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襄阳古城历史故事,谁知道襄樊夫人城的历史故事啊?

我就是襄樊的!

襄阳城是一座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它久经事,斑痕累累,记载着历代比分争的史实。其中最能震撼人心,为人称道的便是朱序之母筑夫人城浴血抗敌的故事。

在襄阳城西护城河与汉江交汇处,有一座城墙叫“夫人城”,与襄阳城紧紧相连,墙高6米多,周长60余米,城墙向北的一面上方正中有一石匾,上书“夫人城”三个大字,城墙下边有碑刻,系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襄阳人民为缅怀韩夫人所筑。

一千多年前的晋孝武帝宁康年间,梁州刺史朱序受命镇守襄阳。公元376年,前秦大将苻坚率军消灭了东晋,又令其长子苻丕率十几万大军分四路围攻襄阳。朱序错误地认为襄阳城三面环水,一面依山,易守难攻,前秦的军队全是北方人,不善水战,不可能从汉水北岸的樊城渡江攻取襄阳,所以并不在意。

朱序的母亲韩夫人,早年跟随丈夫朱焘南征北战,行军布阵,样样精通。

一天,韩夫人登城巡视,检查防御工事,她感到,敌人在东、南面久攻不下,肯定会改变战术,避实就虚,从西北面冒犯,而西北角一带防御薄弱,很容易被秦军攻破。

于是便当机立断,叫儿子调遣人马,加修城墙,派精兵强将前来把守。

朱序觉得母亲的话有道理,可是,自己手下满打满算只有五千人,连守城都顾不上来,哪里还有人修城呢?

韩夫人回家后,带领自己的姑娘、媳妇、家婢一百多人全部出动了,全城妇女也争先恐后地前来修城,不到两天的功夫,就把残破不全的城墙加高补齐了,还在西北城墙外,赶修了一座60多米的“城外城”。韩夫人又叫儿子把人马集中在城西北角,自己带领全城妇女身着戎装,手持刀枪,把守在东、西、南三面有城河的地方。

果不出所料,时隔不久,前秦苻丕在襄阳城西北大举进攻,朱序的军队拼力抵抗,战斗十分急烈。朱序的军队终因寡不敌众节节败退,前秦军队破城而入。韩夫人带领身边的姑娘、媳妇、家婢100多名妇女阻击敌人,万箭齐发,截断敌人的后援,苻丕的军队被上下夹击,纷纷落水,损失惨重,茌丕带着残兵败将离城而去。

后人为了纪念当年韩夫人这位巾帼英雄的壮举,就把新修的这段城墙尊称为“夫人城”,并建亭、立碑、塑像。“夫人城”是襄阳人的骄傲,是襄阳妇女的骄傲。

三献和氏璧

襄阳西部的荆山出美玉,特别是洁白无瑕的适合打造玉玺的优质玉,但要到深山里久寻才能采到。山民卞和便有幸采到了这么一块,只是外层有瑕疵需要仔细切割雕琢后才能成材。他先后献给三代楚王,前两代都因不识货而误遭欺君重罚,坚持不懈终至成功。

1917年,时任北洋陆军第九师师长兼襄郧镇守使的黎天才,为响应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开展护法运动的号召,在襄阳城鼓楼宣布自主,号称湖北靖国联军总司令。

黎东联枣阳、随州王安澜,西联陕西郭坚,北联河南王天纵,南联荆沙石星川,于1918年1月4日在襄阳组织汴鄂陕三省联军总司令部,黎天才被推任为总司令。

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派遣第一路总司令曹锟、湖北督军王占元、河南督军赵倜等率军进击襄阳,自主运动失败。

①三献和氏璧  ②邓国版唇亡齿寒  ③庞德公坚隐  ④乐山长啸梁父吟  ⑤三顾茅庐  ⑥马跃檀溪  ⑦水淹七军  ⑧堕泪父母官羊祜  ⑨经襄阳北伐复国  ⑩铁打的襄阳

襄阳是三国文化之源。

三国文化遗产丰富,《三国志》86卷中有18卷写到襄阳,《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2回故事发生在襄阳,现存有50余处三国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其中名气大的就有:荆州古治遗址、凤林关、庞公制药洞、学业堂、古隆中、问计楼、蔡瑁宅、王粲井、水淹七军鏊战岗、关羽刮骨疗毒处、临沮岗遗址、春秋寨、团山寺、刘备濯笔池、马跃檀溪处、的卢冢、水镜庄、徐庶庙、刘表呼鹰台、刘表墓、庞公祠、仲宣楼、曹仁汜水碑、堕泪碑、羊杜祠等。

司马荐贤、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水淹七军、刮骨疗毒、大意失荆州等发生在襄阳的三国故事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隆中对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刘备屯军新野,因徐庶推荐,"三顾茅庐"于隆中,请诸葛亮出山。

相见后,诸葛亮提出占荆、益两州,和好西南各族,联合孙权,整顿内政,伺机从荆、益两州北伐曹缉顶光雇叱概癸谁含京操的策略,以图统一中国,恢复刘汉帝业。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隆中对"。

后来,刘备大体根据这个计划,建立蜀汉政权,形成与曹魏、孙吴三分天下的格局。

水淹七军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派大将关羽北攻驻守樊城的曹仁。

曹操派于禁、庞德增援曹仁,驻防于樊城北面的罩口川、鏖战岗、团山铺一带。

时值八月,大雨滂沱,汉水暴涨,平地水深丈余。

于禁、庞德与诸将登小山避水。

关羽利用曹军夏季屯兵在低洼地带的错误,命水兵乘早已备好的大船猛攻散困在各个冈顶的曹军。

庞德竭力应战,兵败被关羽擒杀。

于禁及所领七军,皆死于水中。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关羽水淹七军的故事。

历史遗迹有古隆中、夫人城、绿影璧、古域墙、护城河等。

典故有三顾茅庐、水淹七军、马跃檀溪等。

-

襄阳城雄据汉水中游,楚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城池始建于汉;周长7公里;护城河最宽处250米,堪称华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之说。

如今,雄伟壮观。

古朴典雅的城地,与新近修复的仲宣楼昭明台等历史名胜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襄阳城共有六座城门,即大,小北门,长门,东门,西门和南门。

襄阳城地处汉江南岸,与北岸的樊城隔江相望,是襄樊市委市政府机关所在地。

它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不仅是历代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一座古今闻名的军事重镇。

因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称。

自东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上下3000年,襄阳一直是群雄角逐的重要战场,战争的硝烟不断弥漫在它的上空。

如今,这里尚存许多军事遗迹。

襄阳城始筑于汉,唐宋年间改为砖城,增设垛堞,新建城楼。

明洪武年间重筑,并在城的东北角新添一段城墙,取名新城。

全城7322周年米,原有6座城门,分曰:阳春、西城、临汉、拱宸、震华。

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

城墙最低处7米,最高处11米。

襄阳城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缀十里城垣,与鼓楼(昭明台)、谯楼相映生辉。

整个城池和谐地融为一体。

环绕襄阳城的古护城河是古城美景之一。

它宽度180米以上,最宽处超过250米,是我国最宽的护城河,现被原样保存。

绕城泛舟而游,但见城垣高筑、垛堞处处;垂柳掩映、灌木葱茏,仿佛置身于画中,美不胜收。

襄阳城是湖北省重点保护单位。

襄阳城每座城门外又有瓮城也叫屯兵城。

万历四年,知府万振孙为六门首提雅称,分别为:阳春门,文昌门,西城门,拱震门,临汉门,震花门。

因西门是朝拜真武祖师庙的必经之路,故又称为“朝圣门”。

襄阳城在明清时,古建筑较为完整: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点缀十里城郭,金瓦琉璃,高墙飞檐,煞是壮观,整个城池都和谐地融为一体,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受。

襄樊市政府近年来下了很大功夫修复古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持了襄阳古城墙古朴的原貌。

襄阳城北、东、南由滔滔汉水环绕,西靠羊祜山、凤凰山诸峰。

城墙始筑于汉,后经历代整修,现基本完好,墙体高约10米,厚1.3—1.5米,周长7.4公里,据山临水,蔚为壮观,明人李言恭诗赞“楼阁依山出,城高逼太空。

”城下环以护城河,平均宽度180米,最宽处250米,人称“华夏第一城池”。

整个襄阳城布局严谨,形势险要,自古誉为“铁打的襄阳”。

这里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固若金汤,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美称。

城墙始筑于汉,时兴时废,保留至今的是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重筑的新城。

全城周长7322米,原有城门6座,横匾于书阳春、文昌、西成、临汉、拱宸、震华6个城门名。

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城墙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

襄阳城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处湖北省北部,汉水中游。

《汉书·地理志》谓:“襄阳位于襄水之阳,故名。

”战国时楚置北津戌,始为军政重邑。

汉时置县,三国时置郡,此后历代为州、郡、府治所。

汉唐两代,襄阳城处于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荆州记》载:东汉时襄阳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城南一带号称“冠盖里”。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将州治从汉寿迁至襄阳,使襄阳城由县级治所一跃升为京城以下州的首府,地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广东、广西、贵州等省的一部分,成为当时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唐代襄阳城为山南东道治所,辖区扩及今陕西、四川的部分地区。

明末李自成攻占襄阳城,并在此建立国家政权,自称“新顺王”,改襄阳为襄京。

1950年5月1日,襄阳与汉水对岸的樊城合为襄樊市。

襄阳城,是座巍峨雄丽的古城。

她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壮丽的山川河流而闻名遐迩,古往今来不知有过多少骚人墨客在此留步,写下了许多呤诵她的动人诗篇。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泛舟汉江,怀着对襄阳的深厚感情,写下了富有感染力的诗篇《汉江临泛》。

古城历经沧桑,现仅剩临汉、拱宸和震华等三座城门。

在临汉门上尚保留有一座始建于唐、重筑于清的重檐歇山式城楼,经维修后完整无缺。

城墙最低处7米,最高处11米,周围环绕着护城河。

古老的护城河主道宽180米,最宽处250米。

绕城泛舟游览,只见城垣高筑,垛堞处处,垂柳掩映,灌木葱茏,真乃旅游的好去处。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视襄阳为“恢复中原之基本”。後代史学家对襄阳的军事战略地位有这样的总结 :“襄阳为楚北大郡……代为重镇,故典午之东迁,赵宋之南渡,忠义之士,力争上游,必以襄阳为扼要;晋之平吴,元之伐宋,皆先取襄阳,为建瓴之势。”(清·王万芳《襄阳府志》)

历史上,襄阳发生的有史料记载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共有200多次。从每次的战局来看,襄阳的得失,直接关系到中原战争的全局。尤其是当中国历史上出现南北政权对峙时,襄阳的战略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襄阳历史上历时最长、战斗最残酷的一次战役是南宋末年的襄阳大战。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1267年至公元至1273年,持续了6年之久。最後,樊城失守,襄阳失去依附,加之长期遭受围困,城内物质匮乏,等待救援无望,守将吕文焕率部投降。

襄阳城失守後,南宋军队的战斗力急剧下降。公元1274年,元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於1276年攻下南宋都城临安,并最终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其中,襄阳城高池深,是造成襄阳大战之所以经历这么长时间的主要原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z2023112809201262b1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