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500年前的欧洲,500年,用来讲述欧洲中世纪至近代历史的数字

诺曼·戴维斯(Norman Davies)《欧洲史》Europe: A History)再出新译本,这次变成一个系列,共有三本:《欧洲史 : 古典时代(史前 - 337)》《欧洲史 : 帝国时代(约330 - 1493)》《欧洲史 : 转型时代(约1450 - 1914)》

Europe: A History 应该是最早出版于1996年,但这部英文版多达接近一千五百页的巨著,自出版后似乎每年都再版(1997、1998均有),直到2014年还有再版面世。

这也足够证明《欧洲史》在西方何等畅销。

戴维斯的《欧洲史》尽管完成得早,但引进中国并以中译版面世,似乎只有两个版本,一个是2007年世界知识出版社版本,另一个则是此次2021年中信出版的版本。中信这个中译本所用英文原著的版本是1996年版。

值得一提的是,原著并没有分为三册,换言之,此中文版的三册,从标题到断代再到内容的划分工作,主要还是译者与编辑下的功夫。再者,译者有刘北成与郭方“加持”,为这个版本增添了不少“信赖值”。

此次主要介绍的是这个系列的第三本,也是最厚的一本——《欧洲史 : 转型时代(约1450—1914)》。不难发现,有趣之处在于,三本书中,分期最短的其实正是这本“转型时代”,但这本篇幅却是最多(厚)的。故言之,我们需要从这本书中找出两个问题的答案:

1、为何明明分期最短篇幅却最多?

2、为何要将这个时期叫做“转型时代”?

熟悉欧洲史的读者或许能领会到,“转型时代”的精彩之处:在这本书里,以文艺复兴开始,以1914年欧洲大部分国家开始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但还是要说)被划分为“转型时代”的1450-1914年,在这本书中还要再被细分为四个分期:1450-1670年属于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被称为“再生”时期;1650-1789年属于启蒙运动与绝对主义,被称为“启蒙”时期;1770-1815年被称为“革命”时期;1815-1914年竟称之为“动力”时期,是世界的发电站?

由于是上世纪90年代之书且并非是修订版,所以不需要对这本书抱有突破今天观点的期望。

但这本书尽可能地详尽地讲述了上述四个分期,在欧洲发生过的史事,不仅如此,文中还穿插对某些重要历史名词的详细解释。

在时间作为脉络之下,欧洲各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与艺术相互交织,之前在提到达·芬奇可能受“外来思潮”的影响,或许这种影响更生动地表现在这本书中——达·芬奇时代的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们,都在努力绽放自己的光芒,不过,他们之间是否相互影响以及如何影响,这个问题留给读者们自行到书中寻找答案。

至此,第一问的答案其实已浮出水面。

欧洲自中世纪开始到近代时期,发生过文艺复兴,又发生过圈地运动、启蒙运动,战争、屠杀与动乱伴随而来,这些过去也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埋下了伏笔。

也就是说,尽管这个分期时间最短,但发生的事情(以所见所知的史料为基础)多且复杂,欧洲各国各城市不断发展壮大,因而不管它们发生什么也牵连甚广,在译者们流畅通俗的文笔之下,我们得以看到这个时期尽可能完整的欧洲历史景象。

由此,其实也能解答第二个问题。

其实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欧洲的人们精神意识已发生转变,且这个转变一直持续下去,加之社会经济与政治、军事等因素,又使欧洲活跃的国家重要的城市不断参与着各种事务,其中还包括内部动乱和外部战争。

“要走什么路?”这个问题显然也会浮现于读者心中,但这个问题若拿去问当时的欧洲人,或许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回答。

这时候反而觉得“转型”这个词用得太妙,它包含了一切含义:动乱、不稳定、扩张与侵略、反抗、战争、争鸣、绽放……不确定前面是什么,但能确定再不往前走面临的就是不变与死亡,“转型”似乎是必走之路。

而在书中,也有不少是没来得及反应的,或者说试图抵抗(不参与一战)的,然而时代的滚轮一直推着所有人往前,顾不得你是否愿意。

时代面前,人类始终渺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z20220515164005ae62.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