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范曾历史人物?历史上,范曾有哪些故事?

范曾先生,书画大师、中国顶级书画大师、中国当代有名学者、思想家、国学大师、书画巨匠、诗人、文学家、散文家、美学家、教育家、鉴赏家、杂学家、讲演家、社会活动家、慈善家、当代国画大家、艺术家。

范曾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范曾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艺术家。

反对者无不想尽一切办法寻找骂他的理由;支持者哪怕范曾的只言片语也都视若真理,崇拜、敬仰、甚至神化,因为、不管通过哪种语言方式都能收获一波粉丝、获取一大波流量,所以,支持者和反对者都乐此不疲地捕捉范曾的信息,蹭热度、刷存在,以获取流量的最大化,于是我们也以第三方的视觉面对范曾、听听他的声音。

自己想,这个大师的存在这得是从后人的定论,而不是当代人自己称或者加上个这个头衔就可以的,这要历史的观念去评价,所以讲,自己对这个大师、巨匠啊什么年轻的时候呢这个还有点儿狂悖无度,可到了现在老了、就看了心平气和,等待历史、而不要急于自求,甚至自己这个请一个文学家写了篇文章,标题是“我梦想成为一个画家”,这个梦想到今天还是梦想,就是要为这个伟大的新时代留下些什么、这是自己的心愿。

美美与共、美美互通,抛开成见、寻求中西文化的差异、触摸艺术家的脉搏、感受优秀作品的风神,在思辨中养心、在妙境中悟道,这才是主流社会大众最本真的心底。

真正懂西洋画的人一定懂中国画,真正懂中国画的人一定不随便否定西洋画,南齐谢赫提过绘画六法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用这六条来衡量西洋画,就是有一条不同,我们中国是骨法用笔,它们是用光线、色彩来塑造,我们是用线来勾勒。

其它西洋画当然需要气韵生动、当然需要应物象形,当然需要随类赋彩、这没区别,可是这个方法却是决定了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因此西洋真正懂艺术的人他会欣赏像自己这样的作品。

但凡是有筋骨、有温度的艺术创作一定是大众追逐的对象,但凡真知灼见的批评家无不感慨信仰之美的伟大,但凡有良知的观众绝不带着偏见、厚此薄彼,更不会调侃崇高、歪曲经典。

自己画那个维克多.雨果,现在收藏在法国的吉美博物馆,他们几个院士到自己家来看,他说我们想不到这个头发、胡须你用这么简练而痛快的笔墨画出来,我们看过无数的油画的维克多.雨果像,可是没有这张那么传神。

自己和这个法国的雕刻大师卡尔多曾经在北京举行了联合展览,他的雕刻和自己的中国画完全是两个艺术,可是在一个展览会上非常调和。

卡尔多和自己有很好的感情,就是艺术上的相互欣赏,所以自己和他的展览的标题是守成与腾飞,因为卡尔多你说他是古典主义的,他也不是;你说他现代派也不是、他就是卡尔多。

你说范曾是古典主义、你说是现代主义,都不是,我就是范曾。

你比如讲,自己的画为什么能够在两个艺术大国,一个法国、一个意大利他们的总统,法国是萨科齐、授予自己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意大利总统塞尔吉奥授予自己意大利大将军勋章,因为他们懂,所以我们中国艺术家没有任何自卑的理由,只有奋斗,我们要提高自己的学养、修养,说出最精美的话语。

毫无疑问,拆除心的藩篱、凝聚中国力量,以中国笔墨入心、入情、入境描绘(就)先儒、颂扬圣贤,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让中国特质的艺术风貌彰显着筋骨、充盈着温度,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巍然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每一个艺术家毕生的追求。

如果说真、善、美是艺术创作的生命力,那么民族性一定是艺术创作的根基,也一定是艺术彰显魅力的永恒价值。

纵览古今绘画、放眼世界艺术,任何一幅传世佳作无不扎根人民、无不立足民族特征才绽放了光芒、孕育了新的力量;反之,如果背离了民族性这一核心价值,作品再花哨、再热闹,也看不到风神丶更看不到灵魂。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甚嚣尘上,可是呢、在西方后现代主义已经渐渐走向没落,你们现在再拿这些画去,西方人看不上、因为它不是你民族的。

像日本啊,在明治维新以前一直是追随中国文化,可是就没有出现大师,后来日本人根据它的民族性发展他们民族自身的绘画,又吸收中国的一些优点,就出现了横山大观、又出现了加山又造、平山郁夫、东山魁夷,这个日本画就在世界上站立住了,它要也跟着中国走、走不远,他们没有像我们这样的历史学、哲学的基础。

在范曾的艺术人生中,哲学、诗性、书法始终是他绘画的本体语言,他的作品之所以一次次引起轰动、一次次触及大众的灵魂、引起大众的共鸣,无不得益于对哲学的思辨、对诗性的追逐、对书法的锤炼。

其实中国的绘画,它的民族性根本上是离不开中国的哲学思维的,我说中国文人画它是哲学的、它是诗性的、它是书法的。

第一,自己的画它是哲学的,知其白守其黑,黑白异曲而同工,同出而异名,这个笔墨、黑的笔墨出现、后面的白就出现了,同时出来名字不一样,一个是黑、一个是白,一个形象化的,这是个有、后面是无,有无相生,这种是中国画特别强烈的民族性,所以我们中国画特别强调计白当黑,特别强调画纸上要留白,这个白不是空白,而它是一种存在、一种存在的方式;第二点,自己的画它是诗性的,有诗的本性。

自己本人呢,就出生于一个诗文世家,从明朝万历开始、自己上溯十二世祖已经是有名的诗人,一直到自己、中间诗人不断。

自己曾经编了本五百万字的书、二十一本,是从明朝万历开始范应龙、一直到自己,自己的祖父也是非常好的诗人,曾祖父更是同治光绪年间诗坛领袖,自己爸爸他也是非常好的诗人,自己小时候、该背的什么东西都他指给我,他指给我的当时最好的文章,自己七八岁就把《离骚》背出来,到了十几岁把司马迁《报任安书》这篇长文章从头至尾背出来,至今不会漏掉一个字。

你不信,你要念一首七律给我听,第几行、第几个字,平仄声有错误,自己立刻会说出来。

这个东西是别人学不到的,爸爸、祖父教自己的,所以讲它有诗意、有诗性,就不是一般的没有诗性的人画的、就缺乏那种文学的趣味。

第三点,它书法的,中国的骨法用笔、如果你没有悬腕,不能把丹田之气运到胳膊、再运到神经末梢,你的线条是没有感觉的,这感觉的敏锐一定来自书法、从小悬腕练字。

这个三点哲学的、诗性的、书法的,这九个字概括了中国最顶尖的艺术的一个要求。

在诗词、绘画、书法交相辉映的艺术人生中,范曾用功很勤、用情很浓,他那跌宕起伏的线条,舒展的、流动的、劲韧的,无不带着旋律、带着节奏,他那笔端的姿貌、神韵、境界无不是阔达胸怀与卓远见识的结晶,但是范曾从不以技法而“炫技”,也从不为画画而“做画”,而是、从事创作之时积年陶醉于孔孟之道、老庄哲学,深入而系统地研究雨果、康德等西方文化,静修大儒之道、神会先贤之意,融情于画、以道入画,正基于此,范曾的画才充盈着气势、充盈着瞬间激活观者审美本能的气势,活力四溢、真力澎湃。

我们中国的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其实新,是在自己的这个笔墨里体现出来,而不是一种理性的一种追求、实际上是一种经验的自然流露,从自己画那个蔡文姬归汉到今天六十年。

自己画这个在新疆的速写,那也三十年。

这幅画是范曾他六十年前画的,当时二十四岁,当时的人物等等、整个构图啊非常大,大的起伏,就是这样。

郭老(郭沫若)还在这最大空间提了首诗。

这些画都是三十年前,自己在新疆画的。

当今的画家要画这样的速写,没有这样的本领,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画家画这也难。

你看这种线条的骨感的、很利索,你在世界上找也很难。

这个邮票上有,这是十年以前画的。

十年以前、三十多年前、六十年前,你叫自己现在画出这样的,也画不出来;你让这个时候画这个现在,他也画不出来;你叫六十年前画这个,那也画不出来,所以艺术它是前进的过程,只有这样的画家才有前途。

三十年前画的和三十年后画的一样,没有前途,他自己是不可重复的。

任何人的成功都是渐修、渐悟、渐进的过程,绝非偶然,范曾也不例外。

事实上,从学生时期临摹传统经典到创作《文姬归汉》而崭露头角,从一九六二年在国家博物馆画插图(插画)、画写生、画速写,到创作《老子系列》、《钟馗系列》、《八仙图》、《先儒肖像》、当代名人肖像等等,在艺术的道路上、范曾放逸情感于深邃之中,得大道于心源之间,也在艺术的变与不变之中实现了一种永恒的样式,那就是范曾的神韵,属于范曾、属于这个时代,散发着魅力、绽放着风华,走进了千家万户、深入人心。

十年以前,三十年前、六十年前,自己在那时候都是希望画出当时最好的画,这种内心的意志力对我们成为艺术家是非常重要。

已八十五岁高龄的范曾尽管每天慕名而来的拜访者络绎不绝,但是深入学习传统文化,这是他每天的必修功课,他从不敢懈怠。

现在自己每天早上必须五点钟起来、看书两个钟头。

像康德的三批判书,这三本书自己看了八百个钟头、自己做了几万次的笔记,自己说自己在这个大数据时代自己是一个最愚蠢的知识分子,自己只会看书、自己不会看电脑。

自己对青年人的建议,要把手机当做你的奴隶、而不要成为你的主子,你要驾驭它、而不要服从它。

这个人类发明手机是很方便,比如讲“天人本无二,何必言合”一查几秒钟查到,自己说你知道这个书的前前后后讲什么吗,他不知道、自己知道,自己当看到这段自己大为兴奋,这种兴奋感他们没有,所以要读书、要读经典的书,这些书的确代表了中国文化的高峰。

唐宋的文人在窗前必然放四部书,《史记》、《汉书》、《庄子》、《楚辞》,这种经典是不可动摇的,书出版太多了,可是能成经典的、为万世流传的,这种东西必须熟读,也是自己对中国画当前的自己的博士生们的要求。

贯注于一生的情感,倾心于几十年的修为,诵碑读帖、意会辞章,当直面内心之时、范曾温润着自己披离经典,解疑释惑,在言传身教之际,范曾启迪着后学。

有时候,他们要跟自己作诗,我们作诗有很多的练习,比如讲做诗钟,让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你对出一幅非常好对联,比如讲,杨贵妃对个水,杨贵妃自己讲倾国亡国,以倾国之貌,而使国家亡,水载舟覆舟,这就是极好对联。

他们感到兴趣无穷,可以从晚上七点半做到十一点,还有,自己出五个字,大家写出七律,我看看。

这个要求是很严格的,所以现在自己的学生对诗歌都了解,诗歌有什么毛病、一看看出来。

自己八十岁以后就不带博士生了,但自己也看一些展览。

自己有一次去看艺术研究院的美展,自己看了以后呢,自己还是以表扬为主,因为批评的过分激烈、伤年轻人自尊;另外呢,自己尽可能发现他们这里面有些好的东西,自己跟他讲,这不是老奸巨猾丶这是老年人一个宽厚。

当然要是我的博士生,我是毫不客气,你这不行、这不行,不行拿掉。

这个、可是对外面普遍的青年人,这样呢,他围着自己,自己都讲 这幅画里面有哪些优点,这方面再强烈一点就好了啊。

范曾与他的学生、与他的道友立足时代、放眼未来,追逐着他们的理想、践行着他们的主张。在儒问儒达之间,畅谈古今、轻松而和谐;他们著书立说,淡泊内定,却真力弥漫,从中看到了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感受到了他们的处世哲学和人文精神。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a202401011150083c67.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