感真是难以言喻。

自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提出以来,我们从未停止过脚步,说实话,我们所面临的研究课题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自主创新、自力更生是唯一的出路,每每想到这里,我都有一种荣誉感和使命感,推动着我坚持奋斗、稳步前行。

不求易成,实现梦想总是不那么容易的,对于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来说,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不懈,砥砺自强,肩负起科技创新的历史重任,不断推动我国水利水电事业高质量发展。

不负青山,不负青春

讲述人:宁夏固原市西吉县龙王坝村党支部副书记 焦建鹏

我从小生长在西海固贫瘠的六盘山区,从小经历了生活的艰辛和生存的艰辛,小时候生我养我的龙王坝村荒山野岭,一片荒凉。

大学毕业后,我自己创业,在外打拼,每次回家,村里还是老样子,2010年,我思虑再三,把所有家当都放回村里创业,此时的龙王坝村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美丽是美丽的,但现金流少得可怜;种树搞森林经济,森林起来了,但“经济”却不见踪影;还养流浪鸡、油牡丹,几经失败后,干脆上大学读书。一次课间,老师的一句话让我猛然醒悟——“你们村最大的特点就是过去穷,但你们建设了美丽乡村”,是的,立足特色资源,擦亮特色招牌,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

于是,我把工作重心放在了乡村旅游上。几年时间,龙王坝名声大噪,游人、写生、培训师、疗养员络绎不绝,一家乡村民宿常常一床难求。然而,西北旅游是“半年休闲”,于是我们想,干脆在冬季休闲时间搞培训,帮助村民提高。经过奋战,全国第39个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花落”龙王坝。去年9月,我们村获得了宁夏首家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的资质。过年这两天,我们村有很多专家在设计课程体系,我们还计划和农业院校合作,把村里的土地变成学生的试验田,解放农民从事三产。

人不负青山,青山不负人,如今,西海固正意气风发地奔跑在乡村振兴的轨道上,我们年轻一代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让我们携起手来,在六盘山上,在人民的幸福生活中,书写新的振兴故事!

帮更多农民挑上“金扁担”

讲述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省级科技特派员、高级农艺师 苏海兰

几天前,我守在电视机旁,聆听了习近平主席发表的新年贺词。习近平主席提到的“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八个字,让我心潮澎湃、深有感触。

2021年11月,苏海兰(中)在福建光泽七叶益智花卉基地指导村民收获。肖丰友/光明照片

我是农民的孩子,从小就跟着妈妈干农活,从小就在基层做中草药种植的研究和应用推广,在基层做中草药的研究和应用推广,钻进深山老林搞科研,帮助企业建设中草药种植基地,十几年来组建技术团队在农民家里推广技术。

2014年,农科院派我到南平市广泽县做科技帮扶,我成了一名在田间地头“卡”的科技特派员,当时当地很多农民种植中草药,不懂种植技术,买了不合适的品种,收成很差,每亩损失上万元,他们失落无助的神情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于是,我和其他科技专员商量,决定帮助村民种植稀缺的中草药“七叶一花”,起初这种草药生长缓慢,出苗率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我们立即进行科研改良,八年如一日,扎根深山试验田,经过反复摸索,最终将“七叶一花”的育苗时间从两年缩短到半年,出苗率提高了12倍。随后,我们带着农民建设示范基地,培养当地人才,也将成果推广到福建和江西的其他一些城市。

去年,广泽县的一位农民高兴地告诉我,他种植的“七叶一花”现在一亩收入3万多英镑,已经成为“致富花”。种植赚到了钱,获得了经验,他将种植面积扩大到500多亩,还带领全乡种植了2000多亩中药材。

龙岩市武平县一直有林下种植仙草和灵芝的传统,但过去产量低,效益差。我和同伴走进当地农民邱师傅的家,利用他的基地作为试验田,培育仙草和灵芝新品种,帮助村民提高种植技术。现在,邱师傅已经成为福建省优秀的农村实用人才,他创办的合作社也成为福建省的科技企业,不仅为自己过上了好日子,还帮助全县20.000名农民走上了幸福之路。

回首这些可喜的变化,我仿佛能听到汗水滴入泥土的声音,深深体会到奋斗的重要性和价值,2022年,我将继续扎根农村,帮助乡亲们拾起现代农业技术的“金杆”,在希望的田野和苍翠的山峦中收获幸福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

不断奋起,破解“卡脖子”难题

讲述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集成电路材料研究院院长 王勇

聆听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这八个字让我印象深刻。对于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来说,踔厉奋发,方可在一次次失败失望中重整旗鼓再出发;笃行不怠,才能在一遍遍实验实践中总结经验再突破。科技创新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而自信自强的人总是从挫折中不断奋起、永不气馁。

近年来,国产卡脖子技术取而代之,摆脱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成为我和我的团队攻坚的方向,在沉下心来搞研发的同时,加强与国内新型显示和半导体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以期更精准地满足企业需求,让研发的材料顺利实现产业化应用和大规模量产。

十年磨一剑,其间酸甜苦辣不足向外人道如今,在团队的不断努力下,我们在材料研发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针对被国外卡壳的芯片产品完成了国产替代产品Research&开发,并优化了材料的可靠性,提高了其与国内大型芯片制造企业的应用配套,该产品有望于年内在下游半导体企业完成验证并实现量产。

在新的一年里,我将继续专注于“卡脖子”电子材料技术的研发,在科技自力更生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青春最美的花,在边疆绽放

讲述人:西南民族大学第六届“格桑花”研究生支教团团长陈莹

作为一名年轻的大学生,我经常用“人生理想的风帆应该由奋斗扬起”来勉励自己,我深深地知道,在我成长和学习的广袤土地上,每一次飞速的进步都来自于不懈奋斗的时刻。

西南民族大学的学生陈英在四川阿坝州红原县中学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何思琪/光明的照片

在心中青春之火的驱使下,去年8月,我成为西南民族大学第六届“格桑花”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来到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支教。

初到这里,各种事前没有想到的困难让我不知所措——学校没有自来水,师生们只能远远地去取水喝;听不懂当地方言,语言交流成了障碍;高原反应带来的头痛胸闷接踵而至,让人烦躁不安,我咬牙克服各种困难,强迫自己专心教学。

慢慢地,我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当地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一个学期过去了,一张舒缓的成绩单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我教的两个班的语文排名年级第一。

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只是一方面,引导这些单纯可爱的孩子爱党爱国,懂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与可贵同样重要。为此,我和队员们在支教学校成立了“小石榴”校园宣讲团,并联合学校的双语志愿服务团,探索实行“师生点单、志愿者接单”宣讲模式。我们还建起了“小石榴”直播间,让学生们借助互联网的便利,随时随地能跟诵红色故事、“参观”革命圣地,感受文化魅力。渐渐地,学生们对党史、国史更熟悉了,幼小的心灵在红色“活泉”滋养下愈发纯净、热烈。

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号召我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真是说到了我的心坎里。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儿也不能少。新的一年里,我和队员们会呵护好心中的“格桑花”,尽力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让青春最美的花盛开在祖国边疆。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07日07版)

史册号网友观点:我是一名医生,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我的家乡是陕西·西安,我在这里为我的家乡加油,希望赶紧好起来,中国的辉煌成就,离不开这批敢于攀登的青年一代。

正是这批后生的勇于探索精神才绘就出一幅幅瑰丽多彩的中国画,为晚辈的拼博精神点赞。

有你们的辛苦努力,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灿烂辉煌。

奋斗吧,青年一代,祖国的未来靠你们的智慧和才能来创造,我作为一个七十多岁的暮阳人,向你们致敬!

2022,让我们一起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再立新功!

2022年,让我们一起向未来!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为习主席点赞!

2022新一年,踔厉奋发勇向前。

笃行不怠战万苦,众志成城斗千难。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2022年,让我们一起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每个人发光发亮,2022年,让我们一起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祝福国泰民安!

为强大的祖国点赞!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奋斗,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自立自强,不负青山,不负青春,弘扬中国精神!

2022年,让我们一起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2022年,让我们一起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负青山,不负青春。

加油!

加油!

加油!

加油!

2022年,让我们一起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负青春,不负时代 ,沿着洒满前汗水的道路矢志前行!

我们唯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面对殷殷嘱托、深深期冀,新时代中国青年应以怎样的精神面貌和奋斗姿态,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2022年,让我们一起迎难而上 笃行不怠,新的一年里,尽力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一起向未来 点赞!

2022年,让我们一起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为习主席点赞,2022年,让我们一起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祝愿国泰民安!

每个人尽力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让青春最美的花盛开在祖国边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a220324224104931323.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