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于泰山中的‘于’”,表示的是一种比较,更精确地说,是一种比喻的比较。它不单纯表示重量上的超过 ,而是指意义上的分量远超过泰山,体现一种崇高的价值和意义!
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叔齐列传》中写道列传写道:“愿弃身而益民。以死事,重于泰山;惧义而死名,轻于鸿毛。”这句话说明那些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献身的行为,虽然看起来可能会失去生命,可这奉献的伟岸光芒却要比泰山还要沉重,具有永恒的价值!
并非只是物理重量的比较。“重于泰山”实际上是成语, “于”字在这里用作介词,引领一个比喻性“比…… 重”关系。因此它并不等同于简单的“比……重”。 单纯的重量比较我们很容易理解,但“重于泰山"" 显然是司马迁创造性的运用词汇来传递崇高的价值观。它超越物质层面走向了精神领域:
-
以何衡量“重”: “重”不是肉体的重量, 而是指行为的意义、价值和影响以及对历史和社会留下的贡献 之意义重大。 重不仅仅是物理意义的“重量”, 更强调牺牲行为或人生理想的伟岸和价值。"重于泰山“ 的核心是牺牲所带来的历史价值和意义的沉淀!
-
泰山的象征意义 :泰山作为五岳之尊,宏伟壮丽,象征着极高的地位和难以超越的巍峨,成为了“重”的一个极致的象征。 “泰山”的重量只是提供了比较的参照系,并非重点。“于” 构建了两者比较的对照关系, 通过把这种无形的道德境界和精神世界用客观的事物来加以比照和展现 , 方便人们理解
为了让大家易于分辨,我们来看一些例句做辅助理解:
例子1:这件事的意义重于泰山。(重于的意思便是比……更重大)
总结一下, “重于泰山”之中“于” 的用法看似简单却蕴藏精髓。"于"—既不是纯粹空间的位置概念或时间上的关系表示, 也不是一种单纯的附属事物的关系 而是体现了一种值得人深入品味的哲理 ——道德的重量和对后世产生的精神感召力。 "重"— 更像是其结果所象征的精神高度成就 。 一句话便阐明: 它引导一个比拟,表明事物价值的衡量标准已跳脱现实,从物质范畴跃升至精神领域。此乃其深刻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