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朱元璋死后靖难之役,名词解释:靖难靖难之役是什么意思?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奉天靖难,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政变。

靖难之役中朱棣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

“靖难”的意思:“靖”指平息,扫平,清除。

“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

当然不在了,这是发生在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时期的事情。朱元璋在得天下之后,立嫡长子朱标位太子,不过朱标并不长寿,死在朱元璋之前,而朱元璋也没有选择立其他儿子位太子,而是直接立皇太孙朱允炆位储君。

后来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朱允炆登基后,马上就削藩,弄死好几个他叔叔,朱棣才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实际就是篡位,后来朱允炆不知下落,朱棣成为大明的第三位皇帝,也就是永乐大帝。

靖难之役时朱元璋已经不在了。

朱元璋在位时,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无奈,立朱标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允炆继位后,改元“建文”。盲目地实行“削藩”措施,令燕王朱棣惶恐不安,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建文王朝覆灭,大明王朝易主。

因此,靖难之役时朱元璋已经不在了。

不在了,皇帝是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

靖难之役是发生在朱元璋去世后的事,如果朱元璋还没死,就不会有靖难之役这事。

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发起的争夺皇位战争,起于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南下,至建文四年朱棣登上皇位而结束,历时四年。

明初燕王朱棣夺取皇位的战争。明太祖分封诸子为王。太祖死,皇太孙建文帝即位,用大臣齐泰、黄子澄建议,采取削弱诸王势力的措施。1399年,太祖第四子朱棣以诛齐、黄为名,起兵北平(今北京),号称“靖难”。1402年,燕王兵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建文帝死于宫中(一说逃亡),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

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朱棣进入南京后,大肆杀戮曾为朱允炆出谋划策及不肯降附的文臣武将。齐泰、黄子澄、景清等先后被杀,方孝孺更是被诛十族,造成空前的惨案。靖难之役给明初刚刚得到恢复的社会经济又带来不小的破坏,尤其是战争剧烈的地区,所受的破坏更大,形成“淮以北鞠为茂草”的情况。

奉天靖难

根据《明史》记载,1398年,朱元璋死后,新继位的建文帝觉得诸位皇叔的权力过重,决定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仅用不到 一年的时间,解除了周、湘、 齐、代、喉五王。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当建文帝准备削夺燕王时,燕王朱棣便举兵反叛。初五,燕王召集将士,誓师起兵,以“清君侧”、“诛奸臣”为名,自称“奉天靖难”。“奉天”。“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

朱棣以“清君侧”为名,攻陷都城,建文帝失踪,皇位易主。朱棣所借“清君侧”之名被其自称为“奉天靖难”。

1年。

朱元璋去世于公元1398年,朱棣于公元1399年开始了靖难之役,公元1402年夺取了朱允炆的皇位。

所以朱元璋死后一年朱棣开反。

七年。

1399年8月6日(明建文元年七月初五日)在齐泰、黄子澄等的协助下削废五王。

同日,燕王朱棣起兵反抗,是为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朱棣打着"请君侧"的旗号,向南京进攻,这次战役号为"靖难"。

战争持续三年,朱棣以北平为基地,经过几次大战消灭官军主力,于1402年7月13日(明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攻下首都南京。建文帝失踪,朱棣登上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建文4年朱棣开始靖难 所以就是死后第4年

靖难之役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他看到自己的叔叔们各个兵强马壮,已严重威胁了自己的统治,于是在齐泰,黄子澄等人建议下削藩。朱棣得知此事后,开始装疯麻痹朱允炆,而朱允炆一直没有放松对朱棣的监视。朱棣回到北平以“清君侧”为名,立即发动了靖难之役,很快就攻占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

“靖难遗孤”是在靖难战争中遗留的孤儿。

靖难之役,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按照朱元璋设计的制度,由皇帝、藩王、外戚、驸马组成的家天下体制,应该能够在权力、礼法和亲情的共同作用下稳固地支持大明王朝的江山。

然而,文弱的侄皇帝与身边的书生们未能掌握制约桀骜不驯的叔王的办法,朱元璋最初设计的制度终于酿成大祸。在这场战争中,皇亲国戚们纷纷参战,投向不同的两个阵营

“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第一场皇帝和藩王之间的内战。这场战争是建文帝朱允炆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决定削藩而引起的。

“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政权争夺战,不仅导致了明朝皇位归属的改变,也极大影响了此后二百多年明朝政治、思想的走向。

清代大学者、《〈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在《明史十二论》中将“靖难之役”、景泰末年的“夺门之变”以及嘉靖初年的“大礼议”称为影响明朝历史走向的“三大案”。

朱棣靖难,忠于建文帝的大臣们被屠杀,一些孩子侥幸存活,后来被赦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z202308021506174d010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