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评价历史人物作文陶渊明800,三种角度评价陶渊明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将亡、故国南北分裂的时期,被誉为中国“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 做官的时候,不慕权贵,毅然决然丢下一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于是解印辞官,从此归隐田园,成为中国田园诗派创始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

诗人从达官贵人的车马喧扰,官场黑暗,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硬是把生活过成了另一个精彩的样子。

而他对后世的贡献,我觉得分为三点: 第一,他创立了田园诗派,第二,他的文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第三,他留下了很多流传千年且脍炙人口的诗词。

1、 创造了田园诗派

陶渊明是第一个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创作出大量田园诗,并创立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他更被后世誉为山水田园诗歌的宗师。千百年来,历代许多大诗人如李白、白居易、苏东坡等无不敬仰效模他,对后世影响深远。

2、文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陶渊明还是中古时代的一位思想家,他崇尚老庄的自然美学观,同时他又生活在田园之中,很自然地,把田园生活和诗歌联系在一起,成就了中国田园诗歌的辉煌。

他以自然为美,以真为美的思想,都突出了他的品格和个性,使读者强烈感受到诗人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的人格魅力。

千百年来,陶渊明的文学思想,他的品格,他的诗歌,他的田园,乃至他的那份悠然,都对后世诗人与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崇拜和效仿的对象。

3、他留下了很多流传千年的诗句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其五》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2)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杂诗十二首 其一》

人生在世就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又好似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

(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移居》

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

(4)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园田居 其一》

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

(5)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 其三》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

(6)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杂诗》

美好的青春岁月一旦过去便不会再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陶渊明的诗词,足以流芳千年,是因为他的诗词中,可以读到人生哲学,可以感受到他的淡泊悠然,给人一种心灵上的慰藉。他的诗词里还有自然之美,平淡之美,生活之美!所以我觉得读陶渊明的诗,不但可以感悟人生,还可以领悟尘世之美,让人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官场失意者,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一个浪漫主义多过实用主义的人

关于陶渊明面对世俗的处事态度,其中有些的却不可取。

相对于周敦颐的说法,后人欣赏的,才开始与陶渊明作对比,认为他胆子小怕事,不与污浊世风作斗争,我也同意这种说法。

陶渊明怀才不遇,屡遭挫折,当初,他年轻气盛时,一定是满腔热血,时间久了,他又为何放弃理想,,这不就是放弃理想的表现吗?脱离官场后,他又愉悦它应有的遗憾,为何理想未实现却安然自得。周敦颐在激流中保留了信仰。

他还未忘当初的思潮涌动,他在给别人做榜样,他告诉大家有正气不一定要失败并狼狈逃走,他给了各位新人描绘了美好的仕途,给了血气方刚青年人目标。

一个朝代的兴亡,表面上是取决于君王的,但实质上是取决于臣子的,孙叔敖,管仲的辅佐造就了俩个盛世,难道那是就没有贪官吗?肯定会有的,只是他的野心如气球一样,外界相当多的凛然正气约束着,甚至引导着他们走向美好。

陶渊明那时候一挥手,不干了,那么会有多少人希望破灭,会有多少贪官失去约束,这岂不是助纣为虐,从他的职位讲,他不干了。

那么还有人干,如果是正直的人,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陶渊明已经把他的仕途看为一种痛苦。

如果是贪婪的人接替。必定祸害一方百姓。陶渊明自己躲起来了纵情山水,那么经济落后,文化就要滞留,民族将会被淘汰,还有人记住他那超凡脱俗的诗吗?周敦颐咬定青山不放松,任你东南西北风,逆水行舟,完成自己的理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黎民百姓造福。

自己塑造环境,环境也会塑造他,但他始终是不改变立场的,只是换种方式,看不下去官场腐败不一定要弃官,太极端,在不躲避的情况下难道就坚持不了自己的立场吗?只怕是陶渊明先畏惧了,退缩了。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

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

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

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

”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

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

2、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3、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4、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5、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

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

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要说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却未必尽然.仔细地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会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无神论者.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

这时他又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因为他有过以往文人多不曾有过田园生活,并且亲自参加了劳动,与劳动人民有了接触,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因而在崇尚骈俪陈旧文风的晋代,能创造出有独物风格的田园诗的新形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从少年时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时的"猛志固常在",始终对世事没有淡忘.他传世的名篇《桃花源记》,正是他对如同上古原始时代的那种人们自食其力、友好相处、没有种种现实中的纷扰与贫困的"怡然有余乐"社会的憧憬.就是他的隐居与饮酒,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对当时黑暗统治表示一定程度的不满和反抗的意义在内.

当然,陶渊明毕竟是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诗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许多安贫乐命、及时行乐、避世消极的东西.但后世历代的文学评论家和选家出于自己的阶级偏爱,多着重欣赏和赞扬他这方面的特点,认为这才是陶诗的精华所在.

其实这是对陶诗的一种曲解.陶渊明作为一代诗宗,他在生前和死后一段时间内,曾不为人所重视,后来又长期为人所歪曲和误解.现在是到了应该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给以正确而全面的评价和欣赏的时候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y202405011834090da6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