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
①
唐太宗与魏征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在唐太宗治下,魏征常常以直言劝谏见称,但也曾有获罪之时
有一次,唐太宗外出旅行时魏征对他说:"陛下为什么总是不穿黄袍呢?"唐太宗听后生气,但回到宫中就询问内官为什么不请做黄袍,内官则回答说:"陛下的身上没有太阳晒成的痕迹啊
"唐太宗听后大怒,准备杀了魏征,但又怕后人评说,最终将他贬到边疆任职
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表明唐太宗重视劝谏和直言,这有助于提醒人们尊重言论自由,听取不同意见,并从中受益
②
是一个历史典故,也被称为“明君与忠臣”的故事。
结论是这个故事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值得我们长期铭记。
首先,魏征作为唐太宗的一位忠诚的大臣,曾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权谋得偿,使得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大放光彩,为唐朝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这个故事突出了忠诚的观念,强调了臣子对君主的忠心耿耿,提高了人们对忠诚、正直等品德的评价。
最后,这个故事在书院教育中广为流传,成为从小就影响学生的文化素养。
因此,这个故事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现代人的精神财富。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代社会中,这个故事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唐太宗魏征的故事简短?
唐太宗李世民曾得到一只好鹞鹰,把它放到胳膊上欣赏,忽然远远望见魏征走过来,便藏在怀里,唐太宗以为魏征没有看见,其实魏征已经看见了。
魏征故意站在那里不停的谈论朝廷大事,很久很久都不停下来,等到他说完的时候,鹞鹰最后竟死在太宗的怀里。
魏征和唐太宗之间的故事
魏徵,字玄成。
唐初政治家。
巨鹿(今属河北)人。
少孤贫,曾出家为道人。
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败,降唐。
归唐后跟随李建成,为太子洗马。
太宗即位后,任谏议大夫。
后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封郑国公。
魏徵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徵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徵“犯上”,所言多被采纳。
因此,他们被称作理想的君臣。
(一)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
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二)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三)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四)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一次,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对皇后长孙氏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忙问杀谁”他还令公卿大臣们把魏征遗表中的一段话写在朝笏上,作为座右铭,以魏征为榜样,做到“知而即谏”。君临天下的皇帝,对一个老臣竟倚重、倾心如此,这在历史上的确并不多见。
魏征早年投靠唐高祖李渊创建的唐王朝,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于魏征才华出众,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
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
年轻而敏锐的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个人才,便亲自召见他。
李世民一见魏征,就非常生气地责问他:“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t”在场的大臣们都感到魏征将有杀身之祸。
可是,魏征却从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气回答说:“如果皇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
”李世民听后,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动,打心眼里钦佩他的人格。
因此,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重用了他。
不久,李世民委任魏征为谏议大夫(专门向皇帝提意见的官职),以后又提拔他当宰相。
建国之初,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魏征,与他讨论治国施政的得失。
魏征胸怀大志,胆识超群,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进谏。
在他任职的几十年间,为了使大唐民富国强,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
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见,尽量采纳。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唐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
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唐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
”还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
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它藏在怀中。
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鹰闷死在怀中。
三、魏征镜子典故?
魏征是唐太宗时期的肱骨之臣,面对唐太宗他向来都是直言进谏,从来不会因为君臣的关系而有所保留。历史上像魏征这样耿直忠心的大臣不多了。唐太宗曾经把魏征比作是镜子,相信很多人也都听说过魏征与唐太宗镜子故事,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很怕魏征,但是也离不开他。
唐太宗李世民这个皇帝当的,当初备受争议,玄武门之变成为了他人生永远抹不去的额一个污点。但是尽管如此,唐太宗一生励精图治,不仅仅开创了大唐盛世,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位盛世明君。
然而自古以来明君身边离不开贤臣的辅佐,李世民再有能耐他身上也难免会有狭隘的一面,而魏征就是那个敢直言不讳的指出李世民的缺点,点出他的不足之处的大臣。
正所谓“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就是李世民的一面镜子,这一点就连李世民本人也是不得不承认的。
魏征跟唐太宗之间的关系,有一点点相爱相杀的感觉,魏征老是喜欢挑剔李世民的毛病,而李世民也因此很烦魏征,也很怕他,但是越是这样,李世民越是离不开魏征,因为文武百官中能够像魏征这样耿直,敢直接指出皇帝缺点的人不多了。
四、魏征和唐太宗各是怎样的人?
魏征敢于纳谏.魏征敢于直言进谏,刚正不阿,忠于国家而不是忠于政府,他所做的只是为了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唐太宗能虚怀若谷,虚心接受属下的意见.唐太宗也是想明君,且开明,民主,不独断专行,不拘一格的用人,对人材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遇
李世民畏魏征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日:“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竞不行,何也?”上笑日:“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敌中辍耳。”上尝得佳鹞⑤,自臂⑥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⑦久不已,鹞竞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回:回转,扭转。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霁威:息怒。④谒告:请假。⑤鹞:猛禽。⑥臂:手臂,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着。⑦固:故意
译文:
魏征的样貌虽不超过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善于让皇帝回心转意。
总是触犯龙颜当面直言规劝;有时皇上非常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若无其事,皇上也就息怒,不再发威了。
魏征曾告假回家上坟,回来后对皇上说:“听别人说,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整装待发。
但现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你责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
”皇上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见魏征前来,藏到怀中。
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鹞鹰最终闷死在皇帝怀里。
五、李世民魏征宽容的例子简述概括?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六、唐太宗和魏征对弈的结果?
目的:拖住魏征,不让其监斩泾河龙王
没达到目的
泾河龙王第一次出现是在《西游记》的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中。
因为袁守诚能够算出泾河水族的位置,泾河龙王深感愤怒,化作白衣秀士,去长安城寻袁守诚的麻烦,让他推算明日降雨的时间点数,并留言如若算错,便要赶他出城。
结果天庭突降圣旨,要求泾河龙王明日降雨时间点数与袁守诚的推算完全一致。
泾河龙王不愿服输,私改了下雨的时辰点数,触犯了天条,结果被天庭知晓。
袁守城让他寻唐王李世民求助,李世民承诺救他,但最终仍被人界天官魏征于梦中所斩。
其魂魄死后一直纠绕李世民,最后拉着李世民的魂魄去了阴司对质。
阴司偏袒李世民,放其还阳,泾河龙王的魂魄被阴司强入轮回。
魏征失败。唐太宗多才多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