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鳌拜真实存在吗?
①
在历史上,鳌拜确有其人,并且是当时政坛上一个重要人物,当年顺治皇帝驾崩,遗诏命鳌拜与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共同辅佐年仅8岁的康熙皇帝,为辅政四大臣之一。
②
存在
由于受影视剧的影响,鳌拜在我们现代人的眼里,成了一个被误读和丑化的人。其实,真实的鳌拜,是没有那么恶毒和不堪的。就从康熙用摔跤的方式拿下他,对他只是作监禁处理,并没有杀他,同时康熙晚年的时候,还给他平反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至少康熙并不认为他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甚至对他被拿下,多多少少有些心存愧疚。
那么,真实的鳌拜,应该是怎样的呢?
第一,鳌拜是一个英勇的人。
鳌拜是跟随皇太极打出来的,他最终能走上高位,靠的全都是自己的战功。鳌拜性格倔强,不怕死。在皮岛战役中,若不是他冒死率军冲上皮岛,在明军强大火力的压制下,满清根本就不能攻克皮岛。松锦大战中,鳌拜五战五捷,立下汗马功劳。西充之战中,鳌拜身先士卒,大破大西军,杀死张献忠。
鳌拜就是凭借这种不怕死,英勇无畏的作风,所以他才总能打胜仗,获得皇太极的高度信任。
第二,鳌拜是一个忠诚的人。
在古代社会,所谓“忠诚”,就是忠于自己的主人,一心为主人谋福利,从不背叛主人。鳌拜就是这样的人。
满清当时虽然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天下,但是由于实行八旗制度,早期又采用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因此势力集团众多。
当皇太极没来得及确定皇位继承人就去世后,忠诚于皇太极的鳌拜,为了让皇位继续在皇太极这一脉上延续,联合索尼等人,坚决地和多尔衮抗衡,最后终于斗败多尔衮,让皇位传给了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顺治皇帝)。
而且在整个顺治朝,鳌拜对顺治一直忠心耿耿,所以,顺治去世时,才把鳌拜选为年幼康熙的辅政大臣。
第三,鳌拜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鳌拜本来在四个顾命大臣中是排在最后一位的,但是索尼年迈,无力处理政务;苏克萨哈是从多尔衮那边投降过来的,有“叛徒”和“小人”的嫌疑,他说话不服众;遏必隆是个依违两可的人,好好先生,说话不压秤。因此,政务主要就是鳌拜在处理。
历史上对于鳌拜当政期间,处理的政务事情,并没有过多的记载。之所以会这样,应该与鳌拜最后被拿下监禁不无关系。但至少有一点,鳌拜主政期间,整个清朝和平安宁,没有发生过大事,没有出过乱子。这从侧面也反映出,鳌拜是很有能力的。
第四,鳌拜是一个正直的人。
历史上对鳌拜多有批评,主要集中在他专权。典型的例子,就是“换地风波”。也就是鳌拜强迫苏克萨哈所代表的正白旗的人,与自己所代表的镶黄旗的人换地。
不过,关于换地风波,其实鳌拜并没有做错什么。
正白、镶白两旗在多尔衮执政时期,利用多尔衮的权力,强势占领了两黄旗的土地。
那时候,两黄旗的人,有苦说不出。
现在,多尔衮早已去世,苏克萨哈又背叛多尔衮投奔顺治,鳌拜要求两白旗和两黄旗换地,其实就是让两白旗把多占的土地吐出来。
虽说鳌拜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时也体现了他打抱不平、正直的一面。
不能对这件事一味否定。
当然了,虽然鳌拜有诸多优点,但并不能就此说鳌拜是一个好人。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
鳌拜的失败,就失败在他的性格上。
他太倔强,太直率,又认不清形势。
当同样具有极大权力欲望的康熙渐渐成年的时候,他并没有及时把权力交还到康熙的手里(当时其实他也和索尼等人一起请过康熙亲政,但康熙拒绝了),因此最后走上了悲剧的结局。
二、历史上鳌拜是忠臣还是叛臣?
鳌拜既不是忠臣,也不是叛臣,他是一个权臣。
他是清初著名的猛将,号称满洲第一武士,他战功赫赫,受到顺治皇帝的托孤。
因舍不得放下手中的权力于康熙皇帝产生了极大的矛盾,最后被康熙设计所擒拿。从康熙擒拿他并没有杀他,可以看出他不是逆臣。
历史上真正的鳌拜并没有什么作为,说是碌碌无为也不为过。如果以忠奸论,他应该是忠臣。
现在,人们一提起鳌拜,就感觉他是一个曹操式的猛人,气场强大、自带音响。
之所以有这样的错觉,原因有二:
1、 鳌拜垮台时官大权大;
2、 受清人为衬托康熙“伟大”而夸大鳌拜能力那一类书籍的影响。
我们先来说第一个问题:鳌拜既然是个碌碌无为的庸人,为什么会身居高位呢?
两点:出身、运气。
鳌拜出身好,满洲镶黄旗,叔父费英东是追随努尔哈赤起兵的元勋,二哥卓布泰也是清初功勋卓著的战将。
因为这个,鳌拜的起点就别人高了许多。
鳌拜的运气更好,他在天聪初年就开始跟随皇太极东征西讨,攻察哈尔部、征朝鲜、攻皮岛、参与松锦会战……无役不与。
当然,这些所有的战斗,你去查史书,都查不到鳌拜的身影。究其原因,在这些战斗中,鳌拜只是一个无名的小兵小将,没有什么可记录的,乏善可陈。
后人能知道他参与过这些战斗,不过是他的个人传记里记载着这些简单的履历。
实际上,鳌拜也是凭借着这些可贵的参与精神、这些简单的履历,一步步爬上来的。
想想看,作为一个普通的小兵小将,参与了皇太极指挥的所有战役,毫发无伤地活了下来,不是运气超好又是什么?
鳌拜生命中,运气最好的,是皇太极死后,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之弟多尔衮争立时,站队站对了位置。
鳌拜时为 “天子自将之师”镶黄旗的护军统领,他也不懂什么大道理,只认定皇太极是自己的主人,坚持“非先帝之子不立”的信条,先拥戴豪格,后拥戴福临。福临后来继位了,即顺治帝。
虽然鳌拜在多尔衮摄政的时候吃了些苦头,但在顺治当政时便收到了丰厚的回报。
那些曾和鳌拜一起盟誓的黄旗大臣,他们经受不起多尔衮的残酷打击,死的死、伤的伤,不死不伤的,也转移了阵营,投靠了多尔衮。
鳌拜运气好,挺过了多尔衮的非难和打击,当多尔衮死,他就被顺治视为了心腹重臣。
顺治是个短命皇帝,二十四岁就崩了。
顺治临死前,吸取了多尔衮专权的不良教训,不再选宗室亲王担当自己儿子玄烨 (即康熙),
的辅政大任,而是选择了四名异姓大臣,其中就有心腹重臣鳌拜。
另外的三名辅政大臣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
索尼位居四辅臣之首,却老弱多病,半死不活,自身难保,最终活成了个摆设。
位居其次的苏克萨哈原是多尔衮手下的一条狗,在多尔衮死后,反戈一击,积极揭发多尔衮罪恶,得到了顺治的喜欢。这样的小人,也只是顺治喜欢罢了,大家是很鄙视的。顺治死了,大家对他也没什么好眼色了,他也只好夹着尾巴做人了。
位列第三的遏必隆,为人颟顸,浑浑噩噩,又属镶黄旗,凡事只听鳌拜主张。
这么一来,位居四辅臣之末的鳌拜,肩上的担子就重了。
康熙八岁继位,黄毛小儿,乳臭未干,朝中大小事务,全是鳌拜一肩挑。
细考各种史料,其实是找不到鳌拜的异图异迹的。
康熙长大成人后,神经过敏,早早先入为主地把鳌拜当成了王莽、曹操一类觊觎帝位的权臣,就一门心思要除掉鳌拜。
他深思熟虑、精心布局,把鳌拜骗入宫中,轻而易举地把鳌拜擒获。
那些吹捧康熙英明神武的书,都把康熙擒鳌拜的过程都写得惊心动魄、险象环生。
以金庸武侠小说《鹿鼎记》为例,不但把这一情节写得精彩纷呈,还虚构出鳌拜是“满洲第一勇士”的英雄猛汉形象,似有吞吐天地之志、翻江弄海之能。
但是,稍微动动脑,就会知道,即使鳌拜真是“满洲第一勇士”,那他被擒时,已经年近古稀,体弱气衰,哪堪十几条壮汉之一击?
顺带补充一句,某位曾在《百家讲坛》很火的专家,为了夸康熙的伟大,狠命夸鳌拜强大,但鳌拜强大在哪儿,他又说不上来,着急焦躁之下,就信口胡扯,说李自成是被鳌拜带兵迫死的,还说张献忠被鳌拜亲手斩杀的。这都是根本没有的事儿!
再说回康熙这边。
康熙擒捉了鳌拜,如释重负,得意洋洋地宣布了鳌拜30条罪状,拟处以革职、立斩。
但是,鳌拜实无篡弑之迹,康熙又不得不免其死罪,处以禁锢终生之刑。
鳌拜年事已高,就算康熙不禁锢他,估计也活不了多久,下狱后,很快就挂了。
康熙晚年,越来越觉到是自己少年任性、不懂事,莫名其妙地弄死了鳌拜,心生愧疚,于康熙五十八年追赐鳌拜为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以其从孙苏赫袭。
所以,鳌拜其实是死于康熙任性胡闹之下的一个忠臣。
三、历史中鳌拜的结局?
历史上的鳌拜是康熙八年即1669年死的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与近臣索额图密谋,支开京城中鳌拜的亲信(主要是军队将领与警备骨干),随后又安排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卫戍部队的指挥权。
然后他召鳌拜入宫觐见。鳌拜此前常常出入宫廷,不是什么奇事。这次一召,他也就大大咧咧地来了。此前,康熙召集身边练习布库的少年侍卫说:“你们都是我的股肱亲旧,你们怕我,还是怕鳌拜?”
大家说:“怕皇帝。”康熙于是布置逮捕鳌拜事宜。等到鳌拜入宫,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一代骁将就这样戏剧性地败在一群少年手下。
接着,康熙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