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写给孩子的历史书,《写给女儿的历史书》(二十二)——你该去看看:国宝级青铜器

青铜器是红铜和铅、锡等金属的合金,而商周两个朝代是青铜器制作技术趋于成熟的时期,这段时间大量的青铜器被制作出来,用途也很广,有日常生活的器皿,也有用于祭祀的礼器,还有就是制作成兵器。

青铜器这种合金,抗腐蚀性很强,所以大量青铜器尽管深埋在墓穴或者土里三千多年,仍然基本完好。

尤其重要的是周朝在祭祀等大型典礼上都要铸造青铜器,而且还要在青铜器上铸造铭文,这些铭文现在成了我们印证周朝历史的最关键证据。

祭祀用的青铜器一般都很大,所以就特别沉,像商朝后期铸造的司母戊鼎(后母戊鼎),重量就达到了832.84千克,可以说青铜器是出土文物中最具重量的国宝了。

镇国之宝——利簋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是目前确定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现在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 利簋之所以被公认为国宝级青铜器,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个器具的内底铸了4行铭文,一共有33个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利簋的铭文翻译出来是这样的: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把商灭了,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就用这些赏赐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利簋的铭文虽然只有33个字,但却记载了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发生在某年“甲子”日的早晨,“岁”星正当中天。

之前,由于缺乏实物资料,关于牧野之战的具体日期一直没有定论,只能模糊的判断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十一世纪中期,但是有了利簋铭文,天文学家就可以依据铭中所记“甲子”日“岁”(木)星在中天的天象,参照《国语·周语下》记载的天象记录,计算出牧野之战发生在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利簋铭文的记载,与《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等文献记载相符,例如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木)星当空,这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时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的记录,也与《淮南子·兵略训》等古代文献所记相合;也证实了古籍中所载的“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的正确记载。

因此利簋铭文证实了这些经典古籍的史实性,也就从侧面证实了古籍中记载的其他史实的真实性。

最长铭文青铜器——毛公鼎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毛公鼎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5千克。

毛公鼎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铭文,它的铭文长度接近五百字,是目前所发现的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的。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大致意思是周宣王即位之初,力求振兴朝政,于是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希望毛公勤政无私,最后还颁赐厚赏。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

毛公鼎自从出土以来,有着传奇般的经历,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一直觊觎毛公鼎,为了得到毛公鼎,甚至将毛公鼎当时的主人叶恭绰的侄子抓了起来,逼他交出毛公鼎,为了营救侄子,叶恭绰托能工巧匠做了一个赝品毛公鼎交给日本人,这才把侄子救了出来。

抗日战争胜利后,叶恭绰将毛公鼎交国民政府,后来被***政府迁到了台湾。

清朝晚期出土了好几件非常重要的青铜器,除了利簋、毛公鼎,还有大盂鼎、大克鼎。

这些青铜器每一件都可以说是国家重宝,而且在这些青铜器出土后的前一百年,中国正在经历最动荡的一百年,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对这些国宝早就馋得流口水了,幸运的是,这些国宝的当时收藏者都是心怀国家的爱国人士,千方百计的保护国宝,光是毛公鼎的脱险经历就可以写一部惊心动魄的小说了,而大盂鼎和大克鼎的故事也同样精彩感人。

将来有机会,我们应该把这段历史还原,让大家都了解一下国宝背后的故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y2024041714205238c10.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