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反驳时间会证明一切,时间将会证明:反抗的食物

2022年,世界某处的地缘政治局势正在变化之中,它的变化直接关系到民众的日常。

二战后,拉面在美军占领期间以“中华面”之名回归,为饥荒遍地的日本提供“补充能量”。

这道来自中国的汤面经过文化的适应和岁月的洗礼,最后成长为“日本文化”的标签a。

日本二十年来的经济停滞与就业市场萎靡,再加上中国及韩国的经济成长的趋势,都改变了工作与就业保障在日本年轻人心中的定义。

然而,在衰退中成长的年轻一代看来,独立拉面店的经营者就像是不可思议的英雄人物一样,是他们心目中的名流——这些经营者不仅重新定义了日本流行文化,甚至还重新定义了“日本”本身,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

“争议之食”

若要在拉面叙事中寻找出始终一致的脉络,“争议之食”想必是最好的概括了。

拉面以来自中国的现代食物之姿出现在日本,而在当时,西方代表着现代,东方世界则是守旧的象征。

制作这道料理的人主要是日本中餐厅的中国师傅,或者是在中餐厅工作或当学徒的日本人。

在那个日本政要鼓吹快速工业化并采行西方发展道路的年代,这碗“面”的主要消费者是体力劳动者、夜间工作者与军人,在推车小摊、中国餐厅、西式食堂与小餐馆都可以吃到,这些场所汇集了从乡下进城打工的人、少数民族与其他流离失所的族群。

这里提供了就业的入门机会,尽管失业的危险随时可能降临。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拉面在日本各个城市中消失,最后又在美军占领期间以“中华面”之名回归,为饥荒遍地的日本提供“补充能量”。

在经济高度成长时期(1955—1973),中产阶级的小家庭成为社会组成核心,家庭的可支配收入逐渐增加,拉面因此成为了年轻的单身劳动者的能量来源。

再后来,20 世纪70 年代,随着丰田汽车等大量出口的制造业成为日本在国际经济上的形象代表,独立拉面店也开始发展成为失意的企业工人的避风港。

20 世纪80 年代,日本的地产业开始出现金融泡沫,股票投机越发向奢侈品与休闲服务消费市场集中,在这一阶段,拉面演变成为日本一般民众面对法式与意式这些时尚又精致的料理时的另一种选择。

到了1990 年代,由美国人主导的全球速食产业促进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消费均质化,拉面的国家形象在此时变得更加鲜明,政治意涵也更加强烈,2000 年后更发展出爱国主义或新民族主义的拉面店。

在日本,拉面经济实惠,几乎所有人都可以负担,但是因为拉面粉丝的疯狂追捧,要品尝到一碗品质绝佳的名店拉面,可能要花费几个小时排队等候。而在已经衰落但还未彻底消失的美国全球霸权下,拉面也被视作泛亚洲主义的象征。

最后一点,也许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日本的拉面行业始终坚持通过“暖帘分”(noren wake)制度开设分店,拒绝让企业资本进入造成产业垄断。

所谓的“暖帘分”制度,就是拉面店主让那些跟在身边至少超过一年的员工学习制作拉面汤头、酱汁配方,经过训练后再离开师傅独立开店,通常不收取任何费用,就这样让知名店家的经营模式不断复制,而并非金字塔形的企业架构。

它让年轻的拉面工作者得以拥有小型企业所有者的身份,以维持不是特别优渥却相对稳定的生活。

暖帘分制度中的反企业要素,以及2000 年之后开始兴起的慢食运动,都赋予拉面制作一种左翼的政治共识,不过,90 年代后拉面师傅的诗作、店家命名方式、作务衣与发型的改换则都是属于右翼行为。

因此,拉面成为日本国家认同快速变化之下的灵活支撑,而这样的国家认同,通过真人秀节目营造的新的历史感受和情绪来获得定义,并混合了以外国人期盼为主的“日本”元素。

拉面叙事

自从20 世纪80 年代寿司完成国际化之后,拉面就成为了日本餐饮业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成功的全球出口项目,并在过去二十年间成为了一种全球现象。

到了2000 年代,被包装成推向外销商品的日本文化元素经过重新配置,从近代早期的遗存(歌舞伎、寿司与木刻版画)转变为战后生活的纪念物(动漫、拉面与电玩)。

有别于20 世纪日本在海外形象中那些以军国主义、经济主义与美学主义特质为主的隐喻,这样的转变使得日本60 年代的日常生活要素成为重新定义国家形象的泉源,而新的“日本”只与生活方式和品位有关。

(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a202302161640073e82.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