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粟裕大将:粟裕(粟裕辞元帅真相)

有网友问粟裕大将:粟裕,下面小编就以6269字给大家详细介绍粟裕辞元帅真相,预计阅读需要16分钟!

1969年,粟裕在家赋闲了很长一段时间,每天他的情绪都很低沉,经常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桌子旁沉思,半天不说一句话,这让他的夫人楚青一直都很担心。

12月的一天,许久未出门的粟裕终于等来了周总理要见他的消息,他赶紧前往总理办公室。谈话结束之后,回到家后的粟裕显得非常兴奋。原来,周总理这次一见到他,就神情凝重地对他说:“部队你肯定是回不去了,如果愿意的话,以后就留在我身边做点工作吧。”

粟裕听到这番话后,心情十分复杂,虽然早已经有了思想准备,可真正听到自己要离开部队的消息时,一时间还是难以接受。对于总理的好意,粟裕回答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而周恩来听到后,却瞬间对他肃然起敬。

在战争年代里,周恩来和粟裕之间有着十分深厚的情谊,而在建国后那段特殊的岁月里,二人又是如何配合默契,共挽国难的呢?

被免职务

1955年9月27日的授衔仪式上,粟裕被授予了大将军衔,他是人民解放军10位大将的首位,也是第一批1038名将官中的第一位。在这10位大将中,粟裕不管是资历还是年龄,都应该是排在中后部的。而这次的几个“唯一”,则更加突出了他在战争时期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他在军队中的声望、能力和地位。

但就是这么一个前半生都生活在战场上、用自己生命去挽救国家的大将,却在建国后离开了他挚爱的军队和战场。

粟裕是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三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新中国建立初期,粟裕作为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华东军区副司令员,除了处理华东地区的日常军事工作外,还肩负着指挥人民解放军解放浙江、福建沿海岛屿等重要使命。

随后,周恩来、朱德同粟裕谈话,告诉他打算调他到总参谋部工作。粟裕当时不敢接受如此大的职位,便拒绝说:“总部的工作我难以胜任,最好让我到一个学校去工作。”作为从普通一兵成长起来的三野名将,他想有个机会能静下心来总结一下过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研究一下未来战争的特点

但在领导人的劝说下,粟裕还是同意了。1951年10月,粟裕被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上任后,根据工作分工,粟裕的主要工作是:协助聂荣臻代总参谋长,主管作战、训练、海军、空军和陆军特种兵的建设。

1954年12月,粟裕又被任命为总参谋长,这一年他才47岁。毛泽东一直都极为器重粟裕,所以在这一任命决定做出后,他亲自召见了粟裕,当面为他宣布了这一决定。粟裕当时听后十分吃惊:“主席,我不能胜任。”

毛泽东则亲切地鼓励他说:“你可以胜任!不过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你努力干吧!”此后,粟裕一直为国内的军事建设而努力着,对很多方面都做过细致的研究,并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

而就在粟裕全心全意为军队建设辛勤工作的时候,一次会议的召开,让他突然遭到了免职。1958年5月28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了一次会议。在会议上,刘伯承、李达等人都被点名批评,粟裕也被一些人说出“军事上行,能指挥打仗,战功很大,但政治上不行”的意见。

会议结束之后,粟裕总参谋长的职务随即被免除。就这样,粟裕离开了军事指挥的第一线,这让他内心十分痛苦,并且无可奈何。随后,他被调任为军事科学院的副院长。

粟裕并没有计较个人得失,而是顾全大局,在学院继续全力以赴,协助叶剑英,为开拓军事科学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他深入部队,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同时,针对国防建设、现代战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许多创造性的卓有成效研究,发表了一些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报告和论著。

粟裕自从被免职之后,实际上就是处于赋闲的状态,所以也度过了一段平静的岁月。在战争时期,粟裕因为负伤次数过多,又长期高强度指挥作战,过度劳累,导致年仅43岁,正当壮年的粟裕就患上了高血压、肠胃病等等各种病症,经常头晕头痛,痛起来头就像要裂开一般,此时往往要被迫停止思考

因为他的头疼,周恩来在战争时期还特意想方设法托人从香港为他买了一个可以治疗头疼的铝制减震器,从抗战时期到全国解放,粟裕一直都在使用。每次用脑的时候,他也必须要靠着这个减震器才能工作。

在淮海战役中,粟裕还曾连续七天七夜没有睡觉,当时他的头部病痛发作时,连减震器都失去了作用,不得不躺在担架上指挥。所以在这段平静的岁月中,粟裕也有了时间好好休养一番。

1965年10月2日,主持军委工作的林彪和在上海休养的粟裕谈话时,对他说道:“你现在身体不好,主要是休息。等你好一些,可以多到部队里去跑跑,看看部队的情况,发现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意见,可以直接反映,面谈、打电话或者写信都可以。”

林彪还一再询问粟裕对部队工作和国防建设有什么意见,在战争时期,林彪对来自粟裕方面的战报是格外重视的。吴法宪在回忆录中曾说过:“粟裕是我们军队中一位非常有名的战将,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林彪非常看重粟裕,很重视粟裕的意见和建议”。

粟裕在学院“赋闲”的日子,外面的情况越来越混乱。1967年初的一天,周恩来在中南海召开了一次会议,怒斥一些人的罪恶行径。对于这样的情景,身为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的粟裕,心情也是十分沉重。

尽管自己此前遭批评,被免职,但他还是忍辱负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一直千方百计去救援受难的战友及其家属。

但就算是这样,粟裕以往身边的许多战友和部下还是没能逃过劫难。因此,粟裕当即向周恩来陈述了这一系列事情,最终在周总理支持下,他开始亲自督促,为这些战友正名。

协助周总理

这一时期,国务院的许多副总理、部长、副部长,都难以进行正常的工作,因此许许多多的工作几乎全部都压到了周恩来一人的身上。 他的工作量成倍增加,所以急需有人能分担一下。就这样,周恩来想到了粟裕。

于是周恩来指示有关方面电话通知粟裕,请他到国务院来一趟。周恩来一见到粟裕,就先向他传达了毛泽东对粟裕的评价:“粟裕有战功!”

随后又表情凝重地对他说:“部队你肯定是回不去了,以后就留在我身边做点工作吧。”粟裕听后,心情十分复杂,内心还是有些不愿意接受自己离开部队的现实。于是他便很消极地回答道:“我这一辈子都在打仗,地方工作怕是不能胜任。”

周恩来拍了拍他的肩膀,继续鼓励他道:“慢慢学着做就会了。”在总理的一番劝诫下,粟裕还是同意了,但作为一名存粹的军人,他的内心还是放不下部队,于是便向周恩来说:“要是战争爆发,请总理一定要替我向伟人报告,我还要上前线!”

这话一出,周恩来立刻对他肃然起敬,他也当即表示,要打仗,绝对少不了他这位军神。临危授命,周恩来把处于半瘫痪状态的国防工业交给了粟裕:“现在的情形是很困难,国防工业系统已处于半瘫痪状态,你去支撑这个局面吧。”

于是,粟裕在总理开展工作最困难的时候,挑起了国防工业军管小组组长的重担。几天后,中央正式任命粟裕为国防工业军管小组组长,王树声、向仲华为副组长,也成为了周恩来在那段极为混乱的局面下,支撑国务院工作正常运转的一名得力助手。

不过担任这个职务后,粟裕的处境也变得十分困难了。面对如此困难的局面,粟裕凭借战争年代养成沉着、冷静、果断的性格,一面殚精竭虑地努力工作,一边同外部进行周旋。

与此同时,粟裕也变得更沉默寡言了,他会把自己思考成熟的想法大胆却又巧妙地付诸于实践,把当年应用于战场的智谋应用于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国防工业是周总理直接管的,坚决按总理的指示办”,在整个军管期间,粟裕始终抱定这个主意,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粟裕对周恩来的指示,不管大事、小事,都详细认真传达,并亲自抓落实工作,及时、如实地向总理反映情况。遇到自己没有把握决定的问题,粟裕也都会立即请示周恩来解决。

一次,周恩来在召集国务院系统军管小组负责人开会时,他还在会上批评那些犹豫不决的人说:“你们现在也不向我反映情况了,只有粟裕同志胆子大,还是经常给我打电话,有时一天两个电话。”

1968年正月初一,粟裕去到北京东郊的一些工厂视察,当时他身上的一些病症已经多次复发了,但他却全然不顾,总是竭尽全力抓国防工业生产。他来到节日里一直坚持生产的干部、工人们中间,向他们拜年慰问。

粟裕那时常说:“这么多厂停工了,长期拖下去怎么得了呀。”1970年开始,粟裕鼎力协助周恩来负责铁路、交通、邮政等工作,当时全国运输不畅、交通不通,运行也不安全。而粟裕就是在这样混乱的情况下,坚持抓生产,来维持局面

1972年春节前夕,粟裕突然接到了“天津港告急压船压货严重”的报告,便立即赶到天津,在大雪纷飞、地冻天寒的天气里,码头上都总是会看到他的身影。

粟裕一边视察,一边和干部、船员、工人座谈,商讨办法。他的精神和行动都逐渐鼓舞了大家。经过几天的努力之后,大家终于改变了压船压货的状况,并在天津组织力量,草拟了改变港口面貌的建设规划。

1973年初的一天,粟裕向总理汇报:“我国除了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之外,还有5000多条自然河流,总长度达43万公里,以及900多个大大小小的湖泊,这些江河湖泊过去是打击敌人的有利战场,今天则是发展水运事业的有利条件……”

“分析得好,我们要用3年时间改变港口的面貌!”周恩来饶有兴致地插话。粟裕汇报了工作之后,又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以及修建连通几个城市的铁路和黄河大桥等重要建议,都得到了周恩来的重视和肯定

带病完成工作

夏天时,粟裕又拖着病体,乘着舰艇巡视长江入海处。但1个小时过去了,江水上却依然没有一只船,他的脸色也变得十分凝重。为了根本改变我国港口的落后面貌,他一次又一次地深入沿海主要港日。

1974年,粟裕刚做完大切胃手术,到广州休养,他就利用这一时间去考察广东和海南岛的防务。

一次,陪同人员朱楹请当地一位专家为他复查身体,专家看了他的病历、检查了心电图后,吃惊地看着他说:“这种情况还外出调查,要是在我们这里,我是必须要他卧床休息的。”而粟裕却笑笑说:“那是因为这里的病人年轻,医生们接触老人机会少,像我这样年纪的人还经得起医生的检查吗?你们不要紧张嘛!”

稍稍恢复了一些之后,他便又开始去到各个主要港口视察了,黄浦、宁波、连云港、烟台、天津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他常对这些地方的干部职工说:“只要我们高质量地把国家建设好,就能立于不败之地。”粟裕一番实地调查、反复研究之后,制定了一项建议报告,并连夜呈报周总理。周恩来看了报告之后,十分赞赏这一宏图大略,他委托粟裕担任建港领导小组组长。

我国的远洋船每年都要到香港和国外去修,这让国家一年要损失两亿左右美元。针对这一问题,粟裕提出了“修造并举,以修为主,造船则大中小结合,以中为主,同时狠抓配套配件生产”的建议,再次得到了周恩来、李先念的重视和支持。

在广大干部、技术人员、工人的共同努力之下,在那样的特殊环境当中,他们硬是夹缝中完成了基建投资10亿多元的项目工程。这些建设至今仍发挥着作用。1973年底,港口规划共完成52个深水泊位扩充设计;基建计划比1972年增长了2.2倍,超额完成。粟裕对水运事业倾注的心血。

而我国的邮票出口和集邮业务,能在10年浩劫中冲破重重阻力,终 于从受批、停办,重新得到恢复,乃至兴旺,在很大程度上也应该归功于粟裕。

1974年6月初,粟裕在邮政总局听取工作汇报,当听到我国集邮业务停办后,国内外反映强烈,许多外国朋友和侨胞写信索要中国邮票,不少人寄来外币要求购买中国邮票时,粟裕马上间:“你们为什么要停办集邮业务?”

对方解释说:“前几年中报上级批准停办了。”粟裕听到后,皱了皱眉,接着看完了好几封集邮爱好者们寄来的信件,然后果断地说:

“集邮本来是一项群众性非常广泛的有益活动,在外国,从老头老太太,到娃娃,都很喜爱集邮,他们很希望得到一枚新中国的邮票,这种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嘛。开办集邮业务,恢复出口邮票,可以扩大新中国在世界人民中的影响,增加对新中国的了解,增进对中国人民的感情,同时又可以为国家创外汇收入,这样的好事为什么不办呢?”

事后,粟裕三次亲自办理这项工作,在周恩来的支持下,终于在1972年7月1日,正式成立了“中国邮票出口公司”,后改名“中国邮票总公司”,当年很快就与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恢复了邮票经营业务,并出口邮票1000多万枚,扩大了中国国际的影响。

除了各项基建、集邮等工作之前,在这几年期间,粟裕还经常会到祖国的大西北边陲视察。许多边防指战员看到大将军亲自到来后,都纷纷感动地说:“我们这么偏僻的地方,还从来没有这么大的首长来过呢。”

从1970年清明,粟裕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不顾个人安危,进行了一次兰州之行。回去后,周恩来便对票裕说:“你关心国防,我给你创造个条件去西北、华北边疆走走,一方面学习地方工作,一方面了解边防情况。”

粟裕当时喜出望外,4月5日动身,用了近50天时间,先后去到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河北5个省所属地区,共50多个单位、70多个基层点,每到一处粟裕都会和战士、干部们亲切交谈,鼓励他们搞好军队和国防建设。

战斗到最后

1975年2月,周恩来因病开始治疗、休养,邓小平开始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4月,粟裕受邓小平的委托,到部队和苏皖地区进行调查和了解情况,为后来的军委会议做准备。尽管他当时重病,但还是亲自去视察了几个地方的军区部队,频繁接见要求谈话的同志。

每到一个地方,粟裕都会召集军分区和地方领导座谈,他习惯地像战争年代那样,先打开地图,一边看一边听。

这年夏天,正在上海视察工作的粟裕,不顾危险处境,和夫人楚青一起悄悄来看望陈丕显,他曾长期在陈毅、粟裕的领导下工作。当时陈丕显刚刚被释放,受尽了磨难,没有人敢接近他,处境也十分艰难。而粟裕夫妇甘愿冒着风险前来看望,这让陈丕显夫妇非常感动。

1976年9月,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随后叶剑英多次找到粟裕等人谈话,要求他们注意掌握各方面的情况,随时通报,保持警惕。终于,在这年的10月,一切终于恢复了平静。

此后,粟裕继续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努力着,到了1979年1月,他也终于完成了一篇重要论文——《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这可以说是粟裕在知音周恩来的支持下,用一生的心血和汗水凝成的。

论文对战备、训练和军事等多方面的研究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这是一份具有独创性观点的论文,当时许多军长、 政委听了之后,都异口同声地称赞说:“这样好的报告,20年来还是第一次听到。”

晚年退出工作第一线之后,粟裕也没有就此停下来享受生活,而是继续以极大的精力,总结过去的战争经验,整理和撰写回忆录。这些回忆录后来都被一起整理成为《粟裕战争回忆录》一书。

1981年,粟裕突然脑溢血发作,身体状态也不断恶化。1984年2月5日,一代名将粟裕与世长辞,终年76岁。之后,粟裕的家人们遵照遗嘱,将他的骨灰分别葬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斯人已逝,但是他的功绩永存。

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粟裕在党内的处境一直在发生改变,但不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大将军,还是在国防事业上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的领导,粟裕身上唯一不曾改变的,就是他那颗爱国爱民,亲力亲为的至真品格。

粟裕曾写过一首诗,名叫《老兵乐》,诗的最后两句一开始为:“遍体伤疤堪自勉,此生聊可慰诸先。”粟裕做了几次修改之后,把这两句改成了:“对镜不须叹白发,白发犹能再挥鞕。”这也是他后半生心系国防,为国家国防建设敢说真话敢做实事,勤勤恳恳,呕心沥血的真实写照。

历史会很快地忘却一些人,但也会永远记着一些人,周恩来、粟裕是被历史记着的、并用金字刻在史册上的人,将相之情、德、节都将永垂青史,彪炳千古。

史册号网友总结:粟将军,不仅仅是战神,还是伟大的人民公仆!

不摆功不抢功做人低调谦虚待人,战功赫赫一代伟人。

永远活在祖国大地。

粟裕是伟大的战神!

他就是为战争而生,为胜利而永远前进的战斗之神!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a220225183009c76d82.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