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联解体于哪一年?
①
1991年。
苏联于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标志冷战格局完全形成。1980年代初期,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国力逐渐落后于美国。在1980年代末,戈尔巴乔夫进行国家自由化和***改革,但失败。1991年8月,苏联国内爆发八一九事件。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职务,并将权力移交给叶利钦,苏联解体。
②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讲话宣布正式辞职,即将迎来69岁的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简称:苏联)也就此解体。
③
苏联解体时间是1991年12月26日。
苏联解体是指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由15个加盟***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的解体的事件。
在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正式解体。
苏联解体后分裂成15个国家,俄罗斯联邦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
原苏联在海外的一切财产、存款、外交机构、使领馆等由俄罗斯接收。
④
苏联解体时间是1991年。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12月25日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宣告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12月26日,代表们象征性举了手,苏联最高苏维埃自我解散,标志着苏联从现实和法律上不再存在。
⑤
1991年12月26日,苏联正式解体
拓展资料
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简称苏联。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南***联邦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后增到15个加盟***);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十一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标志苏联完全解体;1991年12月26日,苏联正式解体;苏联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15个权利平等的苏维埃社会主义***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并奉行社会主义制度及计划经济政策,由苏联***执政。
⑥
1991年9月6日,波罗的海三国宣布独立;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领导人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
12月25日,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正式解体,苏联解体分裂成15个国家。
⑦
是一九九一年解体的、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的最后一任总统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一职,此后苏联被分解成现在的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斯坦、***等十五个国家
⑧
答,苏联解体是在1991年12月26号这一天
宣布苏联停止存在,分解为15个国家,
就是这一天一个强大的军事力量国家宣布解体。
⑨
1991年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67年的镰刀锤子红旗缓缓下降
⑩
一九九一年前苏联三个加联***即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和乌克兰总统,白俄罗斯总统簽署协议,成立独联体,苏联宣告解体。
1991年,曾经强盛到足以和美国相抗衡的苏联宣布解体,一夕之间,这个大国分解为15个国家,往日辉煌之景不再,徒留一片狼藉,令人唏嘘。
1991年12月26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把象征最高权力的核按钮交给了叶利钦,最后在晚上把苏联旗降下,换上了三色旗,苏联正式解体。
二、苏联解体前的血泪史?
以下是我的回答,苏联解体前的血泪史是一个复杂而悲壮的历史时期。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苏联面临着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苏联的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政治体制也变得越来越僵化。
在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他开始进行改革,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改革并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反而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混乱。
最终,苏联在1991年12月26日解体,分裂成15个独立的国家。这个过程给苏联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牺牲,成为了一段血泪史。
是指苏联在面临解体之前的历史阶段中经历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动荡。
在这个时期,苏联政治体制中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经济状况也不断恶化。苏联领导人在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不成功的改革措施,导致了国内局势的进一步动荡。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八一九事件”,即1991年8月19日苏联发生的一起政治事件。事件起因是苏联***高层的不同派别对苏联的政治、经济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产生了严重分歧。事件导致了苏联的政权危机和国内局势的动荡,许多重要政治人物和知识分子都在这一事件中遭到了迫害和镇压。
除此之外,苏联解体前的血泪史还包括了其他许多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问题。例如,苏联的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经历了严重的衰退,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物资极度匮乏,引发了大量的社会不满和抗议活动。
总之,苏联解体前的血泪史是一段充满痛苦和磨难的历史时期,其对于苏联的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解体前的历史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历史时期。
在二战期间,苏联经历了严重的战争创伤,数百万人在战争中死亡或失踪。
苏联的经济和基础设施也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在战后时期,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包括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等。
这些改革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的经济和政治体制逐渐出现了问题。
在20世纪60和70年代,苏联开始面临经济停滞、政治压迫和文化封闭等问题。这些问题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和抗议,例如大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和农***等。这些抗议活动遭到了政府的镇压,许多人被捕或流放。
在80年代,苏联的领导层开始尝试进行改革,以改善经济和政治体制。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而且导致了通货膨胀、物资匮乏和社会动荡等问题。同时,苏联的***也日益突出,许多民族开始寻求独立或自治。
在1991年,苏联最终解体。这一事件是由许多因素引发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等方面的问题。苏联解体后,许多国家独立了出来,这些国家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三、1991年俄国巨变指的是什么事件?
1991年俄国巨变指的是“八一九事件”,又称“八月政变”
八一九事件,又称“苏联政变”、“八月政变”,是指1991年8月19日至8月21日在苏联发生的一次政变,当时苏联政府的一些官员企图废除总统戈尔巴乔夫并取得对苏联的控制,政变领导人是苏联***强硬成员。
他们相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计划太过分,并认为他正商议签订的新联盟条约过于分散权力给与众***。
此次政变在短短三天内便瓦解
指的是苏联解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后,苏联的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戈氏虽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上的改革,但收效甚微。
1989年,东欧各国发生剧变,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在苏联国内产生了连锁反应,各加盟***离心离德,民族***力甚嚣尘上。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职务,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实体正式停止存在,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对俄罗斯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1861到1921苏联俄国发生的大事?
1861年到1921年,苏联俄国发生的大事情,按照年份排列如下:
1861年 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改革
1876年 俄国策动中亚的阿柏古反华,侵犯新疆地区,并趁机抢占伊犁
1878年 在伊朗北部划分势力范围
1881年 《中俄改订条约》,俄国交还伊犁,但侵占新疆边界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883年 俄国文豪屠格涅夫逝世
1892年 为对抗德国,俄法结盟
1895年 俄国干预日本占领辽东半岛,趁机划东北为势力范围
1896年 修建满东大铁路
1900年 制造海兰泡屠杀事件
1901年 高尔基《海燕》发表;
1904年2月 日本挑起争夺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俄国战败
1905年2月 莫斯科工人起义与兵变
1908年 西伯利亚的通古斯大爆炸
1913年 俄国策动外蒙古独立
1914年8月 参加一战,并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退出一战
1917年 俄国人民进军冬宫,结束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1918-1920年 苏维埃政权保卫战
1921年 社会主义苏俄发生圣彼得堡兵变,实行新经济政策
1922年10月 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成立
1924年 列宁逝世,斯大林接班
1925-1929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1936年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
1937-1939年 大清洗运动
1939年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1940年 苏联西进,吞并波兰和芬兰
1941年6月 苏德战争爆发
1945年5月 苏军攻克柏林,德国纳粹战败,欧洲战争结束;8月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清剿日本关东军
1948年 柏林危机
1949年 苏联试爆原子弹成功,与中国建交
1955年 华约组织成立
1956年 首枚洲际导弹发射成功
1957年10月 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1961年 载人宇宙飞船成功试航,加加林成为首位太空人;试爆当量在9000万吨的超级氢弹,震惊了全世界;赫鲁晓夫首次访美;柏林墙的修建,美苏冷战的缩影
1964年 勃列日涅夫上台,提出建立宇宙空间站
1968年 出兵干预捷克斯诺伐克的“布拉格之春”
1979-1988年 出兵***
1987年 美苏达成削减常规战略进攻性和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数量的协议
1989年 八一九事件
1991年 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立
五、苏联改革过程?
答:
前苏联改革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和苏联解体前的改革。下面详细说明这两个阶段的改革内容和影响。
1、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
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成为苏联总书记后,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旨在解决苏联经济困境、缩小与西方的差距,并且要改善苏联人民生活水平。主要的改革内容包括:
(1) 广泛的***:取消***、腐败现象,实行***和多元化制度,放宽对市民社会组织的管控。
(2) 经济体制改革:引入市场机制,逐步放松国家对经济的掌控,实行“双轨制”,即兼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实施一系列的价格自由化政策,允许企业自主决定产品价格;推出个体经济和私有化形式,允许民营企业发展,以鼓励创新、提高效率。
(3) 军事和对外政策上的改革:取消对非军事地区的扩张政策,积极参与冷战结束后的全球化进程,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签署削减核武器的条约。
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苏联经济状况并未明显好转,政治动荡和独立思潮不断涌现。1991年8月,八一九政变发生,苏联解体的前奏拉开了序幕。
2、苏联解体前的改革
尤里·安德罗波夫在接任总统后,继续推动苏联的改革,试图实现经济转型和***。具体措施包括:
(1) 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市场经济改革,加大对企业家的支持力度,开放国际贸易、吸收外资等,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2)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推广多党制度和选举制度,强调政权的法制化和公正性,促进社会和政治稳定。
(3) ***处理:在对待少数***上实行灵活的政策,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鼓励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然而,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苏联的改革进程仍未能走上正轨,同时,社会和政治矛盾的加剧也使苏联解体的大势所趋。1991年12月26日,苏联政府宣布解散,原先属于苏联的15个***成为独立国家。
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过程。
因为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经济衰退,政治和社会体制出现问题,无法维持原来的政治和经济体制。
因此,1985年苏联开始实行改革开放,逐渐放松政治管制,改革联邦体制,引进市场经济等一系列改变。
这个改革过程在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起了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革。
受苏联改革的启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进行了改革和开放,这个过程为苏联和整个国际社会在经济和政治上的更紧密合作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苏联有3次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政治方面——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原则。
农业方面——体制改革,赫鲁晓夫在执政期间,对苏联经济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和调整,种植玉米运动。
方面——赫鲁晓夫上台后,发现中央很难把全国20多万个企业都集中管理好,力图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管理体制。他陆续把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管理,同时扩大了加盟***的管理权限。
勃列日涅夫改革:经济改革对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命令式的经济管理体制没有根本的触动,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如何持续增长这一实质性问题,到70年代后半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了下来,苏联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弊端露得日益充分。
究其原因:其一,理论上对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作用缺乏认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还组织了对东欧“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批判,从而阻遏了对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探索。
其二,实践上由于“新经济体制”的实行,面对所出现的片面追求利润、忽视产品质量、盲目滥发奖金,不顾和的长远利益等等问题,没能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害怕改革会引发新的社会,影响社会稳定,动摇其权力基础,因而改革逐步收缩,的改革措施被取消,致使经济体制改革半途而废。
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从根本上放弃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该改革以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的社会主义的名义,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苏联的法定执政地位和公有制经济对经济的有效控制。
造成苏联和思想上、政治上的混乱和经济的继续恶化,为西方宣传资本主义、攻击主义,从而解体苏联了可乘之机。在这种背景下,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政治势力,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支持下,利用改革后形成的混乱局面将苏联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历史上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大致有两种一个是不断集权加大经济干预力度,另一种是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进行适度调控。新经济政策就是实行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反正就是和我们改革开放走一条路线。
后来该走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权的经济模式几乎每个工厂的生产经营都由调配,这种模式是苏联短期之内崛起但极强,于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开始调整逐步向企业放权,减少对经济干预,改革措施前期效果显著,但由于改革触动苏联特权阶层利益(勃列日涅夫本人也是)最终改革停滞不前,到戈尔巴乔夫时期,他推行更激进的改革,但错误的将改革方向有经济转向政治,最终失败。
苏联进行了多次改革。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即“戈尔巴乔夫改革”。
这个改革实施于1980年代,旨在解决苏联国内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改革的方向是市场化、去中心化、政治自由化。
然而,这个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反而加速了苏联的解体,最终导致了苏联的崩溃。
从历史的角度看,苏联的改革反映了大国转型时期的兴衰更替。
苏联的改革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旨在加强国家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以应对纳粹德国和日本的威胁。
这些改革包括农业集体化、工业国有化、计划经济等。
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完全解决苏联的问题,反而导致了许多问题的出现,如大规模的饥荒、工业生产的低效率、***的膨胀等。
到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苏联面临着许多经济和政治问题。政治上,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如个人崇拜、权力集中、缺乏民主等。经济上,苏联的经济结构单一,重工业发达,轻工业和服务业不发达,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此外,苏联还面临着粮食、能源等方面的短缺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开始进行新的改革。主要包括:
农业集体化的废除:在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已经达到了极限。在改革中,政府取消了农业集体化,允许农民自由选择农产品的销售方式,并鼓励农民组织起来进行生产。
工业国有化的开始:政府开始对重要的工业实行国有化,将私营企业转交给政府机构管理,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计划经济的实行:政府开始实行计划经济,通过政府计划安排生产和分配资源,以避免市场的混乱和浪费。
去斯大林化:在这个时期,苏联开始去斯大林化,试图恢复列宁主义的传统,削弱个人崇拜和权力集中的现象。
这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并没有根本解决苏联的问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仍然存在,政治上的民主和公正仍然没有得到保障,经济上的平衡发展也没有实现。
六、苏联解体还通称苏联吗?
当然不能叫。
苏联,全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成立当时有不少周边国家都加盟到这个社会主义阵营里,成立了联盟***。1991年苏联解体的时候,这些国家又分分宣布独立,包括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斯坦、***斯坦、***斯坦、***等国家。主体部分叫作俄罗斯,国土面积还是世界第一大国。
不是的。可以叫做前苏联地区,或者前苏联加盟国
苏联是由1922年15个国家加盟而成的,苏联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1992年苏联解体为15个独立的国家,俄罗斯只是15个国家之一(不过是15个国家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是前苏联的一部分。
原苏联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苏联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15个权利平等的加盟***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并奉行社会主义制度及计划经济政策,由苏联***执政。
1991年8月,苏联国内爆发八一九事件。
12月21日,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的苏联11个加盟***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总统职务,并将权利移交给叶利钦,苏联解体。
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原苏联大部分资产,债务和职责由现在的俄罗斯继承。
苏联解体之后还称苏联,但是这一个称呼一般是出现在书面语及历史课本中和文件中。现在,苏联解体之后,很多人习惯意义上将俄罗斯是苏联的继承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俄罗斯就是苏联的主体继承。苏联曾由15个加盟***构成,现在以俄罗斯,***斯坦,吉尔吉斯坦等成立了独联体,在一定程度上是苏联的延续
1991年,苏联因为政局混乱而被迫解体。以前的苏联包括俄罗斯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因此被称为苏联,他们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是像美国,日本一样的资本主义国家。而分解后的苏联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也就是俄罗斯,因为其他国家的分裂,所以不叫苏联了
原苏联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南***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后扩至15个加盟***)。
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至此,苏联解体。
苏联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简称为苏联。它是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摩尔多瓦,亚美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斯坦,***斯坦,***斯坦***等一十五个加盟***组成。苏联解体后全部独立。前苏联主体由俄罗斯联邦继承。
苏联解体后分十五个独立的国家,这些国家是: 俄罗斯 、 乌克兰 、 白俄罗斯 、 ***斯坦 、 ***斯坦 、 *** 、 *** 、 ***斯坦 、 *** 、 格鲁吉亚 、 亚美尼亚 、 立陶宛 、 爱沙尼亚 、 拉脱维亚 和 摩尔多瓦 。
其中除波罗地海三国外的其他国家组成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即 独联体 。
不是,先称呼独联体。后分为十五个国家。
不称苏联了,称俄罗斯联邦
不叫苏联了,叫了一阵独联体,又分开了
苏联解体之后就“不通称为苏联了”。而是先是称为“独联体”。之后就再进一步分化成俄罗斯等数十个国家了。
七、立陶宛是从原苏联分裂出去的吗?
立陶宛不算是从原苏联分裂出去的
立陶宛并不是前苏联原有的国家,而是加盟过前苏联的国家之一。立陶宛***,简称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东岸,与北方的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并称为波罗的海三国,东南邻白俄罗斯,西南是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州和波兰,首都维尔纽斯。
立陶宛是从原苏联分裂出去的
立陶宛2002年,宏观经济状况进一步好转,金融、税收改革取得成效,私有化进程不断深入,市场供求改善,外资流入增多
立陶宛第一个从苏联里面独立出去的原如下:
1、历史渊源
立陶宛前身就是独立的国家,叫立陶宛大公国,只不过国家太小后被波兰吞并,1940年被并入苏联。
2、人民的支持
立陶宛这个国家只有200万人口,宣布独立后,为了抵抗苏联的武装干涉,超过100万人走上国境线。有老人、有孩子,他们捧着蜡烛和玫瑰花挡在了苏军前进的道路上,他们的对面是50万苏军和大量的坦克、装甲车。
3、苏联的坍塌
苏联在经过八一九事件之后,叶利钦掌握了国家的实际权力。面对复杂混乱的局面,叶利钦同意立陶宛独立。立陶宛在被苏联统治了50多年以后,再次恢复了国家的独立。
立陶宛当时是苏联的加盟***之一,土地面积6.5万平方公里,人口当时只有200多万。但是,这个国家从1989年,在苏联刚出现问题时,就开始***。在1990年3月,更是领先其他加盟***一年多,率先宣布独立建国。
可以说立陶宛这是带头分裂国家,一旦其他加盟***仿效,那么苏联将不复存在,这一点当时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深知的。
于是在立陶宛宣布独立后,立刻下令,苏联军队集结50万人,开进立陶宛平定叛乱,一定要扼杀掉这里的反叛。
在很多人看来,一个200多万人口的国家,面对苏联50万精锐军队,钢铁洪流,怎么挡也挡不住。
但是最后的结果是这个小国挡住了苏军的进驻,最后的结果是苏联军队都没办法进入立陶宛的国土就被阻挡了,为什么呢?因为立陶宛超过一半的居民,有100多万人,男女老少,有孩子,有老人,妇女,都手捧鲜花,将整个立陶宛与俄罗斯的边界用人墙的方式阻挡起来。面对手无寸铁的百姓,苏军也不能强攻,但是也无法进入立陶宛。
这样僵持,最后还是苏联妥协,戈尔巴乔夫还有叶利钦默认了立陶宛的独立。而且这也是叶利钦期望的,于是苏联解体的多米诺骨牌被打开,后面的加盟***接连独立,苏联不到2年彻底完蛋,解体。
立陶宛是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二战前是独立的。斯大林在与希特勒签订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后,放心西扩,占领了波罗的海沿岸三国,这里包括了立陶宛。说是被加盟也不为过,因为立陶宛始终想着独立。1991年,前苏联解体,立陶宛脱离了苏联 ,独立至今。
第一次***时,立陶宛被德国占领。
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独立,成立资产阶级***。
1918年6月4日,成立立陶宛王国,立陶宛国会于11月2日推翻了自己的决议,立陶宛成为***。
1918年12月至1919年1月立陶宛大部分领土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1919年2月立陶宛和白俄罗斯联合组成立陶宛-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同年8月成立资产阶级***,并宣布独立。
1926年9月28日,苏联政府同立陶宛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同年12月,***分子***得逞。
1940年,苏联军队占领立陶宛。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立陶宛被德国军队占领。
1944年,苏联军队再次占领立陶宛,并成立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加入苏联。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脱离苏联独立,苏联不予承认。直到1991年9月6日,苏联才承认立陶宛的独立。同年9月17日,立陶宛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