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盎,字丝,汉初楚国人,西汉大臣,个性刚直,有才干,以胆识与见解为汉文帝所赏识,后得罪梁王刘武被刺杀。
袁盎有着较浓厚的儒家思想,事事强调等级名分、按“礼”行事,不能有僭越行为。
哪怕越礼的是皇帝的宠妃慎夫人和身边的宦官赵同,袁盎也能直言劝谏,以此推之,袁盎在朝廷上得罪了很多人。
这些人当然不是吃素的,纵然有刘恒的信任,袁盎也遭不住多人的诋毁,更甚至刘恒也厌倦了袁盎的进言,毕竟直言的话是不动听的。
就这样,刘恒把袁盎支走了,调任为陇西都尉。到了边疆守匈奴的袁盎依旧刻苦工作,士兵们也都尊敬袁盎。但是袁盎终究不是武将,不久他又换工作了。
这一次是齐国丞相,当齐王的大管家,但这也没有当多久,他又当了吴国丞相。
这是属于平级调动,但是却非常凶险。
“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仁爱士卒,士卒皆争为死。迁为齐相,后调为吴相。
”
凶险的原因在于他的新老板,吴王刘濞。
刘濞的吴国所辖地拥有铜山和盐,非常富有。刘濞也不收吴地百姓的赋税,非常得人心。刘濞可以说是非常开心,但是让他伤心的是自己的儿子刘贤去世的早。当初刘贤进京与太子刘启下棋进而造成了打架,刘贤被刘启用棋盘砸死。
以上所有的因素,都在跟刘濞说,造反吧。
这也就是袁盎的工作环境,新老板要造旧老板的反。这一次他的侄子袁种又给他出了主意化险为夷,看来袁种也是一个优秀的人才。
袁种是这样告诉袁盎的,只管饮酒、不管事务、偶尔规劝。
只管饮酒:隐藏自己的锋芒,不引起刘濞的猜忌。
不管事务:表明自己的态度,不插手刘濞的事情。
偶尔规劝:说清自己的观点,不支持刘濞的谋反。
总而言之,袁盎希望自己在刘濞手里能活着。
这也证明,袁盎的直言是分人的。对于愿意纳谏的刘恒,袁盎是能够直言进谏的。对于刘濞这样的人,袁盎还是明哲保身的。
这一计策效果很好,刘濞厚待了袁盎。
“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种谓盎曰:“吴王骄日久,国多奸。今苟欲劾治,彼不上书告君,即利剑刺君矣。南方卑湿,君能日饮,毋何,时说王曰毋反而已。如此幸得脱。”盎用种之计,吴王厚遇盎。
”
随着刘濞的谋反意图越发明显,袁盎心生退意。
不久,选择了告老返乡。
事情到这儿袁盎的故事本应该结束,可是刘濞终究是造反了。
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爆发,这时候皇帝换人了,刘恒在公元前151年去世,新的皇帝刘启开启了新政削藩,这也导致了吴王刘濞的造反,当然他的儿子就是刘启用棋盘砸死的。
七国之乱爆发,朝廷之外的袁盎也被牵连了进来,因为一个人,晁错。
晁错,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进言削藩,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以巩固中央集权,损害了诸侯利益,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景帝听从袁盎之计,腰斩晁错于东市。
之前我们说过,袁盎得罪其他人最终都化险为夷,但是他得罪的另两个人却极度危及到他的生命,这第一个危及他生命的就是晁错。
二人之间早就有矛盾,二人矛盾严重到一人在另一人就离去的状态。究竟二人因何产生矛盾,历史上并没有记载。
“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盎素不好晁错,晁错所居坐,盎去;盎坐,错亦去:两人未尝同堂语。
”
现在分析来看,袁盎是个敢于直言、注重自己名声的人,崇尚儒家学说。晁错则是一个刚直、近乎苛刻的人,崇尚法家学说。
二人性格都是直来直去型的,追究的学问又不相同,因此可能就是矛盾的根源。
但无论如何,二人矛盾如此激烈,却谁也不能为难谁,直到刘启继位,成为了新的大汉话事人。
这一次,晁错决定利用这个机会铲除掉碍眼的袁盎。
袁盎的危机到来。
注:关于袁盎的文章共五期,本期为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