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二十四史成语典故,一部二十四史无从说起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yī bù èr shí sì shǐ wú cóng shuō

成语释义二十四史:清乾隆时刻《史记》等24部史书。比喻情况复杂,头绪繁多,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

成语出处张恨水《啼笑姻缘》续集第八回:“她这两句话,问得沈国英很感到一部二十四史无从说起。”

感情色彩中性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产生年代当代成语

近义词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

斗酒纵观廿四史是指通过品味饮品,回顾整个中国历史的方法

这句话来自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他通过斗酒纵观廿四史来表达对故友的离别之情,而斗酒纵观廿四史也成为了后来文人雅士常用的修身养性方式之一

这种方法可以让人通过品味文化中的各种变化和转折,反思历史,领悟人生,是一种优雅而深刻的艺术

可以说,斗酒纵观廿四史是一种融合文学、文化和历史的综合性修养方式,对于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修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斗酒纵观廿四史是指通过饮酒来回顾中国历史上的二十四部史书。

这种活动起源于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他们认为饮酒可以让人放松身心,增加思考的灵感和激发创造力。

同时,通过斗酒来讨论历史,可以促进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思考,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感悟。

斗酒纵观廿四史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更是一种独特的学术交流方式,对于推动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斗酒纵观廿四史"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通过喝酒来纵观中国历史上的二十四部史书,也就是指通过饮酒来探讨历史。这个成语源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一句诗:“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游手好闲时,爱窃千篇一律。”

意思是说,我们可以一边喝酒一边畅谈,不必拘泥于文化水平高低,只要心意相通,就能畅所欲言,探讨历史。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引用,成为了形容通过喝酒来探讨历史的一种方式。

意思是说,看史要有豪情,斗酒壮胆,纵横于历史长河。炉香静对十三经。

这是史可法自撰的格言联,这副联,上下联意思一致,上联“斗酒纵观廿四史”和下联“炉香静对十三经”是在两种情趣,一动一静的生活空间来研读经典。

“斗酒纵观”和“炉香静对”是将两种不同的意境“动”与“静”揉合在一起。

而这两种不同的意境,又确是人们自由空间的两个组成部分,有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这副联意既是自勉,又属劝学。

斗酒纵观廿四史是说司马迁,他是汉代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史记》被誉为中国史学的巅峰之作

在《史记》中,有一篇关于乐府诗的篇章,其中有一句“秦始皇东游,斗酒惟情;及至嬴政,纵观廿四史

”这句话意为“秦始皇征战东巡,他尽情饮酒,而到了嬴政时期,他便研究各国史记,通观廿四史”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表达司马迁对于历史的看法和态度,他认为历史应该是以人为本,要关注人性、情感和生活,而不仅仅是统计数字和政治事件

另外,这句话也表达了“斗酒”、“纵观廿四史”两种不同的审美趣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内部的多样性和变化

斗酒纵观廿四史是指以豪放的情调和饱满的气魄,畅饮美酒的同时,从始皇到清末的二十四史中,领略历史文化的精华和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

它强调饮酒畅快,但同时也要了解历史文化,从而达到文化与娱乐相结合的目的。

斗酒纵观廿四史是指在中国历史上,以“斗酒”为首的文人雅士们,通过饮酒、吟诗、议论等方式,对廿四史这个包含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皇朝、帝王、重大事件的巨型史书进行了广泛的评论和解读。

可以说,“斗酒纵观廿四史”是文人雅士对历史的一种独特的解读方式,反映了他们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判断和观察,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思路。

悬梁刺股: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努力读书。

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这两个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个成语。悬梁刺股意思是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也说的是只要下工夫,就会有收获,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

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

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

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及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

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

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

由于他勤学好问,后来终有成就,官至吏部尚书。

        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

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

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

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这两个故事引申出“囊萤映雪”这个成语,比喻人勤学好问。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大学问家匡衡小时候家里很穷,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

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

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

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程门立雪:

        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在40多岁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儿。

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

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

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比喻尊师重教,诚恳求学。

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如下:

1、 洛阳纸贵

洛阳纸贵这个成语来源于《东观汉记》, 记载着一个公元二世纪东汉末年时期知名学者班固欲以自己的经世济用之学说编写《汉书》的故事。

2、 纸上谈兵

成语“纸上谈兵”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梦李白外传》。故事讲述白居易的梦中,与唐代诗人李白共话天下大事。

"博学多才"是一个关于古人读书求学的四字成语。

这个成语源于南朝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

故事讲述了当时的一位名士,他每天都努力学习,不仅在文学方面博学多才,而且在音乐、舞蹈、棋艺、武术等方面也是一等一的高手,因此被誉为"博学多才"。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具有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赞赏。

从这个成语所表达的含义来看,古人非常强调读书求知,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四字成语“温故知新”非常适用于古人读书求学的情景。

1,这个成语强调了读书人在学习新知识之前,需要不断地回顾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巩固自己的基础。

2,在古代,由于没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古人通常需要靠自学来获取知识。

因此他们读书十分用心,会反复阅读同一部书籍,有时候甚至能背诵整本书。

只有这样努力学习,才能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成功。

因此,“温故知新”这个成语,成为古人读书求学的一种信条,也受到现代人的广泛使用。

1、 博古通今

在唐朝时期,有一位名叫韩愈的学者,他非常勤奋地阅读古代经典和现代文献,因此被誉为“博古通今”。韩愈写有许多著名的文章,如《进学解》、《师说》等,对后世的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明经达理

宋代时期,有一位名叫朱熹的学者,他是当时最著名的儒家学者之一,被誉为“明经达理”。朱熹十分注重经典的研究和理论的推敲,他的著作《四书集注》被后人称为“朱子文集”,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博古强识

唐朝时期,有一位名叫李白的诗人,他热爱读书,博览群书,因此被誉为“博古强识”。李白的诗歌反映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被后人誉为“诗仙”。

4、 博学多才

宋代时期,有一位名叫欧阳修的文学家,他是当时最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之一,被誉为“博学多才”。欧阳修的著作涵盖了文学、历史、政治、音乐等多个领域,他的著作《新唐书》和《新五代史》被后人称为“二十四史”之一。

悬梁刺股: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

孙敬到洛阳太学求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废寝忘食。

时间久了,也会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一头束在头发上,

当他读书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扯住头发,弄疼头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好再继续读书学习。

从此,每天晚上读书时,他都用这种办法,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典故,经史子集里都有,二十四史只是史部都一部分。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y20230607110415da06sg.html

为您推荐