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贪吃是因为基因、激素和过去经历的共同作用。 简单来说,我的快乐,一部分来自食物的美味!
遗传因素:祖先留下来的“贪吃包袱”
遗传会影响我们的新陈代谢率和体脂构成,有些人天生新陈代谢快,总感觉饿;有些人,天生更容易储存脂肪,食欲自然也就更旺盛一些。 例如,我的爷爷就非常能吃,体重一直偏高。妈妈也比较爱吃甜食,我很可能遗传了他们的基因,“遗传”了较为旺盛的食欲!
激素作用:快乐荷尔蒙与饥饿感
人体内的激素,例如瘦素(作用于调控饱腹和食欲)、胃饥饿素(促进饥饿感)也会影响我的食欲。某些场合之下(比如压力大),激素的分泌可能会失衡使得我更加想摄入碳水化合物之类的食物来获得多巴胺,缓解压力。 比方说考试周,我就异常嘴馋,忍不住想要吃各种垃圾食品;
童年经验:一种情感替代的慰籍
我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比较注重在吃好喝好就能获得大人注意这一方面的;也或是由于小时候情绪化较高,用吃来减轻压抑成为了一种行为模式。例如,紧张的时候,零食可以安抚紧张情绪。开心的时候,庆祝的方式之一也是奖励自己好吃的; 因此,对许多人而言,食物变成了一种奖励本身,成为情绪调节的方式。这些影响往往在我们逐渐长大的时候才显现出来,很难被轻易摆脱,就可能使我们变成易于饥饿而偏激地食量过多并由此养尊处优的一种类型。长期如此则形成贪食问题根源!
学习控制:迈向健康饮食的第一步
了解这些原因并不代表放弃努力。 认识自己贪吃的根源让我能更觉察自己行为的变化,并能更加正面的尝试来解决这些问题,比方说设定明确的饮食目标与限制措施、控制碳水量的多少、进行规律运动及建立健康生活系统来逐步改变身体健康状况;寻求营养学的专业咨询和正规减重的规范化方法也比较适合贪吃的我这些具有饮食控制困难症状群体去实践并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这些有效手段需要有足够毅力的自我配合与自我管理措施去帮助维持长久的良好效果.
总之,贪吃的形成背后有着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使我的大脑信号更容易被激发兴奋而形成习惯动作,但这并非绝路。通过正视问题,寻找合适的方法,我可以学会更好地管理自己的食欲,逐步走向健康饮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