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历史上听人劝诫的故事,历史上有关劝说的经典的案例?

1、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通过自己的妻子、奴仆、有求于己的客人,对自己的赞美之词,领悟到,齐王被人赞美而受到的蒙蔽,于是入宫劝谏。最后,齐王知错就改,成为强国众多小国,闻之臣服。

2,魏征直谏唐太宗: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

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3、触龙说赵太后:

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王位,因为年纪轻,故由太后执政。赵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当时的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辅佐,但国势已大不如前。

而秦国看到赵国正在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孝成王又年少无知,认为有机可乘,于是派遣兵将“急攻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密切的齐国增援。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提出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

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候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苟无岁,何有民?尚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但在这篇文章中,她溺爱少子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简直到了蛮横不讲理的地步,全不像一个开明君主的样子,这才引出了触龙说赵太后的一段故事。

4、褚遂良还陛下笏劝谏:

一日退朝,召长孙无忌、李绩、于志宁、褚遂良入内殿。遂良曰:“今日之召,多为中宫,上意既决,逆之必死。太尉元舅,司空功臣,不可使上有杀元舅及功臣之名。遂良起于草茅,无汗马之劳,致位至此,且受顾托,不以死争之,何以下见先帝!”绩称疾不入。

无忌等至内殿,上顾谓无忌曰:“皇后无子,武昭仪有子,今欲立昭仪为后,何如?”遂良对曰:“皇后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谓臣曰:‘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此陛下所闻,言犹在耳。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臣不敢曲从陛下,上违先帝之命!”

上不悦而罢。明日又言之,遂良曰:“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经事先帝,众所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

万代之后,谓陛下为如何!愿留三思!臣今忤陛下,罪当死!”因置笏于殿阶,解巾叩头流血曰:“还陛下笏,乞放归田里。”上大怒,命引出。昭仪在帘中大言曰:“何不扑杀此獠!”无忌曰:“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可加刑!”

历史上经典劝谏故事有:

1、汉文帝与周勃

汉文帝时绛侯周勃被免去丞相职位,有人上书皇上,诬陷周勃有谋反之意,廷尉逮捕了周勃并准备治罪。薄太后对文帝说,绛侯当年手持皇上玉玺统领北军剪除吕氏,那时候他都没有谋反,如今没有了职权居住在一个小小的县城,难道还会谋反吗?文帝幡然醒悟马上赦免了周勃并恢复了周勃的爵位和封邑。

触龙劝说赵太后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战国时候,赵国由赵太后执政,但是强大的秦国准备向赵国发动战争。

赵国于是向关系良好的齐国求援,齐国为了自身的利益,要求赵太后把宠爱的幼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才肯出兵援救。

赵太后对幼子极为宠爱,生怕他到齐国发生什么危险,迟迟不作决定。

大臣们为了国家的安危,极力劝说太后派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结果赵太后大为生气,对大臣们说:“以后谁 再提起让长安君去作人质一事,我一定要当面唾他的脸。

”这天,德高望重的大臣触龙求见赵太后,太后以为他又是来劝说她派儿子去做人质的,气冲冲地等着他。

谁知触龙见到太后只说:“我好久没有来问候太后,不知道太后最近身体怎么样,所以特别来朝见问候。

”赵太后说:“最近我活动得不多,每天吃饭也少。

”触龙说:“我近来的胃口也不好,却还是支撑着散散步,每天走上三四里路,稍微增加点食物。

这样对 健康有好处。

”太后说:“我可做不到这些。

”这时,在日常的相互问候中,赵太后的怒气渐渐消了些。

这时触龙说:“我有个孩子叫舒棋,排行最小,可是不成材,我总是宠爱他。

我已经老了,求您让他来王宫当一名侍卫吧,我就是为这事特地来向您禀告的。

” 太后说:“好吧,他多大了?”触龙说:“15岁。

年纪虽小,但我希望在我死之前把他托付给太后。

”太后说:“没想到男子汉也这样宠爱自己的小儿子 。

”触龙说:“男人宠爱自己的小儿子可能比女人还厉害。

”太后这时笑着说: “不会吧,女人家才格外宠爱自己的小儿子呢。

” 触龙见太后情绪好多了,进一步说:“父母疼爱自己的子女,总是要替他们做长远打算。

”赵太后点了点头。

触龙随即转换话题说:“但是我觉得太后为自己的儿子打算得不够长远。

” 赵太后大为不解,问触龙为什么这么说。

触龙说:“从古到今,王子王孙能够世代继承王位的非常少,难道是他们没有能力吗?不是的。

只是因为他们地位虽然很高,却没有为国家建立过什么功勋 。

等他们执政以后,并不能稳定地保持下去。

如今太后抬高了长安君的地位,给他很大封地和很多财宝,却不让他及时为国家立功,一旦太后去世,长安君怎能在赵国站稳脚呢。

所以我认为太后替长安君打算得不够长远。

”听完他的话,太后才知道触龙也是来劝说她派儿子去做人质的。

但不知不觉中她已经被说服了。

于是赵国为长安君准备了车马随从,送他到齐国做人质,齐国答应在赵国受 到侵略时出兵援助赵国。

其实这种事例很多的 1李白小时候很贪玩,一日在外受到路边老妇磨铁棒的并接受妇人建议最后成为一代诗人 2西汉项羽小时也是混迹乡里,不求上进,最后听取其叔父建议好好习武最终成为西楚霸王 3明朱元璋幼年在寺院出家当和尚,后来听取其伙伴徐达建议一起从军最后成为明朝开国皇帝 4唐朝太宗前期也大兴土木,后来听取魏征建议开始养民生息,还得出"水亦载舟,亦可覆舟"的千古真理,最后创出了"贞观之治"宏大局面 5大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听取了汉人韩征徽的建议,开始学习汉人法制制度和礼数最终成为北方当时强盛一方的国家

1、 对抗豪放的风气:蒙古帝国贵族丹增·克雷格的故事

在13世纪的蒙古帝国,统治者蒙乞及·奥滋慕勒·德蒙季斯曼称帝后,有一位大臣叫丹增·克雷格。他家境富裕,有许多奢侈的物品,他经常在办派对、供应宪官时表现得豪放,但他从不节约用钱,也不积攒财富,结果最终被把出了贫困拮据的地步。

一天,他来见了蒙乞及·奥滋慕勒·德蒙季斯曼,乞求他的帮助。蒙乞及问他为什么突然穷困潦倒,于是他说:“您知道,你的臣子从来没有把钱花在必要的地方,反而一直在挥霍,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我穷了的原因。”蒙乞及点头称是,并劝告丹增:“你应该学会积蓄自己的财富,以备不时之需,千万不要以豪放挥霍来破坏你的财富。”

2、 对抗贪婪的风气:索尔贝特的故事

索尔贝特是一个著名的古希腊人,也是智慧的代表,曾经的统治者老希腊的帕波修斯和他有过一段交往。

有一次,帕波修斯游览他的宫殿时,看到索尔贝特一直用他的金钱积蓄比他更多的财富。于是帕波修斯大感惊讶,并问他:“你怎么做到这样的?你又怎么能把你的金钱积蓄得这么多?”

索尔贝特淡定回答道:“主人,我每次要用钱就会想想,你有多少人需要这笔钱去改善他们的生活?”道出了他节约的原因,这也极好地提醒了帕波修斯,提醒他要节约,不能贪婪地挥霍他的财富。

因为朝堂的一件事情被魏征怒怼,李世民怒不可遏,在宫中扬言要杀了魏征这个匹夫。

长孙皇后听后,第一次隆装出场,摆出一副正式的样子劝李世民道:“妾闻,君明则臣正。今魏征直谏,正因君明,妾为君贺。”李世民见长孙皇后给自己戴上了这么一个高帽,也就把这些日子因魏征的不愉快给抛了,没有去找魏征的麻烦

五代时期,有一个叫王昭远的四川人。

因家境贫寒,十三岁便被送往了道观,成为了小道童。一天,后蜀高祖孟知祥前来拜访这个道观,见到了聪明伶俐的王昭远。

王昭远虽然年纪小,但是文采出众,赢得了孟知祥的赞赏,便将他带了回去,让他做太子孟昶的伴读。就这样,王昭远的人生完全改变了轨迹,让人羡慕。

在太子孟昶继承皇位之后,便将王昭远封为了通奏使,随后又封为了山南节度使。公元964年时,后蜀遭到赵匡胤大军的讨伐,王昭远担起了重任负责抵御敌军。

当时,赵匡胤大军来势凶猛,王昭远应该率众尽全力抵挡才能挡住对方的进攻。但是,王昭远却骄傲不已,并没有把敌军放在眼里,而且开始了他唬人的把戏。

在两军交战前,王昭远一身道人打扮,并且自比为诸葛亮,坐于推车之上镇定的饮着美酒。王昭远称:“这一战不仅要胜敌,而且还要带领蜀军收复中原!”

不料,等双方交战之后王昭远就再也笑不出来了。三战皆输,王昭远只得一改先前镇定模样,急忙下令让将士把守剑门,自己则慌忙逃走了。

王昭远逃匿到了一座民房之中,但还是被宋军给发现了。这时,王昭远满脸灰泥,被抓之后更是泪如雨下的跪地求饶,非常的狼狈。

1、张玄素劝谏唐太宗不要修宫殿,唐太宗开始很生气,但是细想,纳谏了。

2、唐太宗打算去泰山封禅,但是魏征反对,并且成功劝止了唐太宗。

3、邹忌举了自己的例子劝谏齐威王,告诫他不要听奉承的话。反面:1.明朝杨继盛弹劾当朝奸臣严嵩,但是反而被严嵩陷害,死于牢中。2.商朝比干劝谏商纣不能奢侈,商纣不听,还残暴地杀害了比干。3.西汉晁错劝谏不成功,反而被腰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z20230817101808bd28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