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爱新觉罗启功简介,爱新觉罗•启功,口述清宫秘史

近期读了《启功口述历史》里面有许多关于清代历史的很多好故事就必须得聊一聊。

启功是皇族后代,家里流传着许多宫廷秘闻。

他还是精通清史的大学者,今天的《清史稿》是由他校点的,当年,没有几个人能看懂原稿里那些满清入关前的典章和满文词汇,这些东西启功从小就清楚。

启功讲清史是既有亲身体验,又有史学修养。

写清代宫廷的小说野史无数,但是靠谱的少,历史学家也很少有人能像他这样,用几个故事呈现清代宫廷和高层政治的本色。

咱们就先来说最重要的继位问题。雍正是“九王夺嫡”的胜出者,他自己的继承人选却不多。他有十个儿子,有的早死,有的过继了出去,主要人选是两个:老四弘历,也就是乾隆:老五弘昼,也就是启功的八世祖。弘昼只比弘历晚生了一个时辰,这决定了他们的兄弟和君臣关系。而这一个时辰之差是很容易做手脚的。

我们说汉武帝的时候,讲过他发明了一个权术叫“立子杀母”,就是杀掉继承人的生母,以防她将来染指政治引起外戚专权。

清皇室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更高明:一个后妃生了孩子,必须交给另外一个后妃去抚养。

而抚养弘昼长大的正是乾隆的生母,也就是电视剧《甄嬛传》里甄嬛的原型。

结果,乾隆这个亲妈对自己抚养的弘昼反而比对乾隆的感情更深,在政治斗争里偏袒弘昼。

满族有一个传统:女性长辈在家族里拥有很高的权力,宫廷政治也如此,太后是有废立大权的。

我们看历史,写得都是乾隆对母亲极其尊崇,为了讨她开心不惜一掷千金。

实际上,乾隆对皇太后相当忌惮,一直忧虑她和自己的弟弟联合起来。

启功举了个例子。

《清史稿·后妃传》里记载:乾降走到哪里都要把太后带着,包括到木兰围场去打猎。

修清史和后代学者没有看出其中的蹊跷:草原上气候寒冷,打猎相当于搞军事演习,带太后干什么?而且乾降是直到太后染了重病,才把她送到了承德的避暑山庄去修养:这不是疑虑猜忌,不敢让她独自留在京城又是什么?

启功有一段历史评述,他说:后世记录帝王事迹的史书叫“实录”,这名字就很可笑。

人是天天要吃饭喝水的,但是没有说我“吃真饭,喝真水&34;的,因为不同说。

而自称“实录”,就是明摆着担心大家发现它不真实。

我们打开这类实录来看,第一行写着帝王的徽号,昏庸的自称“神圣”,呆傻的自称“文帝武帝”,从这里就已经开始骗人了。

你要说启功这是在贬低乾隆,为自己的祖宗遗憾?那也不是,他说弘昼是个心理变态者。我清楚地记得,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年轻的弘昼在家给自己摆了个灵堂,演出殡玩儿,为的是表示自己“不着调”,主动退出了权力斗争。这段历史倒是有的,但不是那个意思。弘昼从小争强好胜,凡事都要压着弘历一头。

雍正他常常让太监拿着一些小玩意儿赏给两位阿哥。结果总是弘昼抢去那个好的。我们知道,这样锋芒毕露而任性的人,不愿意妥协和折中,并不适合执掌大权。雍正时经过了反复的观察权衡,最终决定让弘历继位。

乾隆登基以后,弘昼变得更怪。

他有一年和乾隆一起在正大光明殿上监考八旗子弟,到了傍晚,他请乾隆先去吃饭,乾隆没去,他说:“您是防备我要买通三们不成?&34;搞政治的,事情做绝了话都未必会说绝,而弘昼这就等于是摊开了两个人的心理底牌。

第二天,他又去向乾隆磕头请罪。

乾隆回答:“我要是真计较,凭你昨天说的那句话,就能把你剁成肉酱。

&34;弘昼当上亲王以后,常常在家里摆着纸糊的祭品,让佣人在院子里跪着哭丧,他在屋里吃饭。

这不只是在发神经,而是模拟正式的国家礼仪,性质属于是诅咒大清国和乾隆。

弘昼是在两兄弟六十岁那年病死的,乾隆后面还有二十几年好活。乾隆曾经去看望他,搁谁也得去看看。弘昼在床上给乾隆磕头,用手在头上比划帽子,意思是求皇帝把自己的亲王爵位传给儿子,因为按清制,不是“铁帽子王”的贵族,每一代的爵位都要降一等。

乾隆呢,据说是摘下自己的帽子来,往弘昼手里塞。说:“你是想要我的帽子吗?”这个场景在启功家里传了八代。他们家也随之不断地败落,到他曾祖父那一辈就已经生活得相当窘迫了。

我们说这几个历史上的轶事,可以看到清代政治的质地:政治里最核心的问题是那个家庭里几个人物的关系和利益,焦点是谁在使用这个权力,而不是他们用这个权力来干什么。从家族政治权谋的水平来说,清代宫廷真是把一切都琢磨透了,成熟得不得了,对权力完全掌控,这也阻碍了政治的进化,让清代的宫二史等于是政治史。

我们再来看乾隆晚期的一件事,最热门的人物当然还是和珅。那么,在这个家族内部能上桌玩牌的那几个人眼里,又是怎么看和珅的呢?

话说嘉庆还没当上太子的时候,正是和珅权最风光的时期,连乾隆都得和他结亲家来笼络他,一般的皇子好像应该惹不起他才对。

但是几个皇子坐在一起的时候,嘉庆的同母弟弟庆郡王永璘就说:“众位哥哥,你们都有继位的可能,我没有那个命,我只有一个请求:哪位哥哥将来当皇帝,把和珅的宅子赏给我。

&34;这种场合,哪句话也不能随便乱说,这句玩笑话,就好比当年萧何掌权的时候,不停地向刘邦要钱要地,以示自己没有政治野心,只是普通的贪财,刘邦果然大喜。

而从另一个角度说,这话就不怕让和珅知道吗?不怕。

他们谈论权倾朝野的和珅的时候简直像谈论一个死人,因为他们清楚和珅在权力游戏里的真实位置。

套用一个手表品牌的slogan,那就是:没有外人能真正拥有大清的财富,只不过是在为下一代主子保管而已。

庆郡王后来果真得到了和珅的宅邸。

清代历史上最后一件大事就是戊戌变法,这不只关乎国运,也影响着中国文明的走向,然而没办法,还是得从宫廷内部去看,因为处于权力中枢能直接决定时代的是对时代没有什么感受力的慈禧。

人们容易对慈禧有一个误解,认为她是顽固地站在保守派一方,其实她没有这个分辨力,她理解不了改良和革命,当然也就理解不了该保守什么。

过去的史料对她一直是推理和想象,康有为、梁启超师徒俩一辈子只见过光绪一次,都没见过慈禧。

今天的史学家致力于考据和还原,让我们看到:从本心上说,慈禧就是一个传统的家长老太太,她养育了儿子,希望先培养他成才,再把家族产业交给他。

这也是从康熙的祖母--孝庄皇后就留下的传统。

中国社科院的马勇教授描述:当慈禧要归还皇帝政权的时候,她是有真心和决心的。他认为,假如慈禧一直训政,结果可能并不更坏,她也不见得就一定会阻挠维新,因为还是那句话:她眼里没有政治见解,只有家族利益和家族权力,她并不在乎变法不变法,之前对废除八股这样的重大问题她也没有阻拦。

历史学家茅海建对戊戌变法做过一个完整的梳理,作认为政变起因是光绪改变了慈禧确定的“皇帝可以处理事务,但是事后必须报告,太后有监督权&34;这样一个家庭政治的游戏规则,我说它是家庭政治,为它并不是帝国制度的硬性规定。

当光绪独自决定罢免了礼部堂官而不向慈禧报告的时候,立刻引起了慈禧的愤怒和猜疑,她可以出让决策权,但是决不能放手最高否决权。

康有为又是个缺少政治素养的人,在最需要寻求合作的时候,他却对保守派大臣说:“变法想成功,那就得先杀几个一品大员。

&34;再加上袁世凯告密,矛盾迅速激化到了不可缓和。

所谓“无情最是帝王家”,慈禧原来的亲情本来就不稳固,此时更是降到了冰点,代之以对光绪、珍妃的憎恶,我们看她后面的举动,也是雷厉风行的家法:她用超乎《大清律》的残酷手法,亲自审讯处决了光绪身边的许多太监,对外公开宣传光绪有病,把他幽禁在了瀛台的岛上,冬天还让人把结冰的河水凿开,以免有人上岛和光绪联系。

这时候,光绪想要几件乐器解闷也必须经过她的批准。

那么启功贡献了一个什么样的重要史料呢?光绪到底是不是死于慈禧之手,一直众说纷纭,有人从光绪的病历推测他就是病死的。

而启功家当时有一个在场的亲历者。

他的曾祖是当年的礼部尚书,慈禧病危的时候就坐在殿外的台阶上候着,他看见一个太监端着个盖碗从里面出来,出于职责,他得问一问装着什么,太监回答说:“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酸奶。

&34;此时,光绪并没有什么急病,可是这个盖碗送过去不久,小德张就宣布光绪驾崩了。

紧接着,这边的屋里也大哭了起来,表示慈禧是在光绪之后咽气的。

启功的曾祖父也就开始主持丧葬礼仪了。

启功说:这些事,档案是没有任何记载,但是他的曾祖父亲眼见到,亲口询问过。

这就是启功讲述的家族回忆,丰富了我们对历史的一些印象,也刷新了我们的一些感受,不懂中国人的家长里短,恐怕很难看清楚这段历史的真相。期待你的不同感悟,

史册号网友观点:说来说去,就这点真实,启功祖上看到太监给光绪送药,,前面说到启功的曾祖父就已经生活相当窘迫了,后面说当时启功的曾祖父是礼部尚书,这两点矛盾否,满清的历史要批判性的写,导致文明倒退,要起到警醒后世的作用。

蒙元和满清的历史不属于华夏正朔,清帝包括慈禧是把大清国当成自己家的了,没有为民造福的信念,其国焉能不灭哉?叹叹!

雍正老爷不是再弘历上位之前就把弘昼给弄死了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a20240406143009cdb8.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