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傅雷家书专题探究读书报告,傅雷家书读书求学概括?

《傅雷家书》最早出版于1981年,是当时轰动性的文化事件,三十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它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

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中不堪凌辱,双双自尽。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傅雷夫妇非常细心,儿子的信都妥善收藏,重点内容则分类抄录成册。

然而,傅聪的信在““””中遗失了,其时傅家家产尽数被抄,傅聪的信也未能幸免。

十几年后的一天,上海音乐学院在一间装扫帚等杂物的四平米小屋里,发现了傅雷的一些遗物,其中包括一个黑纸包裹的练习册,标题是《聪儿家信摘录》。

1986年,傅聪得知此事后,却坚决不同意发表这些信,因为自感年轻时思想和文字过于稚嫩,无法与父亲相提并论。

因此以前各个版本的《傅雷家书》往往只是傅雷一人的独白,我们只能想像或猜测傅聪如何回应他的父亲,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在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平时教育子女极其严厉的傅雷直抒胸臆,爱子情深:“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

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

”(1954)“你回来了,又走了;许多新的工作,新的忙碌、新的变化等着你,你是不会感到寂寞的;我们却是静下来,慢慢的回复我们单调的生活,和才过去的欢会和忙乱对比之下,不免一片空虚。

”(1956)“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

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少别多,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

在信件中傅家人探讨音乐艺术、文学创作的深刻与高度,傅雷为傅聪纾解艺术道路上的心绪问题:“你说常在矛盾与快乐之中,但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1955)也兴奋地交流刚看的戏剧电影,“常香玉的天生嗓子太美了,上下高低的range很广,而且会演戏,剧本也编得好。”(1956)

这些家信更因傅雷一家在时代悲剧中的命运变幻带有悲凉的感染力,傅雷在写给儿子的最后一封信中沉重地说,“生活中困难重重,我们必须不断自我改造,向一切传统、资本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感情与习俗作斗争,我们必须抛弃所有的人生观和旧的社会准则。”

选择性阅读:

兴趣选择。《傅雷家书》中有关艺术的论述很多,有兴趣的会认真去读,对艺术很陌生的人就可能对“谈艺”的部分略而不读。

问题选择。《傅雷家书》在阅读时可以分门别类,以问题的形式梳理一下。

目的选择。根据不同的读书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

方法选择。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

傅雷家书读书感悟1 要坚持,要贯彻,但是也要忍耐。

读完了《傅雷家书》本书后,我充分感受到了父母对儿女深切的爱。

信中的傅雷流露出对儿子的深情使我触动,也羡慕。

答:看了傅雷1958年三月十七日家书,他对儿子真诚的袒露,让我也不断去悟。在与孩子的沟通中,我也难免发火,难免内心沮丧,为什么一片苦心却得不到孩子的认同?傅雷家书读到尾声,终于让我渐渐解惑。

如果说老师教授孩子知识,家长就是教授孩子人生智慧。教孩子既有冲破现有局限性的勇气,又有理解现实的智慧,可以挑战权威,但也要理解人性,理解父母,理解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现象,学会自律。人生智慧并不像试卷有标准答案,我们仅仅只能在有限的时光里,牵引孩子去悟。

第七章:傅雷的嘱咐

面对社会千变万化,该如何应对,作为父母百感交集。希望用自己走过的经验,告诉儿子少走怨路。父母走的弯路,都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辙,他们都希望子女能比自己过得更好。

离别之时,傅雷自责对儿子的管教严格,手段太过严厉。傅雷反思在儿子幼时,严加管教、一丝不苟,“残忍地虐待”了儿子傅聪。傅雷只是想“严父之下出才子”罢了。

傅雷家书主要内容概括

这些家信更因傅雷一家在时代悲剧中的命运变幻带有悲凉的感染力,傅雷在写给儿子的最后一封信中沉重地说,“生活中困难重重,我们必须不断自我改造,向一切传统、资本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感情与习俗作斗争,我们必须抛弃所有的人生观和旧的社会准则。”(1966)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a20230113180611b092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