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古代的竹子可以编哪些东西?中国古代人民把竹子做成哪些工具?

竹子常用做建筑材料,可以代替木料建造房屋。还可以用来制作桌椅、箩筐、席子等用具。

国人还发明使用竹钻,用来打深井。在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系统中中充作水管。人们还用竹子制成竹缆绳,在在农业生产、打井、运输等领域广泛使用。竹子还是很多工艺品的用料,例如毛笔、笔筒等。

1、竹筒

竹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也指写了字的竹片。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称木简),牍比简宽厚,竹制称竹牍,木制称木牍。

均用毛笔墨书。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因此人们又称信为“尺牍”。

在湖南长沙、湖北荆州、山东临沂和西北地区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过重要发现,其中居延出土过编缀成册的东汉文书。

2、竹根雕

竹根雕是以竹根为材料雕刻而成的传统工艺品,主要产地是江苏南京以及上海嘉定,曾有“嘉定派”与“金陵派”之分。

中国用竹子做的艺术品有竹刻、竹根雕、竹子盆景、竹臂搁等。在南方地区,生长着茂密的竹林。

竹子作为一种植物,对于古代文人来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句话虽是宋代文豪苏东坡用来表达自我的精神世界,但同时也映衬出这位大诗人对竹的喜爱。

历代喜爱竹的文人墨客并非只有苏东坡一位,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山涛等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七人共以竹自喻,世称“竹林七贤”。

3、竹椅

在农业时代,因竹材取得容易,可塑性大,原料充足、低廉,且生长周期短,于是先人便利用竹来编制成竹椅,竹椅较现代的沙发更凉快且通风,为崇尚环保的人们视为时尚家居的新选择。

竹椅就是竹材制成的椅子,一般挑选较为成熟的原竹为材,主要架构为不同粗细的竹管,应用竹家具制作的烘弯、钻孔、榫接、打竹钉等制作方法组合而成,其形式有方形、六角形、扶手靠背形等竹椅。常见的竹椅有餐椅、学士椅、太师椅及乳母椅等。

4、爆竹

爆竹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没有火药和纸张时,人们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节日或喜庆日燃放,这种习俗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在现代的传统节日、婚礼喜庆、各类庆典、庙会活动等场合几乎都会燃放爆竹,特别是在春节期间,爆竹的使用量超过全年用量的一半。

5、竹帘

竹做的帘子,尤指挂在门口或窗户的帘子,是汉族竹编工艺的一种。古代太后或皇后临朝听政,殿上用竹帘遮隔,则称为垂帘听政。

竹帘采用慈竹为原料,以手工技术为主,借助简单而巧妙的木结构机械,抽成细如毫发的竹丝,经过20多道工序手工制作,织成薄如蝉翼、形似锦帛的独特竹帘工艺品,给人古朴典雅的感觉,让空间充满书香气息

先说结论,中国古代人民把竹子做成了竹桌子,竹凳子,竹椅子,竹房子等工具。竹质广泛的种植与中国的南方地区,中国的劳动人民在日常的生产劳动当中就发现了竹子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原材料,他们将竹子做成了各种生产和劳动工具,比如说面子。

大条竹子可以编制成各种手工艺品和家居用品,例如:

1、 竹篮:用来装蔬菜水果或其他物品。

2、 竹筐:类似于篮子,可以用来采摘水果或装饰。

3、 竹制家具:例如椅子、凳子、桌子等。

4、 竹编帽:用于防晒或作为装饰。

5、 竹编风扇:传统的手工艺品,用竹编制而成。

6、 竹篾编织品:可以编织成地席、挂毯等家居用品。

竹子具有坚韧耐用、环保可持续等特点,因此被广泛用于手工艺品制作。

就叫竹箩,也有地方称为折箩、笸箩、箩筐、簸箩、箩篼、篾箩、箩兜、箩斗、箩头、箩筛、筐箩、筛箩、筲箩、笋箩、箩间

古人用竹子编织用来捞米的那个叫筲箕古人用竹子编织用来捞米鱼的那个叫腰萝

竹编过去是装粮食或者是上山装打猪草的。

由于人们养的家畜多,为了给它们一些吃的,就上山去打一些草来喂,为了一次能多带一些回来,聪明人就用一些结实的藤条或者是竹子编织成筐背在身上,这样上一次山就能打很多东西回来。

还有的编成篱笆形状用来堆积粮食储备。

现在生活都精致了,把它编成小工艺品,用来装水果或者是摆件。

在殷商时代,竹藤的编织纹样丰富起来。在陶的印纹上出现了方格纹、米字纹、回纹、波纹等纹饰。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竹的利用率得到扩大,竹子的编织逐步像工艺方面发展,竹编图案的装饰气味越来越浓,编织也日见精细。

战国时期还出了一位致力于竹编技艺研究的人,他就是泰山。

战国时期的楚国编织技法也已经十分发达,出土的有:竹席、竹帘、竹笥(即竹箱)、竹扇、竹篮、竹篓、竹筐等近百余件。

秦汉时期的竹编沿袭了楚国的编织技艺。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出土的“秦陵铜马车”底部铸有方格纹,据专家分析,这方格纹就是根据当时竹编席子编织的方格纹翻铸的。

此外,竹编也被能工巧匠们制成小孩的玩具。灯节活动自唐代以来就在民间流传,至宋代已经十分流行。一些达官贵人往往会请制灯艺人创制精致的花灯。其中一种就是以竹篾扎骨,在外围糊上丝绸或彩纸。有的还用竹丝编织作为装饰。

龙灯起源于汉代,到宋代更为盛行。龙头,龙身大多以竹篾作内骨编制而成,龙身上的鳞片也往往用竹丝扎结。

还有一种叫“竹马戏”的民间小戏。自隋唐起流传至今。戏的演出与马相关,如《昭君出塞》等,演员骑的马用竹子做成。

明代初期,江南一带从事竹编的艺人不断增加,游街窜巷上门加工。竹席、竹篮、竹箱都是相当讲究的工艺竹编。尤其以竹编最为著名。益阳的水竹凉席创始于元末明初。[2]

明代中期,竹编的用途进一步扩大,编织越来越精巧,还和漆器等工艺结合起来,创制了不少上档次的竹编器皿。如珍藏书画的画盒、盛放首饰的小圆盒、安置食品的描大圆盒等。

”褐漆竹编圆盒“是明代官宦人家使用的一种竹编圆盒。

明清时期,特别是乾隆以后,竹编工艺得到全面发展。江浙一带出现了竹篮。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南方各地的工艺竹编勃勃兴起。竹编技法和编织图案得到完善,汇集起来已经由150余种编织法。

1937年后,在侵华日军的铁蹄下,竹编艺人们纷纷放下手中的篾刀从事他业,只有少数艺人流落在破庙旧庵继续这门竹编工艺。

叫斗笠,中国斗笠起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是早在新石器文化时期,就出现了与斗笠制作相关的竹篾编织技术。中国浙江钱山漾遗址(约距今4000—5100年)曾出土二百余件竹编器物,包括鱼篓、篮筐、簸箕、竹席等。

《诗经·小雅·无羊》中有“何蓑何笠”的句子,这也说明斗笠很早就为人所用。《说文解字》中提到一个“簦”字,意为竹篾编的有盖有柄的遮阳挡雨的器具,而有盖无柄的则称之为笠,又叫笠帽。俗语称之为斗笠,因其平面如斗大小,故名。

竹子制品的种类繁多,大到住房、家具,小到笔筒,不一而足!

在使用竹子制品的历史上,住房包括竹楼、凉房。

家具包括有碗柜、凉床、枕头、桌子、椅子、凳子。

还有居家过日子所使用的菜篮子、竹筐、鱼篓子、连加(这种东西是用来给稻谷脱粒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用过。

古时候,桌床子的编制方式因地域和材料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种常见的编制方法是使用竹子或藤条。首先,将竹子或藤条剥皮并晾干,然后将其切割成合适的长度。

接下来,使用编织技巧将竹子或藤条交叉编织成床面或桌面的网状结构。

为了增加稳定性,还会在床面或桌面的四周加入竹子或藤条的边框。

最后,使用绳子或细藤条将床腿或桌腿与床面或桌面连接起来。这种编制方式简单而耐用,被广泛应用于古代家具的制作中。

古时候桌床子编的方式是用藤条细枝先编出床板大小的藤条床板,再找一些木材做床架,用藤条床板与床架组装出床,铺上床垫就可以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y20240113164211b245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